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科普

历史科普

唐三彩的制作材料

三彩全名唐代三彩釉陶器,在同一器物上,黄、绿、白或黄、绿、蓝、赭、黑等基本釉色同时交错使用,形成绚丽多彩的艺术效果。“三彩”是多彩的意思,并不专指三种颜色。

唐三彩是陶瓷的一种,唐三彩是一种多色彩的低温釉陶器,它是以细腻的白色黏土作胎料,用含铅的氧化物作助熔剂,目的是降低釉料的熔融温度。在烧制过程中,用含铜、铁、钴等元素的金属氧化物作着色剂融于铅釉中,形成黄、绿、蓝、白、紫、褐等多种色彩的釉色,但许多器物多以黄、绿、白为主,甚至有的器物只具有上述色彩中的一种或两种,人们统称为“唐三彩”。

烧制瓷器的原料,不仅指制作瓷坯用的原料,也包括配釉所需的原料。

而瓷器的原材料是高岭土制坯,高岭土在烧制瓷器所需要的温度下,所制的坯体才能叫瓷器。其实高岭土是一种以高岭石族粘土矿物为主的粘土和粘土岩,说白了它就是一种非金属矿。一般开采出的是高岭石,它成致密或疏松的块状,一般为白色,如果含有杂质便呈米色。

想要得到高岭土就要用高岭土磨粉机把高岭石磨成粉,然后再经过过滤等工序,才能得到最终制胚用的高岭土了。因为高岭土呈白色而又细腻,所以又称白云土。高岭土因江西省景德镇高岭村而得名。

瓷器是由瓷石、高岭土、石英石、莫来石等烧制而成,外表施有玻璃质釉或彩绘的物器。瓷器的成形要通过在窑内经过高温(约1280℃-1400℃)烧制,瓷器表面的釉色会因为温度的不同从而发生各种化学变化。

烧结的瓷器胎一般仅含3%不到的铁元素,且不透水,因其较为低廉的成本和耐磨不透水的特性广为世界各地的民众所使用,是汉文明展示的瑰宝 。

制瓷原料经过加工,制成砖状泥块,称为“不子”或“白不”。原料 制成不子,更便于制作各种瓷坯。中外陶瓷文献一般都采用这一名词。

制作唐三彩还需要釉桨,釉桨是施于瓷坯表面的玻璃釉料,主要化学成分为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钙、氧化钾、氧化钠等。釉桨用浸、喷、浇等方法施瓷坯表面焙浇而成,可使瓷器表面光洁,防止对液体、气体的吸收,提高产品的机械强度和绝缘性能。钴土矿一种含钴的矿物。除含钴外,还含有一定比例的铁和锰。铁和锰的含量比例因产地的不同而有差异。由于钴的着色能力强,经窑炉冶浇呈现蓝色,所以多用来作青花、蓝釉、蓝彩的呈色原料。

唐三彩始见于唐高宗时,开元年间极为盛行,器物造型多样,色彩绚丽,到天宝以后数量逐渐减少。

唐三彩在唐代时期作为随葬品使用,用于殉葬。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人们对唐三彩的关注增多,以及唐三彩复原工艺的发展,人们热衷于文房陈设,是馈赠亲友的良品。

唐三彩不仅在唐代国内风行一时,而且畅销海外。还在印度、日本、朝鲜、伊朗、伊拉克、埃及、意大利等十多个国家发现唐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