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为什么叫好不叫座?
在众多的戏曲剧种中,昆剧堪称老大,从元末明初算起也有500岁了。昆曲是先后由江苏昆山人顾坚、梁辰鱼和太仓人魏良辅在结合南戏与北曲的基础上,根据江浙的方言、民歌演进而成。因源于昆山而取名昆剧。其曲调舒徐委婉,细致俏丽,有水磨腔之称,配以古朴而轻盈的舞蹈和悠扬的笛声、箫声、琵琶声,不愧为轻歌曼舞型的剧种。与粗犷、激昂的弋阳腔、高腔形成对比,因此很快受到大江南北的上层人物和广大人民的喜爱,形成了“四方歌曲必宗吴门”的局面,并有“官腔”之称。尽管在它蓬勃发展百余年后的清朝乾隆末年,昆曲的发展受到其他剧种的制约,从今天来看,不仅南有上海、江苏、浙江的南昆,北京有北昆,湖南有湘昆,而且在京、川、婺、赣、祁、桂、湘、柳子戏、河北梆子等剧种中都保存着大量昆剧的剧目和曲牌,已成为这些剧种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例如一个京剧演员就必须要做到“文武昆乱不挡”,足见其重要。近年的越剧更明显地受其影响。许多昆剧艺术家,如韩世昌、郝振基、白云生、周传瑛、郑传鉴、朱传茗、侯永奎、俞振飞、张继青已成为各剧种学习的楷模。就是在国际舞台上,昆剧也受到世界人民的欢迎和尊重。尤其是1956年,浙江省昆剧院改编并演出了《十五贯》之后,受到广泛重视,使昆曲得到了新的发展。这样一个剧种,演出时为什么门庭冷落呢?一是清朝中叶,一些文人墨客编排了许多卖弄斯文的案头剧本,违背了戏曲的规律,倒了观众的口味,使昆曲脱离了观众,从而“高处不胜寒”。有记载说,昆曲列入雅部,成为士大夫的宠儿,其实,清末的慈禧太后早已亲自动手,欲把清宫的昆曲剧本全部改为皮黄了。河北高阳县农村的昆弋班在没有受到外界干扰之前,一直为农民所喜爱。近年又有些新文学家认为曲牌格律束缚了昆曲的发展,任意改变曲牌的平仄和韵脚,提出曲随字走,破坏了昆曲优美的韵律。尽管昆剧演员都有扎实的功底,却只能叫好不叫座了。
- 上一篇:新编越剧《赵氏孤儿》“文戏武唱”
- 下一篇:荣蝶仙“晕赞”闫世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