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解密

历史解密

昆阳之战双方实力相差悬殊 刘秀是如何打赢昆阳之战的?昆阳之战有何出彩之处?昆阳之战失败后王莽军有多惨?

昆阳之战是新朝末年,新汉两军在中原地区进行的一场战略决战,在昆阳之战中,王莽军的兵力有四十二万人,而更始起义军守城和外援的总兵力加在一起也不过二万人。然而在兵力对比如此悬殊的情况下,起义军竟能取得全歼敌人的辉煌胜利。刘秀是如何打赢昆阳之战的?

在各路英雄反对新朝王莽的过程中,来自南阳郡的农夫刘秀,他的地位在早期是不高的。而太学生刘秀之所以能最终脱颖而出,开创了大一统的东汉帝国,与一场著名战役有关。这场战役,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昆阳之战。

王莽篡汉,建立新朝,天下已定。可王莽盲目崇古,推行的革新不切实际,触动了上至豪强、下及平民的利益。再加上天灾不断,导致国内赤地千里,民不聊生,各地起义不断。在这种情况下,刘秀的兄长刘縯也打着要恢复汉朝江山的旗号,起兵反对王莽。

后因形势需要,刘氏兄弟的舂陵兵与绿林军主力进行联合,并先后在沘水、育阳等地大破前来征讨的新朝大军。在这种形势下,人多势大的绿林军主要将领拥立西汉宗室刘玄为帝,建元“更始”。更始王朝建立后,绿林军派王凤、王常和刘秀分兵攻打昆阳、定陵、郾三县。另外,刘缓等人率主力军围攻宛城。起义军的胜利越来越多,长安中城的王莽坐不住了。王莽决定把战略重心,从原来的赤眉军转到绿林军。

著名的昆阳之战就此爆发。而这场战役之所以放在昆阳,和这里特殊的地理条件有很大的关系。隶属于河南省平顶山市的叶县,以西不远是伏牛山脉,往南不远是五峰山,再往南就是河南省与湖北省交界的桐柏山,淮河发源于此。桐柏山与伏牛山之间,是肥沃的南阳盆地。而桐柏山以南有个地名叫新市,新市附近有个山头叫绿林,这里是绿林军的发源地。叶县往北是平顶山,以及嵩山等山脉。叶县往东是一望无际的豫东平原。如果绿林军占领叶县,则可进一步向北威胁到洛阳,向西北威胁到武关,这都会要了王莽的老命。

为了消灭绿林军这个心腹大患,王莽把原来与赤眉作战的主力军紧急抽调到南方,同时紧急调集各郡地方兵力。新朝的大司空王邑与司徒王寻被王莽选定为进攻绿林军的统帅,带着一个叫巨毋霸的“怪人”,杀气腾腾地杀向河南腹地。巨毋霸据说身高三米,腰大十围,最擅长驭兽,也就是动物兵的头儿。什么老虎、大象、豹子、犀牛都成了王莽的盟友。当然,王莽不会用熊猫、哈士奇这些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萌货,还不够添乱和添饭的。

新朝进攻昆阳的军队多达42万人,在洛阳集结后,向南进发。在颍川又会合了陈茂与严尤的部队,浩浩荡荡开赴昆阳。事实上,昆阳作为一个县,也隶属于颍川郡。颍川郡治所在阳翟,距离昆阳不过一百多公里。

昆阳是个小城,周边孤立无援。新朝大将严尤非常有战略眼光,他对主将王邑说:“与其重兵困于昆阳小城之下,不如直接进攻更始刘玄的驻地——宛,擒贼先擒王。拿下刘玄,绿林军就成了无根之木。不用我们打,昆阳不战自服。”可惜王寻、王邑没有听严尤的,犯了兵家大忌。

宛位于昆阳西南,如果新军拿下宛,将切断绿林军与江汉平原的联系。江汉平原位于南阳之南的今湖北省境内,物阜人丰,粮食充足,号称“湖广熟、天下足。”新朝军队在昆阳如果久攻不下,绿林军可以进行战略收缩,死守宛。加上有江汉平原的物资供应,完全可以与新朝长期对峙。

王邑和王寻的大军很快就开到了昆阳城下,一场决定历史走向的大战就此拉开了帷幕。

大战之前,和绿林军数度交手的严尤劝王邑放弃昆阳,直取宛城,但踌躇满志的王邑对严尤的劝阻不屑一顾,他誓言要血洗昆阳城,然后踏着绿林军的鲜血,欢歌前行。为了展示军威,王邑让十万大军把昆阳围了个水泄不通,还在城周围建立了上百个营房,漫山遍野插满了旌旗,锣鼓之声传到了几十里之外。

攻城战一开始,王邑就对昆阳城发动了海陆空似的全方位进攻。他下令让弓弩手对着昆阳城狂射,刹那间,昆阳城上空就乌云密布,下起了一场“箭雨”,由于箭雨的时间持续很长,城内军民不得不把门板取下来,然后顶在头上当盾牌,以此出门去打水做饭。虽然箭雨给军民生活带来了不便,但也让城内的将士得到了不少弓箭。“箭雨”之后,王邑又架起云梯,出动冲车和棚车,对昆阳城发起冲击,然后命令工兵挖掘地道,想要从地底攻进城去,一举灭城。

面对王邑发动的狂风暴雨般的攻击,九千将士顽强抵抗,他们用弓箭,檑木,滚石,一次次的击退了敌人的进攻。经过数次惨烈的交锋后,昆阳城内的将士们硬是坚守住了城池,让王邑想要快速灭城的计划落了空。

守城的将士虽然取得了短暂的胜利,但面对排山倒海般的大军,他们的信心还是动摇了。于是王常派出使者向王邑乞降。占据绝对优势的王邑武断的拒绝了他们投降的要求,他要用一场酣畅淋漓的胜利来展示自己强大的实力。投降被拒的昆阳城将士眼见投降无望,反而激发了他们无穷的斗志,既然战与不战都是同样结局,那他们就发誓和王邑决战到底,誓于昆阳城共存亡!

就在昆阳城将士和王邑大军相持不下时,外出召集兵马的刘秀带着一万多将士赶了回来,一路上,刘秀身先士卒,一改平日里胆小怕事的懦弱形象,一连打了几场漂亮的反击战。刘秀的这一举动极大的鼓舞了士气,将士们跟在他身后,斗志高昂,充满了对顺利的信心。而与此同时,宛城被破的消息传来,王邑的部队本来就对昆阳城久攻不下感到沮丧,而这一消息,更让他们士气低落到了极点。

为了鼓舞士气,王邑亲自带兵万人迎战刘秀的三千敢死队,并且下令各个军营不得擅自行动。刘秀的敢死队勇猛异常,把王邑的军队杀得七零八落,司徒王寻也在战斗中被斩杀。昆阳城内的将士见状,立刻把握战机,他们打开城门,大喊着冲杀出来。军心大乱的政府军见主帅被杀,早已没有了斗志,被绿林军一阵冲杀,立刻就四散而逃了。

兵败如山倒,溃逃的官兵一路上相互推挤,相互践踏,数以万计的人在逃亡的路上丧生。因为下雨而涨水的滍川都被死尸填满了。王邑带着残兵,踏着死尸渡河,然后狼狈的回到了洛阳。昆阳之战以绿林军的大胜而结束。

昆阳之战虽然结束了,但是战败后的惨象极为异常惊人:当时,昆阳城内的汉军与刘秀率领的汉军里应外合,击鼓大喊,一鼓作气,向王莽军冲杀而去,呼声震天动地,最终王莽军不敌汉军,只好丢盔弃甲,溃败而逃。逃跑的士兵相互践踏,以至于践踏而死的士兵就遍布一百多里。而当时又适逢暴风雷雨,屋瓦全部被大风揭起,到处乱飞,大雨倾盆而下,致使滍川河水暴涨。

王邑等人率领的军队驱赶随队助威的虎、豹等禽兽都吓得发抖,掉入水中淹死的士兵数以万计,滍川河水也因此不能流动了。此时,王莽军队的统领王邑、严尤、陈茂仅带少数的士兵以轻骑踏着死尸渡过滍川河逃走。紧接着,刘秀统领的汉军缴获了王莽军队的全部军用物资不可胜计,一连一个多月都没有运完,余下的全部烧掉了。

据史料《资治通鉴》记载:“城中亦鼓噪而出,中外合势,震呼动天地;莽兵大溃,走者相腾践,伏尸百馀里。会大雷、风,屋瓦皆飞,雨下如注,滍川盛溢,虎豹皆股战,士卒赴水溺死者以万数,水为不流。王邑、严尤、陈茂轻骑乘死人渡水逃去。尽获其军实辎重,不可胜算,举之连月不尽,或燔烧其余。”

由此可见,昆阳之战的惨象是何等的惊人,何等的凄凉,这在中国历史上也是不多见的,用言语也是难以表达其惨状的。后来,当王莽得知昆阳惨败的消息后,异常震惊,整个朝廷上下也为之惊恐。王莽再想重拾河山,力挽狂澜,这时已经是来不及了。新朝地皇四年九月,以绿林军为主体的汉更始军及各部反新朝的统治势力,浩浩荡荡攻入新朝首都长安,王莽则在混乱之中被商人杜吴所杀,他统治新朝16年的政治生涯从此圆满结束,画上了句号,而新朝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短命的朝代之一。

公元25年,刘秀与更始政权公开决裂,并和当时兴起的以农民为主起义的赤眉军联合灭掉了更始政权,刘玄出降赤眉军,献出传国玉玺。不久,刘玄被赤眉军所杀。

昆阳之战有何出彩之处?

在昆阳之战中,汉军总共加起来不过一两万人,而王莽军有则四十多万人。针对敌强我弱的特点,汉军一方面先是一路让出地盘,退缩防线至昆阳,并固守昆阳,使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另一方面,刘秀身先士卒,多次领兵血战,培养将卒士气,然后采用“擒贼先擒王”和内外夹击的策略,领兵直接攻打王莽军的主营,从而一举打败王莽军。

所以,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毛泽东把昆阳之战作为中国历史上“双方强弱不同,弱者先让一步,后发制人,因而战胜”的著名战例加以论述;而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则是在论及“主观指导的正确与否影响到优势劣势和主动被动的变化”时,提到了昆阳之战。通过毛泽东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昆阳之战有两个最出彩的地方,即后发制人、以弱胜强和发挥主观能动性、化被动为主动。

除了这两个出彩之处,我以为昆阳之战还有以下几个值得注意的地方:

刘秀十分善于做思想工作。

据史料记载,昆阳之战初期,汉军退入昆阳城后,多数将领惊慌不安,担忧老婆孩子,想从这里分散而到其他城邑去。从这一点来看,当时的汉军实际上还具有流寇的特点,是乌合之众,并无战斗到底的决心。此时,刘秀站出来为他们分析利弊,从而坚定了汉军固守昆阳的决心。他说:“现在城内兵、粮既少,而城外敌军又强大,合力抵抗敌军,也许可以立功;如果分散,势必不能一一保全。况且刘縯部队还没有攻下宛城,不能前来救援;假如昆阳被敌军占领,只要一天的功夫,我军各部也就都完了。现在怎么能不同心胆,共举大业,反而想要守着妻子财物呢?”

在刘秀出城到郾、定陵等地调发军队时,也有许多将领贪图财物,想要分出一部分兵士留守。于是,刘秀又给那些将领们做思想工作,说:“现在如果打垮敌人,有万倍的珍宝,大功可成;如果被敌人打败,头都被杀掉了,还有什么财物!”将领们听了这话,才把全部军队交给刘秀。此外,刘秀身先士卒,自己作先锋,带领千人队攻打王莽军,一胜再胜,从而鼓舞了将士的士气。这实际上是刘秀以行动为将士做思想工作。

王莽军主将傲慢轻敌,指挥体系僵化。

王寻、王邑纵兵包围昆阳之前,严尤曾向王邑献策说:“昆阳城小而坚固,现在假冒皇帝名号的刘玄在宛城,我们大军迅速向那里进兵,他必定奔逃;宛城方面的汉军一旦失败,昆阳城里的汉军自然向我军降服。”但王邑却说:“我以前围攻翟义,因没有活捉住他而受到责备,如今带领百万之众,遇城而不能攻下,这就不能显示军威了。应当先攻陷屠杀此城,踏着血泊前进,前歌后舞,难道不痛快吗?”

王莽军包围昆阳后,负责守卫昆阳的汉军将领王凤等乞求投降,王寻、王邑却不接受,因为在他们看来,王莽军可以轻而易举地攻克昆阳,不担心军事上会出其它事故。随后,严尤又建议说:“《兵法》上写着:‘围城要留下缺口’,应让被围之敌得以逃出,从而使围攻宛城的绿林军害怕。”而王邑又不听取这个建议。

昆阳城中的汉军既不能投降,又无退路,只好拼死守城,为刘秀引兵会战争取了时间。而这,恰恰是王莽军的主将傲慢轻敌造成的。此外,在刘秀带领三千敢死队进攻王莽军主营时,王寻、王邑仍然轻视汉军,亲自带领一万余人应战,戒令各营都按兵不动。

而在王寻、王邑与汉军交战不利时,大部队却因为王寻、王邑之前的戒令都不敢擅自相救,从而让汉军有了斩杀王寻,趁乱击溃王莽军的机会。可见其军队的指挥系统是多么的官僚僵化!

昆阳之战是中国军事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这一役,王莽的军事力量几乎丧失殆尽,直接加速了新朝的灭亡。而更重要的是,刘秀,这个东汉王朝的建立者,在这场战役里一战扬名,奠定了他在绿林军中无可替代的地位,为他以后建立东汉王朝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