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臣范仲淹为什么会成为彻底治住西夏的那个人?
一场庆历新政,虽败犹荣,为其后王安石变法拉开序幕,后人知其为政治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千古流传,为后世文人立下处世之标准,后人知其为文学家。而大多数人不知道的是,范仲淹还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家,其军事成就也并不逊色。
宝元元年,党项族首领元昊脱离宋朝,另立西夏。从此,安定了几十年的西北边境烽火不断。面对元昊所率的十万大军,宋军狼狈不堪,毫无战斗力,延州北部数百里边寨多被洗劫、掠夺。而这,震动了京师,也改变了范仲淹的命运。
仁宗任命夏竦为前线主帅,又依韩琦的意见调范仲淹为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尹洙同行。
两鬓霜染,仕途艰辛的范仲淹进京面圣后即刻西行。在韩琦、夏竦的眼中,二十万宋军,当与西夏寻求决战,一举击溃之。而同为文人的范仲淹却不盲目乐观,亲身视察后他发现,宋军军备废弛,久不经战,早已疏弊不堪;且在强干弱枝,重文轻武政策的指导下,兵不识将,将不知兵,军队凝聚力不足,战斗力低下;以文人统军之术,决定战争之方略,不能真正了解敌情,更不能依情而变,难以制胜。
庆历元年正月,宋军大败于西夏。十六名将领阵亡,万余人惨死沙场。归途之中,阵亡将兵家属数千者夹道痛哭,韩琦掩面而泣。他不是佞臣,只不过才不堪其任,能不胜其位。
事实证明,当时的宋军急需改革。古者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对宋与西夏的国情分析之后,范仲淹确定了针对西夏的全面战略,即:定守局。以经济为后盾,政治上孤立,军事上改制,凭借北宋巨大的经济实力消耗西夏国力,逐步反攻。凭借重文轻武政策给予文臣的极大权力,范仲淹开始了他对西北边防军的整顿。
范仲淹采取种世衡的建议,筑延北城。然后封堵夏宋边境,以堡寨相连,相互联系,形成一条严密的封锁线。精兵去冗,从当地猎户中挑选身强力壮之人,裁汰内地老弱冗兵,最终选出一万八千人,分六部,每部三千,成为边防军主力。改革更戍法,取缔按军阶高低先后出阵的机械临阵体系。以各个将领统率各部,使将兵之间形成稳定的关系,增强凝聚力。临阵按情况出战,便于将领灵活指挥,应对多变的军情。尤为可贵的是,对待边疆少数民族,范仲淹坦诚相待,慷慨优惠,严明赏罚,使其归顺宋朝以孤立西夏,从而巩固了边防。
一系列的改革取得了成效,北宋政权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得以维持,而西夏由于经济不支引发了政治变动,国力削弱。
庆历二年,范仲淹令长子纯佑与蕃将赵明引兵袭西夏军,夺回马铺寨。与此同时,他本人率军深入西夏军防地,就地筑城,仅十天便筑成新城。这便是锲入宋夏边境的著名孤城——大顺城。西夏来攻之时发现,宋军已形成以大顺为中心与堡寨相呼应的坚固体系。西夏军无功而返,自此,范仲淹被誉为胸中有数万甲兵。
西夏由于连年战争,国力损耗,向宋投诚者越来越多。庆历四年,双方最终达成和议,西北安定。范仲淹以最小的代价赢得了最终的胜利,也赢得了他政治变革的机遇。
一代名儒,未经战,却可战。范仲淹堪称有宋一代文人治军的典范。遗憾的是,如范仲淹这样能够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儒将毕竟不多,书生带兵并不能扭转北宋军事羸弱的局面。国虽大,好战必亡,虽处盛世,忘战必危(《司马法》),北宋虽盛,忘战轻武,乃能不危!这对于今天,也是极大地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