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蒿里行》的背景与评价
《蒿里行》是曹操对当时的社会现实进行了批判,不仅对因战乱而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苦难人民表示了极大的悲愤和同情,而且对造成人民疾苦的首恶元凶给予了无情的揭露和鞭挞。
创作背景
东汉灵帝中平六年(189年),汉灵帝死,少帝刘辩即位,何进等谋诛宦官,不成,被宦官所杀;袁绍袁术攻杀宦官,朝廷大乱;董卓带兵进京,驱逐袁绍、袁术,废除刘辩,另立刘协为帝(献帝),自己把持了政权。
汉献帝初平元年(190年),袁术、韩馥、孔伷等东方各路军阀同时起兵,推袁绍为盟主,曹操为奋威将军,联兵西向讨董卓。然而这支联军中的众将各怀私心,都想借机扩充自己的力量,故不能齐心合力,一致对付董卓。当董卓领兵留守洛阳以拒关东之师时,各路人马都逡巡不前,惟恐损失了自己的军事力量。据史载,当时无人敢于率先与董卓交锋,曹操对联军的驻兵不动十分不满,于是独领三千人马在荥阳迎战了董卓部将徐荣,虽然战事失利,但体现了曹操的胆识与在这历史动荡中的正义立场。
不久,讨伐董卓的联军由于各自的争势夺利,四分五裂,互相残杀起来,其中主要的就有袁绍、韩馥、公孙瓒等部,从此开始了汉末长期的军阀混战,造成人民大量死亡和社会经济极大破坏。此诗即是对这一历史事件的反映。
名家点评
(明)钟惺:“关东有义士”四句,古甚,似《书》、《诰》、《誓》。“军合力不齐”二句,写群力牵制,不能成功,尽此五字,即此老赤壁之败,亦未免坐此,□□又云:看尽乱世群雄情形,本初、公路、景升辈落其目中掌中久矣。(《古诗归》)
(清)陈祚明:“军合”四句,足尽诸人心事。“白骨”四句悲凉,笔下整严,老气无敌。(《采菽堂古诗选》)
(清)张玉榖:此叹二袁辈讨董卓,以不和滋变,乱益甚也。首四,就本初讨逆初心说起,欲抑先扬,作一开势。“军合”六句,转笔接叙当时诸路兵起,迟疑起衅,公路竟至僭号之事。“铠甲”四句,正写诸路兵乱之惨。末二,结到感伤,重在生民涂炭。又云: 二章皆赋当时之事,而借此旧题,盖亦有故。《薤露》、《蒿里》本送葬哀挽之辞,用以伤乱后丧亡,固无不可。且上章执君杀主,意重在上之人。下章万姓死亡,意重在下之人,又恰与《薤露》送王公贵人,《蒿里》送士大夫庶人,两相配合,勿徒以创格目之。(《古诗赏析》)
(清)宋长白:余按此诗全在“淮南弟称号”一下八句,即桓温谓王敦“可儿,可儿”之意。老瞒不自觉其捉鼻也。(《柳亭诗话》卷十二)
(清)方东树:“铠甲”四句,极写乱伤之惨,而诗则真朴雄阔远大。(《昭昧詹言》)
作者
魏武帝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本名吉利,字孟德,小名阿瞒,谥号武皇帝(魏武帝),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 ,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 上一篇:《核舟记》中核雕的真实记载
- 下一篇:核雕的代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