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解密

历史解密

揭秘:76岁高龄的思想家李贽为什么被下狱

李贽(1527-1602年),本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zhì],字宏甫,号卓吾,福建泉州人。明代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

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已经76岁高龄的李贽,遭到礼部给事中张诚宇(字问达)的上疏弹劾,被投入大狱,李贽入狱后不久即愤然自杀,这一切背后有什么缘由呢?

笔者先来简述一下李贽的一生,读者读完也就知道李贽为什么会被下狱并自尽了。

李贽的童年十分不幸,六岁时母亲就去世了,七岁时跟父亲林白斋“读书、歌诗、习礼文”。十二岁时已能下笔成文,那时他就写了一篇《老农老圃论》,把孔子视种田人为“小人”的言论大大讽刺了一番,轰动乡里。

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26岁的李贽中举,之后被派往河南辉县任教谕。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李贽又被调往南京国子监博士,只是任期不到三个月,就因父亲病故,他回乡守孝。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李贽携带妻子儿女再次来到京城,大约等了十个月的时间,“囊垂尽,乃假舘授徒”,才被补上一个北京国子监博士的职务,而这时又传来其祖父病逝的消息,李贽又第二次回乡守丧。

临行前,李贽把妻女安置在了河南辉县,用朋友资助的丧葬费一半买了点田产,以便让她们母女耕作自食。没料到河南大旱,乡间恶绅又断了灌溉田地的漕河水,李贽买的几亩地几乎绝产。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李贽守丧三年期满后,回到辉县,旋即搬至京城。而这几年的南北漂流,李贽的两个儿子和两个女儿竟然都饿死了,只留下一个大儿子。每每想起这些辛酸的往事,李贽怎能不憎恨这个严酷的社会呢?

李贽这次赴京,被补缺为礼部司务,这时正是张居正任礼部右侍郎、礼部尚书期间,李贽对张居正深为佩服,即使后来明神宗抄了张居正的家后,李贽依然视张居正为自己的老师,认为他“大有功于社稷”。

李贽在礼部任职的这段时间,他的思想发生了重大转折,由于对王阳明的“心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但他并不是无条件地接受王氏的思想,而是以自己的理解去解释王阳明的哲学思想。

隆庆五年(1571年),李贽被调往南京任刑部员外郎,这是一个比较清闲的官职,可以不必为俗事杂务所困扰,李贽能够集中精力研究学问。

万历四年(1576年),李贽开始研究佛经,他自己总结说:“五十岁以前,我尊崇孔子,只不过是象矮个子看热闹,随声附和,人云亦云。五十岁以后研究佛经,可以在生死之原窥视到一些斑点。”

此时的李贽似乎感到有很大的觉醒,这表明他的世界观发生了急剧性的转化,开始抛弃孔子了。

万历五年(1577年),李贽被派往云南任云南姚安知府,官居四品。上任途中,李贽没有丝毫春风得意的感觉,二十多年的官场生涯,李贽与上司的关系一直很紧张,他不会逢迎,一直不能为上司所容。

万历八年(1580年),任职期满,李贽立即挂印辞官而去,当李贽离开姚安时“士民遮道相送,车马不能前进”,带走的“仅图书数卷”,“俸禄之外,了无长物”。

李贽辞官后,住在湖北黄安好友耿定理的家中,除了一边教授耿家子弟,一边勤奋创作,“朝夕读书,手不释卷,笔不敢停”。

万历十二年(1584年),耿定理病逝,李贽困于生计,出家入麻城芝佛院当起了和尚,并继续专心讲学和著述。

万历十八年(1590年),李贽的诗文集《焚书》问世,这是一部向程朱理学挑战的书,批判的锋芒直指宋代大理学家周敦颐程颢、张载、朱熹

在书中,李贽也反对以孔子的是非观为是非标准,比如,在《焚书·复京中友朋》中,李贽直言坦诚:“天下之人,本与仁者一般,圣人不曾高,众人不曾低。”

李贽如此猛烈地抨击封建纲常礼教,批判孔、孟,但在那个封建王朝社会,怎能不分等级,不分贵贱?统治者们把李贽的言论视为“洪水猛兽”,认为他“左道惑众”,有人要以“大伤风化”的罪名把李贽抓起来。

而李贽却说:“我回首一生”,“心上无邪,身上无非,形上无垢,影上无尘”,“要怎么样就怎么样吧!”后来事情也就不了了之。

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李贽另外一部巨著《藏书》在南京出版,《藏书》共68卷,系纪传体史论,论述战国至元亡时历史人物约800人,对这些历史人物作出了与传统见解不同的评价,旨在反对儒学。

在《藏书》中,李贽毫无顾忌,大胆地贬斥时政,一下子就触犯了统治者不能饶恕的罪行,那些道貌岸然的理学家们纠集打手捣毁了芝佛院,使李贽没有了落脚栖身之地,并对已经七十多高龄的李贽进行了野蛮的人格侮辱。

万历三十年(1602年),礼部给事中张问达秉承首辅沈一贯的旨意上奏明神宗,指控李贽刊刻《藏书》、《焚书》,以“吕不韦、李圆为智谋,以李斯为才力,以卓文君为善择佳偶,以司马光桑弘羊欺武帝为可笑,以秦始皇为千古一帝,以孔子之是非为不足据。狂诞悖戾,惑乱人心。”

最终,明神宗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在通州将李贽逮捕入狱。此时的李贽已经是76岁高龄的老者了。

李贽虽然被押入大狱,但毫无惧色,神情自若,他坦然地说:“名山大壑登临遍,独此垣中未入门。病间始知身在系,几回白日几黄昏。”(《系中八绝·老病初苏》)

后来,李贽得知朝廷要押解他回福建原籍,他感慨地说:“我年七十有六,死以归为?”

三月十五日,李贽留下一偈:“壮士不忘在沟壑,烈士不忘丧其元。”然后以剃发为名,趁机夺下理发师的剃刀后,自己割断喉咙而死,享年76岁。

李贽一生著述众多,他对封建社会的男尊女卑、重农抑商、假道学、社会腐败、贪官污吏,大加痛斥批判,主张“革故鼎新”,反对思想禁锢。因而,明、清两代都将其著作列为禁书。

李贽是明代后期一个特殊的反封建反理学的进步思想家,李贽之所以被害死在狱中,就在于他对封建统治者有一身不肯屈从的傲骨;在于他敢于打破千百年来对孔子的顶礼膜拜;在于他敢于直接批评统治者的精神武器——程朱理学;在于他“非圣无法”的叛逆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