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魏忠贤的死和明朝灭亡有直接关系?
魏忠贤,字完吾,北直隶肃宁(今河北沧州肃宁县)人,明朝末期宦官。自宫后改姓名叫李进忠,由才人王氏复姓,出任秉笔太监后,改回原姓,皇帝赐名为魏忠贤。明熹宗时期,出任司礼秉笔太监,极受宠信,被称为“九千九百岁”,排除异己,专断国政,以致人们“只知有忠贤,而不知有皇上”。崇祯皇帝为了收回政权,铲除阉党,巩固社稷。一登上帝位,就把魏忠贤给杀掉了。作为一个自信的皇帝来说,这一点无可厚非。可是崇祯却没有清楚地认识到当时的朝廷情况,就贸然做出了这个错误的决定。魏忠贤该杀,可却不是他一登基就该杀的。魏忠贤一死,就加剧了大明朝的灭亡。如果说崇祯不是在这样错误的条件杀掉魏忠贤,那么大明朝短期内是不会灭亡的。
魏忠贤,明末有名的大太监,大奸臣。他少时家境不太好,整天和消混混们混迹于街头。一个人有没有出息早先就能看出来。魏忠贤是自宫的,话说对自己都这么狠的人,那要混不出太监样了还真对不起他这一刀。进宫以后,魏忠贤在机缘巧合之下和客氏成为了对食,什么是“对食’,通俗点来讲就是太监的老婆,而这个客氏来头可不小,客氏是朱由校的乳母,朱由校是客氏带大的,朱由校非常的信任这个乳母,甚至在其继位后还把客氏封为奉圣夫人,且这个客氏每天自由出入朱由校的寝宫,他们的关系似乎非比寻常。
自从魏忠贤勾搭上了客氏,他的官位就一直往上升,客氏非常的看中魏忠贤,据说是因为魏忠贤自宫没有宫干净,于是凭着这点关系和客氏搭上,在客氏的举荐之下,魏忠贤可谓是如鱼得水,出任秉笔太监,为皇帝批改奏折,权力非常的大,是太监这一行的最高地位的人,一时之间权倾朝野,自己封自己是“九千九百岁”,那时有一个说法就是人们只知道有魏忠贤,不知道有皇帝。等到崇祯皇帝即位,开始整治阉党,魏忠贤终于是被就地正法,史书上记载魏忠贤无恶不作,而他的死也是死有余辜,可是魏忠贤死去了,人民也遭殃了,牵连明朝也灭亡了,这样的说法是有所考证的。明朝末年,各地百姓纷纷的造反,李自成、张献忠等各路猛将纷纷高举旗帜反对明朝,很多历史学家都说如果魏忠贤当政,也许明朝反而不会灭亡,而事实是,魏忠贤当政的时候,民变只有一次,而崇祯皇帝时期,民变四起。
魏忠贤喜欢贪污,于是他总是喜欢收商人的工商税,国库没有钱,没有钱他就只好贪污税款了,再说商人多有钱啊,虽然自己贪了一点,但是国库也渐渐的充盈起来。当时边界正在闹腾,没有军晌军队没有心情打仗啊。而到了崇祯年间,崇祯除掉阉党以后,扶植了东林党,东林党大部分都是江南的士大夫,江南时工商业极发达的地区,这些人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于是停止征收工商税和矿税,压力就落到了老实的农民的头上,可是农民有多少钱呢,农民根本就交不上那么沉重的赋税,放着那些有钱的商人不收税,光想着欺压老百姓。国库就这样渐渐空虚。
据历史记载,东林党人都非常的清廉,可是事实上东林党的那些个官员家里,都堆着金山银山,在为魏忠贤当政的时候,东林党人是绝对跳不起来的,而朱由校一死,这些东林党联合崇祯皇帝迫不及待的灭掉了魏忠贤,说明朝灭在流寇的手里,倒不如说灭在东林党的手里比较好,
魏忠贤掌权的时候,可以维持朝中势力的平衡,等他一死后,平衡打破,东林党羽腐败贪污现象极为严重,导致全国各地农民起义,最后李自成带领起义军杀进皇宫,明朝正式灭亡。而最讽刺的是,当李自成攻进北京的时候,满朝的文武大臣都四散奔逃,最后守在崇祯皇帝身边的是一个太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