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清:兴也八旗,亡也八旗
八旗是女真人社会的基础,是生活和军事上的基本组织形式,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后,八旗制度更加完善,各个骁勇善战,谁知道在江山安定之后,与汉人差异明显的八旗后人,竟然成了纨绔子弟和废柴的代名词。
穿越到清末,你会看到这样一帮人:多有玩雀斗鹑的嗜好,每天无事,出入茶楼,镇日流连,互相玩赏。雀声鹑影,彼此乐也陶陶,相传此中有一故事,从前广州茶居,提壶斟水的伙记,都是将顾客茶盅,揭开斟水,有一次,揭开其中一人的茶盅,突有一鹑飞出,不知去向,旗人大肆咆哮,硬要赔偿。自此之后,提壶伙记须待顾客自揭茶盅,才来斟水,否则不理,此例至今如此,说者谓,起因实缘飞鹑“争执”的事开其端云。
东北, 正是清朝统治者的“龙兴之地”,是他们的大后方所在。图为辽宁沈阳故宫八旗亭与敬典阁。网络图
这帮特殊的人群,就是满洲旗人!
说他们“特殊”,是相对于汉人来讲的。他们享有汉人不曾享有的待遇:满清政府在政治经济上给予八旗人丁的优待,其中包括圈拨旗地,免除赋役,发给官兵粮饷。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满清的天下就是旗人帮打下来的。
八旗铠甲。网络图
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女真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组织:遇逢出征行围,不论人之多寡,照依族寨而行,各出箭一枝。十人中立一首领,指挥九人而行,此首领称牛录额真,这是以族寨为基础凑编而成的临时性武装组织,兵列完毕即行解散。
努尔哈赤从前车之鉴和征战之需,利用旧的牛录制度,改进发展,创立了八旗制度。
1601年 (万历二十九年),旗分黄,白,红,蓝四色,三百丁为一牛录。四年后,“将此四色镶之为八色,成八固山(八旗),”即正黄,正白,正红,正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旗,正式确立了八旗制度。八旗制下的女真是兵民合一,平时耕猎,战者披甲当兵,由固山额真,甲喇额真,牛录额真辖领,遵照汗,贝勒命令,冲锋陷阵,八旗制不仅是军事制度,而且还包含了征赋佥役,刑罚及管辖旗人的财经政法等方面的职能,是后金进入辽沈前的政权的特殊组织形式,这样一来,努尔哈赤统辖下的女真国,便不是昔日所辖的各有特色,复杂松散的混合体,而形成了一个统一的国家,这对出兵征战提供了十分有利的军事条件和政治条件!
1644年八旗劲旅入关,在对农民军与明朝残存势力的战争中以一当十,摧枯拉朽,八旗武力达到最精锐、最强盛的时期。
满洲八旗。网络图
满清入主中原后,为了奖赏打江山的功臣---八旗军,每年从财政拨给他们特定的薪水。一个月发一次工资,最低的步兵1.5两白银,骑兵3两白银,护军,前锋4两白银,校尉60两白银。此外,每季度发一次通州仓库里面的陈米,一个骑兵是4石8斗。这还不算,在北京郊区每个旗丁还有30亩土地,是不用交纳任何税费地。一般是雇佣汉族佃农耕种。这下就形成了满清社会的一个特权阶级--不务农,不经商,不工作,还可以拿铁工资的旗人。
但是,这也增加了政府的负担,此开支占到政府财政收入的一半以上。
不过,清朝初期,旗人还不是很多,政府还能负担得起,但是到了后来这些闲着没有事情就生孩子的旗人越来越多,政府就很难负担得起了。如在乾隆四十八年北京满清宗亲的男丁就已经有8000多人了,数量远远超过了被大家所诟病的明朝宗室。到了宣统时,光北京城就有旗丁236771人,占了全城人口的三分之一。
晚清驻守广州的八旗兵。网络图
为了解决财政危机,清政府将八旗驻防中的大量汉军裁减出旗,保留满族旗人,注意,这里并不是优胜劣汰,而是一刀切,只要你是汉人,不管你能力有多强,都会裁减出来;而只要你是满人,不管你手无缚鸡之力,都能留在八旗组织里,享受旗人待遇。
不仅如此,那些被裁减出来汉军旗人,如果没被挑补当地绿营额缺,就回家了;而被裁减出来的满人旗人直接进入绿营。结果导致两支经制兵的离心离德,绿营风气的进一步败坏,绿营兵力最终不堪使用。
在围剿太平天国起义到八国联军,八旗军一败涂地。加上清政府既要镇压起义,又要赔款给外国,把八旗兵的俸禄减到原来的七成,米减到原来的二成,加上物价上涨,八旗兵的生活十分困难,战斗力就更加不要说了。
辛亥革命后,八旗制度与清王朝一起消失在历史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