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为什么要在中国建那么多的炮楼和封锁墙
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日本侵略军悍然向北平西南芦沟桥的中国驻军发动进攻,中国驻军在中国人民抗日高潮的影响下,奋起抵抗,这就是“七七”芦沟桥事变。八月十三日,日本侵略军又进攻上海,上海军民也奋起抵抗。从此,中国人民的抗日民族解放战争就全面开始了。1939年以来,日军在华北地区,开始大力整顿、肃清这些抗日武装。推行所谓的“治安肃正计划”。”以铁路为柱,公路为链,碉堡为锁“。然后以敌人挖掘的封锁沟,构筑的封锁墙为辅助。在日、法租界交界处,只留万国桥(今解放桥)趨街(今和路)、马家口(今海河西路锦州道口)、墙子河(今锦州道西口处。在封锁交界处遍立通电的铁丝网。封锁通行处设检查卡口,临时搭盖帐篷,作为检查室。
为此在冀中地区,日寇在8000多个村庄中,6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建立了一共1700多个据点,修筑了7500多条公路,就连封锁根据地的壕沟长度就多达4000多公里。在铁路,公路沿线修建的炮楼广为密布。形成了以点,碉,路,沟等互相连接的封锁群,密如蛛网,把冀中平原根据地,分割成为2000多块。然后分区逐块进行"清剿",建立伪政权,加强特务组织,扩编伪军,大肆抢掠,实行奴化教育。美丽富饶的冀中平原,竟成了"抬头见岗楼,迈步登公路,无村不戴孝,到处是狠烟"的恐怖世界。
1942年10月,日本华北派遣军参谋长安达二十三中将,请大家不要差异,这位将军真的叫安达二十三,他的两位哥哥一个叫安达十六陆军少将,另一个叫安达十九陆军中将。而安达二十三曾夸耀说:"仅仅河北一个地区,就多达7700多个炮楼。壕沟也修建了11860公里,这个总长度堪称“日本版本的万里长城,"只不过它是对付中国用的。
炮楼,指一种四周有枪眼,可以瞭望并射击的高碉堡。基本结构是,大部分炮楼有两塔枪分设对角,重生和装备一定都在一楼,二楼是地面出口,主控在二楼以上。
似乎日本人每占领一个地方,都要修建炮楼,我军战士也很喜欢,因为一般情况下,炮楼里面的物资还是很丰富,有人知道日本兵为什么要修炮楼吗?
了解历史的都知道,日本人本国的人口很少,但是战线却越拉越长,必然会面临人手不够的窘境,比如说,打下一座城市之后,没有人去守。
关键问题在于,他们每当打下一座城市,需要更多的士兵去继续上前线,已经打下的地方,只需要在一些重点地区,留下人手即可。
留的人手必然不会太多,因此他们选择了修炮楼的方式,这样一来,士兵们就可以都在炮楼里住着,白天起到一种威慑作用,夜晚则是保护自己。
攻占炮楼的第一步是击毁两塔枪,火力封堵二楼地面两出口,逼近炮楼并清除炮楼周围防御工程,彻底将对方兵力封死于炮楼内。
第二步(最关键),开有强火力载具(闪电、先驱、强袭等等)到炮楼一楼楼梯一侧门边,载具的炮口调整刚好可以封锁一 楼楼梯,而有不会攻击到二楼;步兵和MAX同时从另一侧门向二楼上攻击。
第三步、一楼楼梯被封死,二楼楼上敌人防守主控的兵力无法补充,很快占领主控楼层,清光埋伏的幽灵,黑客迅速黑下主控;炮楼基本拿下,最后一步是清理一楼残敌,同时,也要清除幽灵。
对于抵抗非常顽强的炮楼,迅速攻占的最关键一定是封锁一楼楼梯。
也许很多兄弟看了上面叙述觉得理所当然根本不必写,这也是我曾经的想法;可是,经历一次次的炮楼耗战,我知道该写写。都在大叫步兵怕死不冲,所以老拿不下炮楼,其实,炮楼耗战的最大原因是战术不规范,大量的误伤和无用攻击。
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时,每到一处都构筑碉堡,以镇压人民的反抗,群众称“碉堡”为“炮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