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解密

历史解密

赵武灵王有多爱面子

纵观中国之历史,成就改革家的莫不是人臣为主!

最早留名与世的无数改革家几乎都出于春秋战国,那个时候改革有个好听的名字叫做变法!

如魏国李悝变法、韩国申不害变法、秦国商鞅变法、楚国吴起变法、燕昭王纳贤乐毅来投。

战国七雄有一个算一个,全部都是臣下主持国君配合的变法。

唯一的列外就是本文主角,赵武灵王赵雍。

而且,赵武灵王的变法还特别的另类,不是在体制内部改革,而是专注于学习外部的蛮夷,进行军政改革,所谓胡服骑射是也!

可说是中国历史上向外国学习的先驱,这先驱地位从先秦时代一直持续到清末才有后续者。

后世的晚晴,“师夷长技以制夷”算是赵武灵王开拓先河的继承者。

“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师夷长技以制夷”也算是对这个中国历史学习外国第一人的致敬和效仿吧。

也因此,赵武灵王在清末洋务运动时候,被无数次提及。

提及的原因,除了少有,也许还有自我的心理安慰,这安慰不过是。

看看,看看,这学习国外不是我们第一个吃螃蟹,几千年前就有个吃螃蟹的,我们不丢面子。

而造成这一切的是什么?还不是面子问题。

大一统的中原王朝,因为文化先进性还有那固有的天朝上国思维,从未有屈膝向人学习的前科,即便有也是受迫无奈的不得不为,还会被史书的春秋笔法改的面目全非。

有句话说的好:当你放下面子赚钱的时候,说明你已经懂事了。当你用钱赚回面子的时候,说明你已经成功了。当你用面子可以赚钱的时候,说明你已经是人物了。当你还停留在那里喝酒、吹牛,啥也不懂还装懂,只爱所谓的面子的时候,说明你这辈子也就这样了!

面子面子,面子害死人,不要面子俯下身学习才是真难。

这段话,说出了人成长的面子进化论,而赵武灵王的一生,其实就是这样的一生。

从爱面子,到丢下面子学习,到捡起面子强大,直到最后大家都给面子,除了最后的结局,他的一生完美面子进化论。

完美的背后,必然从不完美开始,没面子却强撑面子的开始

春秋战国的分水岭,熟悉历史的爱好者都耳熟能详,当周王正式承认韩赵魏三家分晋,承认田氏齐国代替姜氏齐国开始!

为何会以这个为标志,则和宗亲礼法制度的约束能力下降,最后有实力则为尊,谁拳头大谁厉害的政治风气形成有关。

当实力成了决定格局和地位的关键,所谓的礼法又算的了什么?

没有了礼法的约束,以前靠面子就能办成的事情,变的难上加难。

赵武灵王的人生起点,就和一场争面子有关的葬礼脱不开关系。

公元前326年,对于赵国和年幼的赵雍而言,是一个难熬的年份。

原因很简单,顶天立地的爹赵肃侯去世了。

赵国弱主少儿当国,赵肃侯是个英雄人物,在位时候积极参与多国混战,打下偌大的名声,特别是对最大对手魏国的胜利,让赵国扫清了中原争霸的最强大敌人,

一个积极进取的赵肃侯,为赵国的强大打下根基,也为自己的孩子留下了隐患。

赵肃侯的横死,让魏国魏惠王(大胃王)起了报复的心理,想想也是,被赵国连续参与甚至发动的攻势打败,是个人都会有报复之心,更何况如世仇一样的魏国魏惠王。

果不其然,赵肃侯死讯刚传出,魏惠王就迫不及待开始报复,不仅自己带精兵强将以吊唁为名去赵国,还联合楚、秦、燕、齐四个国家,以会葬为名,全部都去赵国做武装游行。

目的,趁你病要你命。

面对如此多来势汹汹不怀好意的敌人,年轻的赵武灵王深感不安,也非常的焦急,是啊!

爹死了,自己都未成年(15岁)如何能渡过此次危局。

国家危难之时,必有贤臣猛士出现,而赵肃侯托孤重臣肥义就是这样的贤臣。

在肥义的帮助之下,幼冲继位的赵武灵王,表现出了自己的傲气和骨气。

这个时候,爱面子不是错,赵国原本就不弱,却被人欺压到门口,如果示弱如果低头,等待赵国的就是灭顶之灾。

于是一场举国参与的反击开始。

赵武灵王先是宣布全国戒严,所有地区全部进入战备状态,随后觉得战备还不够,应该要通过外交努力获得盟友,于是传统盟友韩国和宋国开始和赵国配合行动,最后还通过贿赂越王无彊,引诱越国伐楚,贿赂楼烦攻击燕国和中山国。

内怀戒备之心,外用贿赂为诱,内外举措之后,以吊唁为名行灭赵之事的五国联军,还没进入赵国就失去了先机!

准备好这一切后,年轻的赵武灵王,从容的迎接五国使者和军队。

他命令五国大军不得进入赵国疆域,只能派出使者入境吊唁。

面对严阵以待的赵国还有赵国的同盟国宋韩,五国联军妄图灭亡赵国,速战速决的时机错过。

入赵之后,赵国枕戈以待的状态也让他们明白,赵国虽然病了,老大横死,但也不是软柿子。

于是就打消了灭赵的念头,在葬礼之后,安分的各回各家各找各妈。

魏惠王的阴谋就这样被年少的赵武灵王给破坏,也让一登场,就面对这样境地的赵武灵王明白了一个道理。

大争之世,如不奋起,随时都有被吞并的可能,于实力孱弱之时,生存才是第一要务。

那么如何才能生存?这是个问题,而弱者的地位决定了,你不能要虚名。

五国联军进逼赵国危机,因赵武灵王的强硬、贤臣肥义的干练、赵国君臣一心被瓦解之后。

赵武灵王开始了自己的执政之路,如何处理内外关系,特别是外交关系,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自己的爹赵肃侯是个大英雄,南征北战,给赵国打下了偌大的声名,但是赵国名声虽然大,可是国家实力,只有当家之后才知道。

不过外强中干,和真正的强国秦楚齐相比,差的不是一星半点。

自己年纪轻轻又没有爹那样的威名,如果一味用强不过取死之道。

怀柔和安抚还有低调成了赵武灵王的选择。

刚继承位置后的第一年,面对死敌魏国魏惠王的示好,赵国没有想过复仇,而是以礼相待,赵魏关系得到缓和。

不仅如此,还和固有盟友韩国,加强联系,韩国和赵国,国家实力相似,地位相似,都有联合图存的需求,一拍即合成了铁杆盟友。

在一连串外交努力之后,赵国周边的国家,和赵国关系终于融洽,三晋修好,对赵国而言,就少了最大的直接威胁。

随后,赵武灵王又做了一件事,那就是在公元前323年,继位后的第三年,选择在中山国边境筑鄗城。(河北柏乡)缓解内部国中之国对赵国的威胁。

由这一系列所作所为,可以看出,一个不务虚名和仇恨的政治家开始觉醒。

他没有年少的任性,有的只是对于国家生存的考虑,务实求存成了当时赵国的国策。

而这种务实求存精神,也在后续的五国相王中得到充分体现。

务实求存的赵武灵王虽然通过各种外交手段,缓解了赵国的颠覆危险,但是国家的实力依然不足以争横天下!

反而在继位之初,败仗不断。

赵武灵王九年,三晋联军攻秦,惨败修鱼,赵军阵亡8万,随后受迫与秦国转而与齐国交战,又被齐国在观泽之战击败。

赵武灵王十年,秦国攻赵,夺取赵国中都和西阳。

赵武灵王十三年,秦国又攻赵,蔺城陷落赵将赵庄被俘。

就连中山国都能在“长子之战”大败赵国。

赵武灵王初期,赵国实力之孱弱,在无数的战败中,被无限放大,就国家实力而论,战国七雄,估计赵国排位最后,就连中山国都和赵国不相伯仲!

这样的赵国,哪有一点后来战国强国的风采,有的只是,屡战屡败,不断被欺凌的过往而已。

无怪乎连赵武灵王,都自嘲的说。

“赵孱弱,屡见欺”-《史记-赵世家》

孱弱和见欺背后,除了自嘲还有深深的无奈。

这种自嘲和深深的无奈,让赵武灵王明白,自己还是实力太过弱小。

随后,战国中期的大事发生,那就是“徐州相王”和“五国相王”。

这连续的相王到底是什么回事?

不过是战国中期数个主要的诸侯国互相承认对方王位合法性的事件。

这也是周王权威彻底消失的标志性事件。

当时的战国,僭越称王的不过楚吴越三国,还没有得到承认。

你能当王,我不能当,是中国人数千年的常态,也因此,有着大胃王雅号的魏惠王开始了自己的作死之举。

公元前334年,魏国屡战屡败与齐国秦国,曾经的霸业不复存在。

为了遏制秦国的扩张步伐,战场打不赢的魏国,在惠施谋划魏惠王力主之下, 联合韩国国君一起,去往徐地拜会齐威王,以互相承认王位的方式,希望获得齐国的支援,史称徐州相王。

徐州相王之后,魏国韩国的举动还有齐国的异动,引发了秦国楚国的敌意,楚国立刻攻打齐国,目的就是,称王你还不够资格,而秦国则不同,他们顺着齐韩魏开创的道理,也直接与公元前325年,称王了。

在这股风气之下,一时间各个诸侯国无论大小,全部集体称王,就连中山国宋国这样的小国都不甘寂寞称王作孤。

称王之风,盛行!

各国君子为了拉更多人壮声势,也给赵国发出来要求。

面对这邀请,深知国家实力才是关键,王位不过虚名的赵武灵王,这次没有为了面子硬上!

而是回信:无其实,敢处其名耶?

赵武灵王这次的退让之举,不为面子而求务实之举,绝对是一个精明的外交手腕。

深得后世曹操的真传,不得务虚名而处实祸!

虚名害死人啊,只有务实才能更好的生存发展!

而后续的一件事,也因为赵国的不务虚名,让赵国有了转危为安甚至发展壮大的可能。

至于是何事:请看下篇

赵武灵王面子进化论下:从拉旗换面子,到争面子补里子称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