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抚、总督、督师、巡按,明朝皇帝其实很无奈
明朝的官职系统很有当时的时代特色,例如巡抚和总督就是为了解决边疆问题设立的官职。边疆问题一直延续到了清朝,这些官职就一直被保留了下来。
总督和巡抚作为封疆大吏,牧一方百姓,握有生杀大权,但巡抚和总督在明初并未设立,到了永乐年间,由于形势需要便出现了了这两个官职。
朱元璋建国后,设五军都督府掌管天下军事(类似于现在的各大战区),设中书省管理行政工作,六部分工,洪武十三年以后,地方上设立三司(都指挥使司、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分别管理地方的军事、行政和司法,这三司是独立的归皇帝直接指挥。
到了永乐的时候,随着军事行动的不断增多,某一区域发生了军事行动比如农民起义或是群众聚众闹事等,这三个单位往往意见不统一,大家各自为政,于是就不能很好的协调处理地方事务,没法子了中央政府就派出一个官员去协调处理,有点像是我们现在的调查组组长的意思,这个官员就是巡抚,巡抚一般都是有兵部侍郎来担任,官职高于三司一把手,巡抚节制当地所有官员,通俗的理解就是钦差了。
巡抚任命以后就开始巡视地方,等紧急的事情处理完以后马上就回中央了,可见巡抚在当时就是个临时的差事,是个京官,任务就是到处救救急,到了后来地方上类似的事情太多了,巡抚到了以后短则几个月,长则一两年才能解决问题,后来朝廷索性就常设巡抚,以后为定例,以前三司是地方上最大的官了,现在三司上面又加了一个巡抚,那么问题有没有得到解决呢?还是没有,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巡抚只能管理一个地方的行政军事,比如浙江的巡抚就不能管理福建的事务,遇到了跨地域的军事行动,两省的巡抚意见又不统一了,来回扯皮,比如像倭寇侵略浙江福建沿海地区等这样的事,相互推卸责任,朝廷被逼的又没辙了,于是比巡抚更大的官员就出现了,就是总督。
总督的等级又比巡抚高一级,一般都是有兵部尚书出任,所以我们在很多的电视剧情里可以看到某总督领兵部尚书衔(一品的官了,洪武时期各尚书还是2品,到了建文时六部尚书均为一品),最为熟悉的就是嘉靖时期的胡宗宪,任浙直总督。
有了总督以后,巡抚就是第二了,三司的地位就更低了,基本就没有什么权力,从成化五年(1469年)以后,两广设总督后,开始就成定制。那么有了总督以后,貌似问题就解决了,但是还是没有,起初像倭寇袭扰沿海这种局部战争,总督权限差不多就够用了,到了明后期,各地农民起义不断爆发,辽东战争如火如荼,牵涉的都是五、六个省,那么这时往往就有好几个总督,谁也领导不了谁,朝廷于是又派出了更高级的官员去统一协调,这个就是明后期常见的督师了,一般有大学士任职,总督归督师管。
明朝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一方面朝廷派出军官到各地去镇压农民起义,称之为总兵官,也叫总指挥,但是又对总兵官不放心,于是就派太监去监督,叫做监军。监军可以直接向皇帝报告,权力很大,因此,不但总兵官要听监军的话,巡抚、总督也要听他的话,这下就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都是太监当家的局面,明朝的政治就变成了是太监的政治了,皇帝昏庸,太监为所欲为便是大明朝最鲜明的政治特色。
最后还想提一下明朝有个官职叫做巡按,书里或是戏里面经常出现“八府巡按”,傻傻分不清楚,其实巡按就是明朝的十三道御史,是有都察院派出去检查地方工作的,就好比是我们的纪委检查组,巡按的官职并不大,正七品,但是权力很大,因为是中央派出去的,是替皇上办差的,到了地方可以检查军政大事,平反冤假错案,于是百姓对这个巡按都抱有很高的期望,其实朝廷派巡按出去也是为了缓和统治阶级和劳苦大众的矛盾,解决一些问题的,于是这种愿望就被很多的文学作品放大,也是反应了当时人民群众的需求的。
自明以后,巡抚和总督被清朝统治者沿用,一直到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王朝退出历史舞台。
- 上一篇:“江宁织造”与康熙盛世
- 下一篇:看完惊呆了,原来日本姓氏与和服是这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