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玄德:从织席贩履到天下无人不知
“得民心者未必得天下!”《追问历史》作者刘兴雨的这一论断有它一定的道理。但小编确信:“得民性者必定得天下。”民心未必可靠,因为它是属于意识形态和心理层面上的东西,野心家可以通过权力操纵或信息误导来加以控制。但民心却不然,它是人民大众存在的自然欲求,是人类学的绝对前提。凡是正常的人,其天性对人权、人道、人情都有着完善的要求,无论野心家如何狡诈地玩弄权术,若不能在这几方面顺应民众要求的话,则终将被人民抛弃,赶出历史舞台。三国中的刘备,就是因为他能较好地顺应民性,所以竟能从一无所有开始,最后获得三分天下。
史家们往往过于强调刘备的帝系家世背景,说是人民囿于“正统情结”,才盲目地向往、拥护这位皇叔来澄清宇内,重归刘氏一统,这才使刘备具有不可估量的政治号召力。而就其本人的素质而言,实在乏善可陈,根本够不上英雄的档次。小编以为这样的论点,未免过于贬低历史的选择了!其实刘备的帝系家世背景,虽说不是一笔乱麻似的糊涂账,但确也属渺茫得难觅踪迹。有据可查的只知他的祖父刘雄和父亲刘弘二代曾做过地方上的小官。祖辈以上,不仅刘备本人语焉不详,交代不清楚,就是史家都很难厘清。
说是中山靖王之后,那得上溯远至三百年前的西汉景帝时代,他的第八个儿子刘胜曾被封为中山靖王。刘胜有个小儿子刘贞因对朝廷进贡不诚,被武帝削去了爵位降为平民。以后这一支系就此沦落,后世再也没有子孙立起来过。在炎凉的世态中,像这种遥远、陈旧且已发了霉的招牌,早已失却了广告效应。从刘备个人身世来说,他自父亲早早亡故后,与母亲只能从事贩履织席这种最下等的劳动来维持生计,这可看出他几乎已沦为流民了。无产者是拿不出完整家谱来的,且早已被削为平民的家世,也霉变得失却了光泽,帮不上刘备什么忙。所以他虽曾从师于同郡的卢植先生,而卢植可是当时一位卓有声望的大儒,但他却无法保举刘备为孝廉,可见当时刘备的身份实在太卑下。
后因打黄巾有功,被提拔任安喜尉——那只是一个小地方维持安保一类的小官。当时州郡派“督邮”到各地去考核,要裁汰一些名不符实、乘黄巾动乱年代冒功混进政府部门的一些官员。刘备的游民身份,注定了必在督邮大人的“喷嚏”之中。刘备几次程序性地上访述职,督邮大人连接见一次的机会都不屑赐予。惹得刘备火起,闹出了一场鞭打督邮挂印而去的壮剧。从这一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出,早期刘备在闯荡江湖时,社会上根本没有人将他的中山靖王之后的家世背景当作一回事,否则势利成性的督邮大人是不敢如此目中无皇族的。
从一个织席贩履、毫无凭借的无产者,能在一个封闭的、讲究门阀的社会里,开辟出一条生路来,且能达到天下无人不知刘玄德,这可绝对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刘备一无所有?是的,三国群雄崛起所具备的条件,刘备概不拥有。但是历史决不会选择一无所有的人,那是因为刘备拥有了三国群雄所绝无仅有的资源:以人为本,顺应民性的理念。
除了武器和地盘,争雄的诸侯也无不把“人”作为他们用以逐鹿天下的重要资源。但他们之所以重视“人”这个因素,纯粹是工具性的,是把“人”作为兵力和赋税来源这一点上来估量的,而根本没有顺应民性这样的理念。所以往往为了达到政治一军事上的目的,不惜使用最残忍的手段,进行大规模地屠杀,来取得威慑的效果,以摧毁敌方的抵抗意志,其野蛮和酷烈的程度,简直达到了非人的程度。比如曹操,他亲手订立一条军规:围而后降者杀无赦。因此魏军屡屡以屠城的恐怖手段来建立他们的威权。
我们知道,曹操为报父仇东征徐州时,竟在泗水边一次性就坑杀了数万名无辜百姓,连泗水都为之阻塞不流。人的生命,老百姓的头颅,在他们眼中简直贱如野草,可以随意割除。残忍到将自己划出了人的范畴,又怎能取得老百姓的真心拥护。刘备截然不同,他在多方面表现出对民性的高度尊重。他早期在平原县当县令时,因当时社会几经动乱,从黄巾起义到董卓肆虐,继之各路诸侯又相互不断争伐,社会生态遭到了极大的破坏。
平原郡自不例外,饥民遍野、嗷嗷待哺的惨状,令人不忍目睹。刘备官卑职轻,施展不出多大的作为来,只能将自己官府中所有财物,全部捐献出来,用之来施舍百姓,让饥民们能喝上几碗薄粥,不至于活活饿死在街头。他自己在官府里跟士以下者,即一般的办事人员,同席同食—共同吃大灶,有啥吃啥,决不例外。且并非一时的“作秀”,而是长期地与群众共渡艰难,毫无难色。
要知道这是在一千多年前的封建社会,特别是在三国这样的乱世中,豪强们都在疯狂地掠夺美女和财宝,以求最大限度地满足一已穷奢极欲的享受,可以说几乎找不到如刘备那样的事例。因不是一、二次的偶然作秀,所以很使周围的工作人员受到感动。传扬开去,百姓闻之,怎么会不衷心地拥护他?
- 上一篇:夏竦不仅是北宋著名学者,还是个大奸臣
- 下一篇:秦二世而亡,汉朝为什么能国祚长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