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肱的著作理论有哪些
1、《活人书》 原名《伤寒百问》,又名《南阳活人书》、《类证活人书》、《无求子活人书》等,成书于公元1108年(北宋大观二年)。全书共二十卷,卷一至卷十一,以问答为体例,论述经络、脉穴,剖析伤寒的各种证候;卷十二至卷十五,详释仲景《伤寒论》一百一十二正方;卷十六至卷十八,采撷《外台》、《千金》、《圣惠》等各家一百二十六杂方;卷十九至卷二十,兼论妇人、小儿伤寒病证及方药。全书学宗仲景,参合各家,首倡以经络论六经方证,提出“因名识病,因病识证”,强调脉证合参以辨病性,对仲景学术颇多发挥,是《伤寒论》研究早期较有影响的著作之一。
2、《内外二景图》3卷
3、《北山酒经》3卷
朱肱治伤冷从经络立论。着重六经方证的定位与定性题目的阐发,指出鉴别诊断的重要性。对伤冷脉法颇有研究,他并憾于“仲景证多而药少”,采取后代诸方补而备之,其对《伤寒论》的整理和阐释有重要的贡献。
一、从经络辨病位
朱肱以为《伤寒论》所说的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之为病,是足三阴、三阳经络为病,并因此六条经络的循行及生理特点来解释伤寒三阴三阳病证的发生、传变及转回机理。首创伤寒传足不传手说。例如:“足太阳膀胱之经从目内眦上头连于风府,分为四道。下项并正别脉上下六道以行于背与身为经。太阳之经为诸阳主气。或中冷邪,必发热而恶冷。缘头项腰脊。是太阳经所过处,今头项痛。身体疼。腰脊强。其脉尺寸俱浮者,故知太阳经受病也。”余经类此。朱氏以经络论三阴三阳。实质是力图阐明伤寒病证的定位题目。他指出“治伤寒先须识经络。不识经络。触途冥行,不知邪气之所在。往往病在太阳。证是厥阴,乃和少阳。冷邪未除。真气受毙”。朱氏在比较正确熟悉六经病机的基础上,根据《素问·热论》六经病证结合《伤寒论》条文所载。提出辨识六经为病的证候指征,并设问答六题。补充了六经的脉候。这些论述对后代立六经“提纲证”有很大的启发。
二、脉证合参辨病性
朱氏在分经辨证以定病位的同时。又十分重视病证的定性题目。他认为表里虚实阴阳是伤寒辨证的大纲,尤以阴阳两纲最为重要,指出“治伤寒须识阴阳二证”。“治伤寒须辨表里,汗下差误”。在具体辨别病性时,朱肱主张必须脉证合参,他说“大抵问而知之以观其外,切而知之以察其内,证之与脉不可偏废。”并明确指出了各种脉证一般的阴阳表里性质,他还将常见的主要脉象,按阴阳表里进行分类,所谓“七表阳也”。即”浮芤滑实弦紧洪属于表”;“八里阴也”。即“迟缓微涩沉伏懦弱属里”。他的这种分类竞成为后代论脉分纲领的先驱。
三、“因名识病,因病识证”和类证分析
朱肱以为:“天下之事。名定而实辨。言顺则事成。又况伤寒之名,种种不同……不得其名,妄加治疗。往往中暑乃作热病治之反用温药;湿温乃作风温治之,复加发汗,名实混淆。是非纷乱。性命之寄,危于风烛。”因此。他具体地将伤寒与伤风、热病、中暑、温病、温疟、风温、温疫、中湿、湿温、痉病、温毒等病名区分开来。以为“名定而实辨”,这样才可“因名识病,因病识证”。而治无差误。他所论述的正病名的题目。实际上夸大了疾病的鉴别诊断。
类证分析是他研究伤寒的又一特点,他对发热、头痛、喘、呕……等证候进行了回纳分析,说明它们各自有不同的病机和治法。如头疼一证,太阳证头疼宜麻黄汤、桂枝汤等,少阳头疼小柴胡汤主之,阳明证头疼宜调胃承气汤,厥阴头疼吴茱萸汤主之。可见朱氏既重于辨病,尤精于辨证。他所说的“类而分之,参而伍之。审知某证者某经之病·某汤者某证之药。然后用之万全矣”,正是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结果。
四、论方药加减并补《伤寒论》之不足
朱氏研究《伤寒论》的又一个创见。是他别开生面的以方类证,详述方药的加减之法。他主张遣方用药应方证相合。将药合病。灵活加减,不可执方疗病,并主要着眼病机增损方药。这是其高人一筹之处。朱肱深感《伤寒论》所载证多药少,以为“仲景药方缺者甚多,至如阴毒伤冷、时行温疫、温毒发斑之类、全无方书”,因此他从《外台》、《千金》、《圣惠》等书中,选录方剂100余首。补而备之,大大丰富了伤冷方药的内容,其所补充的方剂对后人有深刻的影响。尤其是他熟悉到妇人与小儿的体质特点,提出妇人伤冷与小儿伤冷遣方用药的留意点,以及对阴毒伤冷的很多阐发,均是仲景所未备。通过朱肱对《伤寒论》内容的充实和发展。无论是研究阴冷证或研究温热病的医家,都受到很大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