当前位置:历史网 >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

甘肃麦积山石窟:携世俗之美的佛教艺术

麦积山远眺

麦积山东崖群窟 

摩崖大佛释迦牟尼与文珠、普贤菩萨(隋)

第23窟正壁主佛(北魏) 

自佛教传入中国,佛教艺术也同时传入中国,在中央亚细亚与印度的交通要道上,古来营造了不少石窟,其中优美的造象与壁画,保存至今,放射出灿烂的光彩,例如高昌的壁画,敦煌千佛洞的壁画和塑象,大同云岗和洛阳龙门的雕像等等,这些著名的佛教洞窟艺术,都是世界所熟知的,已经成为世界的宝贵艺术遗产,甘肃麦积山石窟就是其中之一。 麦积山石窟位于中国西部甘肃省天水市的小陇山林区。在西汉末年,以佛教故事和佛教本身为主要内容的雕塑艺术,在由印度传入中国和东南亚的过程中,选择了庄严秀丽的麦积山作为一方净土,紧密和天水源远流长的古雕塑艺术结合,从公元384年到417年,也就是中国战乱频繁的十六国后秦时期开始,历经西秦、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各朝代的不断营造。终于形成了一座富丽堂皇、规模巨大的石窟雕塑艺术群落。现有大小窟龛194个,保留雕塑7200余身,壁画1300多平方米。 麦积山石窟的佛教艺术 当朝山人走近麦积山,就看到土红色的崖顶上立着一座小塔。在半山腰里密布着各种大小的龛窟,上下分层横列。由于数遭地震,还可以看到龛窟成片的崩塌的痕迹。在断崖上面有很多橛眼,可以推想当年在石窟的外面,依悬壁所建筑的满山重楼复殿,飞桥栈阁。经过悠久的岁月,这些木建筑如今都已毁坏。在1953年7月麦积山勘察团到来后,依靠当地木工们的勇敢,使十二层龛梯,逐渐悬空修复。再将许多世纪不通人迹的洞窟,没胫的鸟粪,扫除干净,这些宝贵的古代佛教艺术,才重新显现于世。关于麦积山石窟艺术的历史,只有散见的材料,并无系统的记载。据公元十世纪五代人所撰的玉堂闲话所说:“麦积山的石窟造象,是从四世纪末年,后秦开始,经历北魏、西魏、北周、隋、唐六代继续修建的。从平地堆积木材,达到岩巅,在上面雕凿龛窟神象,施工既毕,拆去木材,然后造梯架险而上。”这记载说明了它的营造方法和经过。据梁高僧传玄高的记载,在公元四世纪末到五世纪初,麦积崖已经是兴盛的佛教中心。现在西崖第127窟内发现有“洛阳沙弥法生造龛碑”一块,石虽残缺,文字不全,尙存有大魏的年号,约为公元六世纪物。其次是北周大都督李允信为他的祖父造七佛龛,特请当时的大文学家庾信,写了一篇“秦州天水郡麦积崖佛龛铭”原文载在庾信集中。这个石刻,当五代时还在,后来损失。在西崖第115窟里,曾发现了在佛座上有墨书的发愿文,有大代景明三年(公元302年)的年号,从这些残存的记载中,虽不能推定石窟造象最早的营造年代,但在北魏以来,这里已经是一处佛教的胜地,是可以肯定的。 从麦积山石窟艺术的风格上,把它和其它的佛教艺术中心,如敦煌、云岗、龙门、永靖炳灵寺、南北响堂山等处的艺术风格来做比较,来认识麦积山石窟艺术在不同时代作风的区别。各时代艺术风格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不断在发展,在转变的过程中。前代的不断演变,是为了准备着后代风格的形成,而又继续发展下去。在魏的晚期可能已初见隋唐萌芽。也可能个别的隋代塑造还在沿用西魏和北周的手法。尤其西魏和北周两代都很短,一共才四十几年,但是北周和它以前的作风是有些不同的。所以我们就把西魏归入魏晚期的范围,把北周作为魏和隋唐之间的过渡时期。这个过渡时期也并不是没有特征的。我们所认识的,魏代造象和壁画是继承了汉晋风格。特别在造象方面,中国型的传统和所受印度犍陀罗、笈多风格相并存。在这个阶段,无论是民族形式的传统,或者外来形式的影响,都表现得挺秀朴素、雄浑有力、神态生动。但是在时代的推进中,雄健的作风,逐渐变得更加细致、婉丽而多姿。在这个阶段的艺术,已经有了新的迈进一步的因素。在发展的过程中,经了这样一个为时不是的、旧的抛不掉、新的未成熟的阶段,然后又转向宏伟富丽的隋唐艺术作风的新格。 麦积山石窟艺术的主要部分,就是西魏到隋唐时期(公元六世纪至九世纪)的成就。十世纪以后,也续有修造,但都不是最重要的。麦积山石窟曾经有过几次兴废,也留下被自然损毁的现象。根据各种记载,可知每次大规模修建复兴,主要是在一个封建王朝盛世的开始,毁在一系列的地震,或一些变乱之际。统计自从公元六世纪初开始,直到十八世纪,有过八次间隔的系列的大小地震。从西魏文帝再修崖阁,重兴寺宇起,直到清代乾隆重修麦积山的佛寺,其间有隋文帝的大规模修建和造象,初唐和宋,都留有优秀的作品。元代有过四次大地震,这里没有发现元代的代表作。到明、清两代的装修,都有明确的题记在墙壁上。经过这样一毁一修,在崖壁上有先后刊凿,重迭妆銮。壁画也有表里几层。往往有窟是魏建,画是明重绘;有的魏代壁画,宋代塑象,也有较晚造的摩崖大佛象,下面压着早期的壁画。这些错综复杂的情况,是与云岗、龙门等处佛教艺术不相同的。 麦积山石窟艺术的主要部分,就是西魏到隋唐时期(公元六世纪至九世纪)的成就。十世纪以后,也续有修造,但都不是最重要的。麦积山石窟曾经有过几次兴废,也留下被自然损毁的现象。根据各种记载,可知每次大规模修建复兴,主要是在一个封建王朝盛世的开始,毁在一系列的地震,或一些变乱之际。统计自从公元六世纪初开始,直到十八世纪,有过八次间隔的系列的大小地震。从西魏文帝再修崖阁,重兴寺宇起,直到清代乾隆重修麦积山的佛寺,其间有隋文帝的大规模修建和造象,初唐和宋,都留有优秀的作品。元代有过四次大地震,这里没有发现元代的代表作。到明、清两代的装修,都有明确的题记在墙壁上。经过这样一毁一修,在崖壁上有先后刊凿,重迭妆銮。壁画也有表里几层。往往有窟是魏建,画是明重绘;有的魏代壁画,宋代塑象,也有较晚造的摩崖大佛象,下面压着早期的壁画。这些错综复杂的情况,是与云岗、龙门等处佛教艺术不相同的。 涅槃窟(第1窟)是魏代晚期(公元六世纪初)所开凿的石窟,窟前排有六支石柱,四川崖墓有此种营造的形式,印度阿旃陀也有此种形式,窟内的塑象,已经明代重修,但犹可看出魏塑的风格。 千佛廊(第3窟)为魏代(公元五世纪)所凿造,自入口至廊的尽端,凡长32.74公尺,在崖面上密排着上下雨层石胎泥塑的佛象,这些佛象现存有258躯。多经后代装修过,但也有少数的尙存原貌。 散花楼上下佛阁(第4窟),是麦积山石窟中规模最大的一组洞窟,在离地面五十多公尺的悬崖峭壁上,开凿出汉代式的七间八大柱的崖阁,每两大柱之间是一个佛龛,这一所伟大的营造,大概就是北周大都督李允信造的。窟顶平格式的天花板上,每板都有壁画,从车马服饰看来,当是西魏北周时的作品,七个佛龛的上端壁间,也画着七大幅壁画,每一幅画里都是四个伎乐天人,有的在奏乐,有的在进香,有的在散花,保存得相当完整。这壁画的作风,与常见的敦煌壁画不同,伎乐天人露在衣衫外面的肌肤部分,都是用极浅的薄肉塑来表现的,是绘画和浮塑的结合。窟内塑象计75躯。天王象是宋代修的,有的佛象和胁侍象则是明代甚至清代重新装修的。 牛儿堂(第5窟)较上七佛阁为小,是汉代式的四支柱;石柱里是三个佛龛。每个龛里都有一组造象。现仅存脚踏牛儿的天王,因此得名。天王的威猛与牛儿的驯顺,都显示出塑造艺术的优美。 在东崖还有许多龛窟,由于很久就断绝通路,人迹不到,还保存着魏代的原状。其中有些塑象都是第五、六世纪的优秀作品。 在麦积山西崖的峭壁上,最重要的有三大窟,都是魏代晚期所营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