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解密

历史解密

火烧蜀军七百里的陆逊,为什么最后会被孙权逼死?

在古时候很少有能以少胜多的战役,因为古时候不像现在科技这么发达,有飞机大炮,火箭等等重武器,在那时候基本就是肉搏,往往人数多的肯定能战胜人数少的一方,但是在三国时期有这么一个人却完成了以少胜多,火烧蜀军连营七百里,至此蜀汉元气大伤。

刘备以老将黄忠为先锋率人马75万御驾亲征。面对大兵压境,孙权感到事态严重,中大夫赵咨献“上表称臣之策”令魏国出兵袭蜀,曹丕不肯,想坐收渔翁之利,此计未成。孙权只得出兵应战,武卫都尉孙桓请命出征,孙权准命。两国交兵后,吴损兵折将。之后,蜀将冯南用"诈降计"又大败吴将孙桓、朱然。后又擒了潘章,处决了叛将傅士仁、芳。蜀军连战皆捷,威声大震。东吴一败再败,书生陆逊临危受命。刘备闻陆逊为大都督总制兵马,根本没把这个黄口孺子放在眼里,这时的刘备有点飘了,还以为陆逊是孙桓呢。一路横行,对东吴的城池采取围而不攻,围而打援的策略,还屡次的手,这得手了呢就容易骄兵自满,果然被东吴慢慢引进腹地,刘备还以为自己是第二个曹操战必胜攻必取,孤军深入吴地七百里。

陆逊看到了这一战场局面,采取的是持久战,拖垮对方,消耗敌方人力物力,寻机破敌。蜀、吴在对峙了七八个月后,刘备一直没有找到同陆逊决战时机的时机。这一拖就进入炎热季节,蜀军适应不了长江流域的炎热天气环境,缺水、生病,蜀军病员增加,这造成了蜀军战斗力大大减弱,此时蜀军统帅刘备不顾下臣提醒劝解把山谷、水面上的军队撤进深林驻扎,以避暑,待秋后再战。

陆逊便看到了战机,他认为决战时机已到,因为此时蜀军士气低沉,且刘备将军队集结在一处,在深林潮湿之地。而其他的吴将却认为此时刘备军已深入五六百里,防御工事坚固,不可攻。然陆逊认为,此时蜀军意志消沉,且已有弱点,可反攻。后陆逊派小股部队去蜀军探虚实,虽损失惨重,但却寻到了火攻刘备的计策。

陆续等到有东风的一个黑夜,指挥吴军发起了全面反攻,吴军士卒人人携带一把茅草,在陆逊的指挥下,在蜀军营地边放火边猛攻,山林燃起大火后,借风势烧了蜀营七百里,也烧掉了蜀军的元气,混战中,蜀军多名战将被斩杀或投降,此战过后,刘备溃败。刘备慌忙奔逃,吴军一路追杀,幸得蜀军丢弃的战袍盔甲,被点着用火挡住了吴军的追杀,才使得刘备逃脱。蜀军溃败如决堤江水,诸葛亮赶来用"八阵图"阵法迷惑了陆逊,才阻止了吴军前进的步伐。

陆逊深谋远虑,忠诚耿直。一生出将入相,被赞为“社稷之臣”。那么,问题来了,孙权为什么后来要逼死陆逊呢?

首先,公元245年,在孙权的指责下,陆逊十分恼怒,不久卒死。对于孙权来说,之所以要逼死陆逊,显然不是一时冲动。对此,在笔者看来,在逼死陆逊上,孙权有多个方面的考虑。其中,陆逊作为江东世家大族,是孙权猜忌陆逊的重要原因。根据《三国志》等史料记载,陆逊家族,为江东大族。祖父陆纡,官至城门校尉;父亲陆骏,任九江(今安徽寿县)都尉。与此相对应的是,对于孙权、孙坚来说,其先祖则出身贫寒,不能和曹操、刘备等诸侯相媲美。

其次,作为江东世家大族,陆逊及其家族姻亲在东吴担任要职,特别是陆逊自己,就被拜为丞相、荆州牧、右都护,这成为其功高震主,被孙权猜忌的原因之一。当然,对于孙权来说,也不是一开始就防备着陆逊。但是,在周瑜鲁肃吕蒙等大臣相继病逝后,陆逊一直镇守武昌,声望至隆,而且和东吴的太子孙登,将领步骘诸葛瑾、潘浚、朱据等将相交好。而这,显然是一个让孙权感到不安的情况。到了三国后期,魏蜀吴三家的格局日渐稳定后,孙权最终选择逼死了陆逊。

再者,孙权逼死陆逊,和陆逊是孙策的女婿也存在一定的关系。众所周知,孙权在东吴的主公地位,是来自于其兄长孙策。如果孙策不是英年早逝,也即当时自己的儿子年龄太小,很可能孙权不会成为东吴的主公。由此,对于孙权来说,对于孙策的儿子一直有所防备。比如孙策的长子孙绍,仅仅是侯爵的待遇。正是因为这个原因,陆逊作为孙策的女婿,显然很难得到孙权的完全信任。特别是孙权本身就是一个猜忌性格较重的人,自然不会忽略这一情况。

最后,确保东吴江山的安稳继承,也是孙权要逼死陆逊的原因之一。在孙权晚年,陆逊等大臣非常拥戴太子,这本身就是让皇帝非常恼怒地事情。而且,因为陆逊的位高权重,孙权也担心储君登基以后无法掌控这些大臣,所以逼死了陆逊。在此基础上,孙权之后虽然立了幼子亮为太子,不过挑选的大臣却是非江东本土士族的诸葛恪。而这,有助于之后的东吴君主顺利掌握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