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科普

历史科普

溥仁寺的历史背景与结构

在避暑山庄东面和北面的山麓,分布着宏伟壮观的寺庙群,而溥仁寺便是其中之一。溥仁寺,又称前寺,位于武烈河东岸。依山傍水,风景秀丽。

历史背景

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诸蒙古王公为庆贺康熙帝60寿辰,上书“奏请”在承德避暑山庄外,围建一寺院作庆寿盛会之所。康熙帝欣然“恩准”,遂建造了溥仁、溥善二寺。溥善寺早已荒废,溥仁寺便成康熙年间仅存的庙宇。溥通普,普遍、广大意,有皇帝深仁厚爱普及天下之意。

布局结构

溥仁寺是典型的汉族寺庙“伽蓝七堂”式的传统布局,四周有护墙环。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250米,东西宽130米,占地3万多平方米。寺内有二层墙垣,四进院落,山门内主轴线上布置主殿三座:天王殿、慈云普阴殿、宝相长新殿。沿中轴线南北依次排列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后殿、垂花门;两侧置钟楼、鼓楼、配殿、配房、回廊、僧舍等建筑。

王殿内供佛像 6尊:弥勒佛、韦驮天将和四大天王。慈云普阴殿,单檐歇山顶,描金彩绘,雕梁画栋,光彩夺目。殿内供过去佛迦叶佛、现在佛释迦牟尼佛、未来佛弥勒佛。

山门三间由正门和东西掖门组成,正门上方门楣上嵌有康熙亲题的满、汉、蒙三种文字的“溥仁寺”石匾一面。山门内有二尊护法金刚,身高3米,体态雄伟,形态狰狞,民间俗称“哼哈”二将。进山门东西两侧立幢杆各一,幢杆北摆钟、鼓楼。

步入山门即为第一进院落,院内御路往北为天王殿,面阔三楹,进深两间,单檐歇山布瓦顶建筑,正中檐下悬挂康熙御书“溥仁寺”云龙陡匾,殿内迎面的石须弥座上供大肚弥勒(布袋和尚),屏风后是护法伽蓝韦驮神像,东西两侧为护世四大天王。

从天王殿往北进入二进院落,院内古松苍翠,古槐垂荫如伞,在院中御道两侧有二座御碑。东侧为康熙御笔题书的《御制溥仁寺碑文》。碑文中记述了修建溥仁寺的缘由及目的,御碑背面有乾隆皇帝御题“诣溥仁寺”诗。西侧御碑正面为康熙皇帝御书满、蒙文字的《御制溥仁寺碑文》。

御碑以北为寺内主体建筑--大雄宝殿,门额"慈云普荫",面阔七楹,进深五间,单檐九脊,黄琉璃瓦盖顶,四周回廊,描金彩绘。前檐下用满、汉、蒙三种文字书写的“慈云普荫”云龙陡匾为康熙御笔。“慈云普荫”意为佛的慈悲心胸广大,如云覆盖大千世界。殿外金柱上有乾隆御笔楹联一幅:“以清净果证因护持斯万,现广长舌说法声震大千。”殿内有乾隆御笔“具大自在”匾。大殿四周回廊都有彩绘的金龙、彩画及梵文“六字真言”。殿内正中供奉迦叶、释迦牟尼、弥勒三世佛,两侧有十八罗汉像。

过慈云普荫为三进院落,主殿名宝相长新,面阔九楹,进深三间。单檐硬山布瓦顶,檐柱全部描金彩绘。殿的正中门楣上悬挂着康熙御笔“宝相长新”云龙陡匾。“宝相长新”意为庄严的佛像永远容光焕发,暗含为康熙皇帝祝寿之意。殿内供9尊无量寿佛,表九九万寿。

溥仁寺外层院主要是喇嘛生活区,包括僧舍、经堂、禅堂、茶堂、库房、厨房等附属建筑,组成若干个四合院落。溥仁寺建成后,内蒙四十九旗,每旗派一名喇嘛到该寺,寺内一切费用出清政府定期发放。这里包括喇嘛的钱粮、饷银。每到三月十八日,即康熙的寿辰之日,喇嘛还要在寺内举行盛大的诵经法会,为国家祈福,为帝王祝寿。

寺内佛像

释迦佛两侧为其两大弟子迦叶和阿难。东西坛上供姿态各异的十八罗汉。天花板上有密宗六字真言。宝相长新殿,单檐硬山布瓦顶,檐柱描金彩绘。内供 9尊无量寿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