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皮影戏的皮影制作
四川皮影最初采用厚纸雕刻,但经过长时间的使用摸索,发现厚纸作品易损坏而改用牛皮、羊皮、驴皮。
再随着长期的使用发现,驴皮与其他原料相比更具有耐磨损、耐霉变、易着色、不变形的特点,故清中后期,皮影戏的作品大多采用驴皮制作,经过雕簇、敷色、烫平、连接等多道工序制作完成。从此人们约定俗成把皮影统称为“驴皮影”。
而一个影戏作品的诞生,还需要编创或抄写唱本,随后根据唱本的内容进行加工制作。工序之一刻皮:首先,将皮子泡软,铺平后刮去皮毛,打磨得薄厚均匀,对着阳光呈半透明状,然后晒干。
工序之二起稿:
用尖状利器在皮面上划出所需人物侧面轮廓等图形。工序之三开刀:
将皮子铺在木板,使用雕刻刀具,雕刻成形。工序之四染色:
雕刻完成后给皮子染色,旧时染色所用的染料多采用朱砂、黄丹、绿汞和一些植物作为主要染料。工序之五装配:
刻皮染色后,用重物压平定型,用麻线连缀关节。于是一幅幅形象逼真、传神,富有神韵的皮影在能工巧匠的手里,便成了一个个有灵气的生命舞动起来。
上述皮影的制作工艺属于四川皮影制作工艺。各地皮影的制作工艺基本上是大同小异、互相借鉴。只不过各地选料有所不同,而牛皮、羊皮、驴皮则成了各地区制作皮影的主要原料。
随着使用制作工艺的提高,人们又摸索出几种“推皮触刀法”、“刀口”、“烫货”等较高的工艺技术。它为皮影的人物、动物雕刻向细腻、精致方向发展奠定了基础。
皮影的制作看似简单,实则对工艺水平要求十分严格。
以齐齐哈尔地区仅有的一家驴皮影戏传承人贾家来看,传承保留下来的只是皮影戏的作品、唱本及演出时一应俱全的道具,一定程度上还缺少能使皮影戏真正动起来的“掌签”绝技,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不小的遗憾。
中国地域广阔,各地的皮影都有自己的特色,但是皮影的制作程序大多相同,通常要经过选皮、制皮、画稿、过稿、镂刻、敷彩、发汗熨平、缀结合成等八道工序、手工雕刻3000余刀,是一个复杂奇妙的过程。皮影的艺术创意汲取了中国汉代帛画、画像石、画像砖和唐、宋寺院壁画之手法与风格。
其制作过程是:先将羊皮、驴皮或其他兽皮的毛、血去净,然后经药物处理,使皮革变薄,呈半透明,涂上桐油,然后艺人们将各种人物的图谱描绘在上面,用各种型号的刀具刻凿后,再涂抹上颜色,上色时主要使用红、黄、青、绿、黑等五种纯色。
雕刻时,一般都用阳刻,有时也用阴刻。绘画染色讲究女性发饰及衣饰多以花、草、云、凤等纹样为图案,男性则用龙、虎、水、云等纹样为图案。忠良人物为五分面,反面人物为七分面。人物造型与戏剧人物一样,生、旦、净、丑角色齐全。制成的皮影高的达55厘米,低的有10厘米左右。
皮影人的四肢和头部是分别雕成的,用线联缀而成,以便表演时活动自如。一个皮影人,要用五根竹棍操纵,艺人手指灵活,常常玩得观众眼花缭乱。
不仅手上功夫绝妙高超,嘴上还要说、念、打、唱,脚下还要制动锣鼓。演皮影的屏幕,是用一块1平方米大小的白纱布做成的。白纱布经过鱼油打磨后,变得挺括透亮。演出时,皮影紧贴屏幕活动,人影和五彩缤纷的颜色真切动人。皮影道具小,演出方便,且不受场地限制,演员也不需正规训练,所以深受人民的喜爱。在皮影戏盛行的地区,人们会亲切地称它为“一担挑”艺术。
- 上一篇:避暑山庄的外部寺庙建筑
- 下一篇:承德避暑山庄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