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解密

历史解密

武则天想把皇位传给侄子,狄仁杰是怎么劝她的?

接下来历史百科小编带你追寻历史上真实的狄仁杰,探索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历史故事。

公元690年,武则天称帝之心日益强烈,为了迎合武则天,很多官员纷纷上表,以“凤集上阳宫,赤雀见朝堂”为由,力劝武则天称帝。武则天假意推辞,终于在农历九月九日那天坐上龙椅,改唐为周,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女皇。

武则天称帝,很多投机者看到了机会,然而,对于李唐宗室成员来说,这是莫大的打击。于是,各地李氏宗亲纷纷造反,武则天在称帝前后,为平定李氏叛乱,耗费了无数精力。所以,她对李氏宗亲有一种本能的防备,而对于自己娘家的武姓家族,则非常信任。

例如,武则天称帝之初,立第四子李旦为太子(从皇帝降为太子,前无古人)。李旦从皇帝变为太子,本就心灰意冷,随着武承嗣武三思等人大权在握,李旦几次遭受诬陷,最后被囚禁于宫中。武则天考虑到自己的未来,一度想立侄子武承嗣或武三思为太子。

武则天登基时已经66岁,公元698年,武则天已经74岁,她知道自己不再年轻,但太子之位却一直是武则天的心病。一边是儿子,一边是侄子,让武则天左右为难。

要从亲疏关系来看,儿子李显、李旦当然是首选,但随着武则天诛杀李氏宗亲,打压李显和李旦,她觉得两个儿子和自己貌合神离,把皇位传给儿子,似乎不太放心。

身为武则天的侄子,武承嗣和武三思对武则天言听计从,忠心耿耿。武承嗣为了巩固武则天的帝位,为武氏家族排除异己,制造舆论,一心为武氏家族着想。武则天若想让“武周”代代相传,毫无疑问,武承嗣是最佳人选。然而,武则天在有儿子的情况下,强行让侄子继位,这就面临巨大的阻碍,武则天内心也非常犹豫。

于是,武则天召来群臣,多次暗示自己的想法,试探他们能否将武承嗣或武三思立为太子。大臣们畏惧武则天的威严,都没有提出建设性的建议。只有一个人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这个人就是狄仁杰。

狄仁杰,唐朝著名宰相,在武则天时期,几起几落,最后还是深获武则天信任。得知武则天想立侄子为太子,狄仁杰说:

“姑侄与子母孰亲?陛下立子,则千秋万岁后配食太庙;若立侄,则未闻侄为天子,而祔姑于庙者也。”

狄仁杰的意思是说:对于您来说,儿子比侄子要亲。陛下若是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百年之后,陛下驾崩,您会拥有自己的宗庙,太子和他的子孙万代都会用最隆重的礼节来祭祀你。陛下若立自己的侄子为太子,这就难说了,因为我从没有听说过,侄子会在太庙中供奉自己姑母的。

可以说,狄仁杰的这番话,一语惊醒武则天,武则天身为皇帝,立太子之事之所以是她的心病,是因为她担心身后的名誉和地位。凡是生前站在权势顶端的人,都很在意身后的尊荣。狄仁杰把侄子和儿子将来对武则天的态度拿出来比较,让武则天恍然大悟。因此,武则天决定,立亲生儿子李显为太子,尽管她对李显并不满意,但她依然这么做了。

于是,武则天以接李显回京养病为由,秘密安排李显回到洛阳。随后,武则天宣布立李显为太子后,武承嗣、武三思等人得到消息后,张罗多方势力,拼命争取太子之位,但始终没能改变武则天的决定。从根本上来说,武则天非常在意狄仁杰的那段分析。狄仁杰凭借自己的智慧,保住了李唐的江山。

武则天在位的最后两年,武三思等人始终并没有放弃争取太子的想法,只是,武则天已经笃定了传位给亲生儿子的计划,武三思梦碎。后来,神龙政变爆发,李显提前逼武则天退位,唐中宗李显成功登基。

笔者认为,若无狄仁杰为武则天剖析身后之事,即使武则天立李显为太子,也难免会发生动摇。狄公一席话,让武则天彻底惊醒,从此,大唐皇位从此重归李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