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

“心里苦得很”为什么不是佛教的说法?

乙三 明根体从此大文第三,明根体。于中眼等六根,女男二根,此之八根界品已说。命根及信等五根,此六下文当辨。唯有乐等五受,三无漏根,更无转辨处,故今应释。颂曰身不悦名苦即此悦名乐及三定心悦余处此名喜心不悦名忧中舍二无别见修无学道依九立三根“从此大文第三,明根体。于中眼等六根、女男二根,此之八根界品已说”,根品里边二十二根,“眼等六根”,眼、耳、鼻、舌、身、意,这个界品讲过了;“女男二根”是身根里分出来的。这个八根,界品都讲过。“命根及信等五根”,这六个还没讲过,下边就要开始讲,“下文当辨”。“唯有乐等五受、三无漏根更无转辨处,故今应释”,有的是前面讲了,眼等六根、女男二根,前面界品讲过了;命根、信等五根,这些讲心所法就是根品的俱生、法俱生的时候要讲,“下文当辨”;只有“乐等五受”跟“三无漏根”,其他地方没有讲了,所以这里先讲这个。“颂曰:身不悦名苦,即此悦名乐,及三定心悦,余处此名喜,心不悦名忧,中舍二无别”,这讲五受根,苦、乐、忧、喜、舍;下边就是三无漏根,“见修无学道,依九立三根”,见道、修道、无学道,依九个法安立三个无漏根。这个里边,我们说,讲法相的时候就要考校了,不像平时说话那么随便。“身不悦名苦”,身上的不舒服叫苦,心里不能叫苦。“即此悦名乐”,身上的舒服叫乐,还有“三定”的“心悦”,在第三禅里边,心的舒服、那个好的受也叫乐。此外,“余处此名喜”,除了三地之外,心中的舒服,只能叫喜,不能叫乐;心中的不舒服叫忧,不能叫苦。所以你说你心里苦得很,这是世俗间的话,不是法相上的话。真正你学法相的,“心里忧得很,身上苦得很”,不能说心苦。那么这个忧呢,当然一般不会说到身上去了;但是苦,在平时的说法,就是通心通身。在佛教里边,这个苦只能是属于身的。“中舍二无别”,中间受,舍受,身也好,心也好,都叫舍受,这个倒没有差别。这是五受。下边是“见修无学道”,三无漏根。三无漏根见过两次面了,这里就是把它到底怎么回事讲清楚了。(节选敏公上师《俱舍论颂疏讲记-分别根品第二》总第二十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