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伐魏为什么要出祁山?诸葛亮六出祁山的祁山到底在哪?祁山的军事意义有多重要?
六出祁山是指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出兵北伐曹魏的军事行动,但是史书记载诸葛亮从祁山出兵伐魏仅有两次。在三国时期,祁山是蜀魏相争的主要战场之一。祁山到底在哪儿?诸葛亮究竟几次出祁山?蜀汉高层为何如此决策呢?
诸葛亮从来没攻下“祁山”
《三国演义》对地理的描述,颇为混乱,导致国人对三国地理存在一定误解。例如张松向刘备进献西川地图,竟然出现“西川五十四州”等汉末绝不存在的建制。祁山的真面目,同样模糊不清。在《三国演义》中,祁山似乎并不表示一座山峰,而是代表陇南的秦岭支脉山区。其基本位置在今天甘肃礼县境内,当时属天水郡,处于蜀军北伐要道上。
实际上,祁山不仅仅是一片山区或山路。正史中,此处是曹魏西线重要的军事要塞区。在今天礼县城区东面一座数十丈的孤峰上,修筑有祁山城。现在祁山城遗址尚存,高51米,基围632米,规模上只能算一座小城堡,但该城扼守通往渭水河谷的交通要道,附近山势陡峭,易守难攻。
军事地理大家顾祖禹认为,祁山城当为汉末修筑,时间上比诸葛北伐早得多。早在曹操同马超势力争夺陇右时,祁山已经成为重要据点。魏明帝曹睿曾宣称,魏国防御部署为“东置合肥,南守襄阳,西固祁山”,足见祁山的边防重镇地位。
因此,诸葛亮北伐出祁山,并非通过一处偏僻山区,而是攻打曹魏的祁山要塞。在《三国志•诸葛亮传》对首次北伐的记述中,就说他“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阵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遗憾的是,历史上,诸葛亮几次北伐都未能攻克此城,只能在其南边另筑堡垒,与之相持。根据南北朝著名地理著作《水经注》,诸葛亮的“故垒”保存完好,在祁山城南三里左右。据传附近有诸葛点将台、长蛇阵、圈马沟等遗址,还修建有一座武侯祠。
一打祁山,街亭失利
被对手司马懿赞誉为“天下奇才”的诸葛亮,怎么会一直没能攻克小小祁山城?虽然诸葛北伐被《三国演义》说成“六出祁山”,但实际在祁山地区的作战只有两次,分别在公元228年的首次北伐和231年的第四次北伐中。祁山在蜀军首次北伐中就占据重要地位。
227年诸葛亮率军进驻汉中,次年正月,大举伐魏。这次进攻出敌不意,魏国大受震撼。魏军边防薄弱,蜀军从武都到祁山一路畅通,未受阻击。曹魏关中都督夏侯楙庸碌无能,依赖裙带关系才得以担当大任。魏延甚至估计他会直接逃跑,因而提出由子午谷奇袭长安的计划,但诸葛亮考虑风险过高,没有采用。
在蜀军强大攻势下,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反叛,响应北伐。魏国的雍州刺史郭淮和天水太守马遵还比较镇定,率军退守上邽。而天水郡另一处未被蜀军攻克的堡垒,就是祁山。祁山孤城一座,方圆仅数十丈,不可能驻扎重兵,估计守军也只有千余人。但魏军坚守祁山,给蜀国北伐军带来巨大威胁。
当时诸葛亮的本营距祁山仅五十里。因为祁山这颗钉子,诸葛亮不得不留驻部队守护大本营和后勤路线,并着手攻打祁山城,以将控制区连成一片。结果,当张郃领兵前来救援时,诸葛亮只得派马谡守街亭,未能亲率主力参与决定北伐成败的一战。马谡等指挥的蜀军前部,在张郃、郭淮夹击下惨败,诸葛亮只得随之撤兵。
击退蜀军后,曹魏朝廷将不称职的夏侯楙召回,由大将军曹真都督关右,加强了西线守备。第一次北伐这样有利的局面,诸葛亮再也等不到了。蜀汉首次北伐,司马懿并没机会出场。他与诸葛亮的交手,还要等到第四次北伐。这又是另一场围绕祁山的战事。
二出祁山,后勤拖累
首次北伐失利后两年里,诸葛亮没有放弃“兴复汉室”的初心,继续采取积极军事行动,先后领兵攻打陈仓,又夺取武都、阴平二郡。但祁山方向并未爆发大规模战斗。公元230年秋,魏国部署大规模攻势,司马懿、张郃、曹真三路伐蜀。诸葛亮坐镇汉中迎敌。由于蜀道难行,兼以秋雨,魏军丧尽天时地利,最终狼狈撤退,主帅曹真也被拖死。这次战事,被演义附会为蜀国第四次北伐,因而才有“六出祁山”之数。
诸葛亮抓住有利战机,这年冬天先派魏延进军南安,打败郭淮。公元231年他派遣大军,再次包围祁山。这才是货真价实的第四次北伐。这回出征的蜀军据称至少八万之众,兵强马壮,装备精良,后勤运输还用上了著名的黑科技发明“木牛”。蜀汉丞相诸葛亮亲自出阵,声势浩大。
由于此前镇守关中的曹真一病不起,魏明帝急忙调司马懿前来接替指挥。司马懿留四千精兵守上邽,率其余主力救援祁山。诸葛亮与司马懿的对决之机,终于到来。吸取街亭失利的教训,诸葛亮这次只以少量部队围困祁山城,亲自带兵到上邽迎击魏军。郭淮、司马懿等相继不幸成为经验包,被蜀军打得惨败。
司马懿本来希望守险避战,手下将领嘲笑他“畏蜀如虎”。迫于压力,司马懿不得不出兵迎战。结果在祁山附近,他遭遇了一生罕有的败仗,损失“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仓皇败退。然而,后勤压力最终拖垮了蜀军。陇西农业基础较差,难以供应大军。蜀军粮食需从益州千里转运,连司马懿部的军粮,也要靠郭淮向周边羌胡部落征调,才得以支撑。
六月,诸葛亮因缺粮撤军。虽在撤退途中射杀了魏军名将张郃,但此次北伐仍然没能攻下祁山。三年后的最后一次北伐,诸葛亮改变用兵方向,由斜谷出师,驻军渭南五丈原。在这里,诸葛亮结束了他传奇的一生。等到蜀军再次兵临祁山,已经是二十五年后的姜维北伐了。
蜀军为什么要进攻祁山?
“六出祁山”实际上只有两次,似乎水分很大。不过,诸葛亮执政时期,祁山方向的确受到蜀国高度重视。从兵力上看,蜀汉仅有一州之地,可出动极限兵力大约十万,而诸葛亮两次进攻祁山均拥兵七八万,足见其把祁山作为主攻方向。祁山在诸葛北伐中最受关注,战事最多,当时就有人将北伐概括为“长驱祁山”。《三国演义》“六出祁山”的说法,作为艺术提炼,也有一定依据。
蜀魏对峙战线,从汉中盆地,一直到西端青海的湟水流域,长逾千里,交战地域辽阔复杂,北伐路线绝不止祁山一条。后来姜维十一次伐魏,仅攻祁山一次。那么,为什么诸葛亮如此执着于攻取祁山?原因出自诸葛北伐的战略规划。诸葛亮早年“隆中对”所拟订的北伐计划,需要从荆州和益州两路进兵,还要求“天下有变”。而蜀国北伐时这两个条件均不满足,蜀国以弱抗强,只能步步为营。
学界普遍认为,诸葛亮北伐的目标不在于一击消灭曹魏,而是先夺取陇右、凉州,扩展国力,再以高屋建瓴之势威胁长安、潼关,逐鹿中原。具体步骤则先经祁山占据天水郡,封锁道路,阻击来自东方的魏国援军,夺取西面防守薄弱的陇右地区。
以上计划具有一定可行性。首次北伐时,魏国陇西太守就曾向蜀军表示,只要切断陇道,援军一月不至,陇西将不战自破。但由于祁山、上邽两城坚守,牵制蜀军主力,导致其未能击退魏国援军,北伐宣告失利。可见,在北伐战事中,祁山如同卡在蜀军咽喉上的鱼刺,牵制了大量兵力,拖延其进军速度,对于挫败蜀军进攻起到关键作用,导致诸葛北伐至少两次无功而返。
祁山的军事意义有多重要?
祁山位于甘肃省礼县境内,与我国其它山脉相比,祁山真的不算是名山。祁山仅仅五十华里,大概相当于二十五公里。单看山脉规模,这祁山实在是不值得一提。假如诸葛亮不出祁山,恐怕后人根本不知道有这样一座山峰存在。祁山不过才二十五公里,可就是这么一条长不过几十千米的小山脉,它的影响意义不可小觑。祁山影响了三国乃至于中国历史的发展。诸葛亮提出了一个很厉害的观点,就是“东和孙权,北伐曹操”。在这样的情况下,祁山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祁山陇右东接秦川,依丝路古道、渭河一线相通。也就是说祁山是蜀汉与曹操连接的重要地点。蜀汉在北伐的过程中,根本没有过胜利,蜀汉失败的原因无非是两个字——后勤。“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话可不是口说无凭的。诸葛亮进攻的时候,运粮就成为了最大的问题。运粮的速度直接决定了战争的进度。那么祁山的军事意义有多重要呢?祁山作为据点来说其军事地位并不重要,诸葛亮六出祁山主要目的是走祁山道。由此说来,诸葛亮想要让祁山作为一个军事补给点。
在地图上,武都到上邽直线距离才一百多公里。直线距离并不多,但是蜀道最重要的特点就是绵延,这就让蜀军难以进攻,同时难以进行补给。祁山不远的地方就是礼县,这个地方的重要性很大,因为当时的汉水就从这里流过。那么蜀军可以从这里走入补给。也就是水运进行运粮。这也就使得诸葛亮第一次北伐险些就要成功,结果马谡没用守好街亭,导致了诸葛亮北伐的失败。还有一点就是蜀汉一直不断的北伐,导致了问题出现。北伐给蜀汉的百姓带来了严重的负担。
诸葛亮的每一次北伐,都是用蜀汉百姓自己的钱财以及生命搭建起来的。单看刘备入川初期,益州人口尚且有着百万人左右。可是到了曹魏灭蜀之战发生时,户籍当中登记的人口仅仅六十万。那么诸葛亮北伐失败的原因有很多,但是根本原因就是蜀汉国力有限,以及后期人才匮乏。
受制于后勤等因素,诸葛亮始终未能攻克祁山,但凭借其高超的军事素质,迫使国力远为强大的曹魏长期被动防御、主帅畏蜀如虎,诸葛绝对是三国第一流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