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解密

历史解密

为什么说刘统勋是乾隆年间第一重臣?他有何作为?

  刘统勋(1700年2月11日—1773年12月29日),字延清,号尔钝,山东诸城人,清朝政治家,首席军机大臣、东阁大学士,大学士刘墉的父亲。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对于刘统勋这个人的一生,有两个字是最好的形容。

  文正。

  整个中国历史上,死后被授以文正称号的,只有24人。文正是宋朝以后,文官能得到的最高荣誉称号,故此也有‘文臣死当谥文正’之说。而在这24位文正公当中,清朝有八位,刘统勋便是其中之一。

  作为后人,我们可以先想象一个最完美的古代文臣的形象。然后,刘统勋的一生,基本上就是这个样子。

  刘统勋出生于康熙三十八年,生长在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刘统勋出生的时候,其父刘棨正担任宁羌州知州,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地级市市长。雍正二年,26岁的刘统勋考中进士,进入翰林院担任编修。

  此后,整个雍正年间,刘统勋一直都处于一个学习的状态,相当于是雍正留给下一个时代的后辈官员,先后历任南书房行走、上书房行走和詹事等职。等到乾隆登基后,刘统勋被直接提拔为内阁学士。

  按照清朝官制,内阁学士为内阁大学士的属官,从二品官身。从康熙十二年开始,一般只设置十个名额,其中满族六人,汉族四人。从二品大概相当于今天的正部级,而此时刘统勋,才刚刚38岁。

  38岁的正部级官员,而且还是中央直属官员,这个分量,大家可以想象一下。

  进入内阁之后的刘统勋,也没有辜负乾隆对他的期望,在接下来的数十年当中,成了乾隆最为依仗的重臣。

  乾隆六年,刘统勋上奏,弹劾三朝老臣张廷玉,说张廷玉结党营私。张廷玉从康熙年间,就已经跻身朝堂中枢,而且还是整个清朝唯一一个配享太庙的汉臣。这份弹劾的分量,可想而知。后来张廷玉虽然没有因此被参倒,但乾隆却将刘统勋的奏折在大臣面前直接公开了,让大家向刘统勋学习。

  以一个朝堂新贵的身份,去弹劾一个三朝重臣。这在官场上显然犯了大忌。不过,刘统勋却并不害怕因此得罪了张廷玉,甚至可以说乐得如此。因为刘统勋本人持身中正,从无贪污纳贿的行为。也正是因为刘统勋的这个秉性,让乾隆看到了他的长处,成了后来乾隆惩治贪官的一柄利剑。

  连当朝第一重臣都不怕得罪,自身持身又正,乾隆又不傻,这样的人,当然要重用了。

  乾隆时代,已经算是清朝中期了。任何一个王朝,到了中期之后,都难免会有官员贪渎的现象出现。如何治理这种贪渎的情况,就成了很多皇帝最为头疼的问题。而刘统勋的出现,则给了当时乾隆皇帝一个选择。在后来的几十年里,乾隆经常派刘统勋巡视地方。刘统勋所到之处,各地贪官污吏就像杂草一样,被他一片片的清除。

  刘统勋能够做到这一点,和他本身的清廉,是分不开的。正是因为刘统勋的存在,才使得乾隆时代的上半场,政治相对清明,贪官污吏也相对较少。等到刘统勋去世之后,乾隆朝就出现和珅这样的绝世大贪官了。

  除了治理官场之外,刘统勋还有一个特殊的能力,那就是治河。

  在中国古代,河流泛滥一直是封建王朝最头疼的问题之一。因为古代生产力有限,大家对于河流往往也没有什么太好的办法。一旦河流泛滥,又必然会让很多百姓流离失所,失去家园,给国家带来很多不安定的因素。

  刘统勋在治河方面,成就极高。

  乾隆元年,刚刚担任内阁学士的刘统勋,就曾随当时的大学士嵇曾筠,到浙江学习治水之法。在这个过程中,刘统勋学习了丰富的治水经验。乾隆十一年,刘统勋出任漕运总督,直接天灾人祸一把抓。不管清理当地的贪官污吏,同时也清理当地的水患。刘统勋为官五十年,光是治水就花了将近三十年的时间。在他的努力下,清朝几条最容易泛滥的河流,几乎都被他修了一遍。沿途官场,也都被他清理了一遍。

  除了治人治水都卓有成效之外,刘统勋在治政方面,更是能力极强。

  结束地方任职之后,刘统勋也曾一度回到中枢,担任军机处行走。乾隆二次征讨金川的时候,刘统勋曾极力阻拦乾隆,认为应该以政治手段来解决问题。后来,乾隆执意征讨,果然兵败。然而就在乾隆准备撤兵的时候,刘统勋却提出此时决不可撤,并且给乾隆推荐了阿桂最为主帅,最后打赢了这场大战。

  像这样的故事,其实还有很多。从这当中我们也能看得出来,刘统勋的政治军事眼光,都是相当高超的。对于乾隆来说,刘统勋就像是一块万能膏药。不管清朝哪里出了问题,都可以让刘统勋去治。

  乾隆三十八年十二月,刘统勋去世去上朝途中,享年七十五岁。

  这大概是一个堪称完美的大臣,最好的结局了。

  刘统勋的一生,堪称是古代文臣的完美典范。自身为官清廉,还能帮着皇帝清理贪官污吏;专业技能过硬,既能治水,又能治人;战略眼光强大,辅佐君王开创盛世。

  文正这个谥号,可以说是名至实归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