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浮山下领略东江纵队传奇
罗浮山下东江纵队纪念馆前的塑像。资料图片
冲虚古观正殿。资料图片
在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罗浮山脚下的冲虚古观旁,有一座纪念中国抗战史上一支特殊部队的纪念馆——东江纵队纪念馆。东江纵队,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广东东江地区创建和领导的一支抗日军队,是开辟华南敌后战场,坚持华南抗战的主力部队之一。在长达8年的抗战中,东江纵队转战东江,深入港九敌后,团结海内外华人华侨举事,成为一支闻名中外的抗日武装队伍,被中共中央军委誉为“广东人民解放的旗帜”。
千年古观见证党的光辉历程
位于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的罗浮山,有9座古观,冲虚古观排名第一。冲虚古观坐落在罗浮山麻姑峰下,是一座宏伟的四合院古观。据史书记载,东晋咸和元年(公元326年),葛洪弃官在罗浮山中结庵炼丹,庵名“都虚观”。葛洪“羽化成仙”后,晋安帝义熙元年(公元405年),改建“都虚观”为“葛洪祠”。唐玄宗天宝年间(公元742-755年),扩建为“葛仙祠”。宋哲宗元祐二年(公元1087年),赐名“冲虚古观”。现在的冲虚古观于清朝同治年间重新修建,有护法殿、三清宝殿、吕祖殿、赤松黄仙祠,还有丹房、斋堂、库房共计100多间,整座道观的建筑面积达4400多平方米。
在冲虚古观正殿门前和大院西侧有数棵百年古树,观内有一口“长生井”,据说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据罗浮山风景区管委会的工作人员介绍,这些古树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在罗浮山写下的光辉历程,当年东江纵队的很多官兵还都喝过“长生井”的井水。
冲虚古观的东侧是东江纵队纪念馆。该纪念馆于2003年12月东江纵队成立60周年时落成并对外开放,如今是著名的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纪念馆序幕厅,一幅以东江和红色调为背景的大型彩色喷绘图,以磅礴的气势展示了东江纵队的风貌。馆内陈列着指南针、茶壶等一件件实物,一张张泛黄的相片,记录着当年充满硝烟和战火的时代。
著名的“罗浮山会议”
抗日战争时期,罗浮山冲虚古观到底发生过什么事?东江纵队粤赣湘边纵队博罗县老战士联谊会常务副会长、博罗县老区建设促进会副会长廖志华向笔者讲述了他记忆中的东江纵队的故事。
1944年,也就是东江纵队成立不久,廖志华参加了东江纵队,在交通站、情报站工作。当时,东江纵队独立第二大队大队长阮海天见他勇敢机智,就让他当其警卫员。
廖志华回忆说,在东江纵队的日子里,他感到特别温暖,部队首长对战士十分关心、体贴,当地群众对东江纵队特别拥护。他说,当时东江纵队的生活很艰苦,在敌人的重重包围下,由于没有盐,战士们都没力气,许多人还因此生病了。为了帮助战士早日突破重围,当地老百姓用棉袄浸盐水后晒干,再穿着棉袄,冒着生命危险,冲破重重封锁,将浸有盐的棉袄送到部队。
据史料记载,1944年8月,中共广东省临时工作委员会和东江军政委员会在广东大鹏半岛召开联席会议,决定东江纵队在巩固和发展惠东宝抗日根据地的基础上,集中主力向北挺进,创建罗浮山以北,翁源以南,东江、北江之间的抗日根据地,同时积极组织力量向东发展,创建东江、韩江之间的抗日根据地,全面开展东江敌后抗日游击战争。
廖志华说,随着东江纵队不断发展壮大,1945年5月,中共广东省临时工作委员会领导机关和东江纵队司令部、政治部以及后勤机关先后进入罗浮山,司令部设在冲虚古观,政治部设在白鹤古观。东江纵队领导机关抵达罗浮山后,开展了一系列革命活动,革命火种在罗浮山一带点燃。罗浮山成为华南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指挥中心,并取得了一连串的胜利。
1945年7月6日至22日,中共广东省临时工作委员会在冲虚古观召开了干部扩大会议,传达了党的“七大”精神和中央关于华南战略方针的指示,总结了抗战以来广东党组织的经验教训。这次会议是广东党组织历史上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会议,称“罗浮山会议”。会议一致通过了几项重要决议,如撤销中共广东省临时工作委员会和东江军政委员会,成立中共广东区委员会;迅速北上,创立战略根据地;大力发展党员,扩大主力军,巩固民主政权,积极领导人民群众进行自发性的武装斗争,开展华南民主运动等。
团结各方抗日力量,不断发展壮大
1945年7月,中共中央军委要求东江纵队“今后发展的主要方向是在粤北、赣南、湘南的五岭山区,建立湘粤赣边根据地,迎接八路军南下部队”。
接到中共中央军委这一指示之后,中共广东区委员会作出“迅速北进,创立根据地”的决定。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后,由林锵云、王作尧、杨康华组成的粤北指挥部率领东江纵队第五支队、军政干校、鲁迅艺宣队等共1100余人,于1945年8月15日向粤北挺进,准备与王震率领的南下部队三五九旅会师,开辟五岭根据地。随后,东江纵队领导机关也逐步迁离罗浮山。
1945年9月16日,中共广东区委员会根据中央的指示精神要求,各地党组织和武装队伍一方面坚持斗争,保存武装、保存干部;另一方面作长期打算,准备在将来开展合法的民主斗争。东江纵队粤赣湘边纵队博罗县老战士联谊会会长、博罗县老区建设促进会会长、今年83岁的老党员叶文芳向笔者介绍,主力部队北上后,留下来的武装队伍和干部大约有40多人,他们不断扩大武装力量,最终发展到上万人。
据《中国共产党东江地方史》记载: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东江地方组织高举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坚决贯彻执行党的全面抗战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从东江实际出发,紧紧团结广大人民群众和爱国华侨、港澳同胞,广泛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和敌后抗日游击战争,不仅使党组织重新得到发展壮大,而且领导东江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直到取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在抗日战争中,东江纵队从小到大,从弱到强,逐步发展成为拥有1.1万余人的抗日武装力量。据不完全统计,抗战中,东江纵队与日伪军作战1400余次,击毙日伪军6000余人,捕获俘虏、投诚者约3500多人,缴获各种枪支6500余支,各种炮25门。为了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东江纵队有2500余名战士为国捐躯。
抗日战争胜利后,东江纵队主力北撤山东,扩大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两广纵队,编入第三野战军战斗序列,参加淮海战役等著名战役。东江纵队主力北撤留下的部分部队继续坚持隐蔽斗争,解放战争时期发展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为配合南下大军解放广东立下了很大功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