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故事

历史故事

诸葛亮为什么选马谡守街亭

为什么选马谡守街亭

无论是从北伐的目的还是从整肃军纪,马谡都必须要死,诸葛亮杀马谡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杀了马谡能够换取全军继续北伐的脚步,这笔买卖还是很划算的。

马谡剧照

诸葛亮六出祁山问鼎中原绝对不是要一直打到中原,因为曹魏的势力太大了,这点诸葛亮很清楚,他知道蜀国和魏国的差距,光复汉室只是诸葛亮的一个响亮的口号罢了,真正要是出去,连长安城的大门都不一定能见到,但是他还是坚持要北伐了。这首先是因为北伐能够转移国内矛盾,并且借机能够夺了李严魏延的权利,所以诸葛亮是无论如何都不会同意魏延的子午谷的计策,北伐之路是诸葛亮的一步好棋。

司马懿是一个好对付的人么?肯定不是,它是一块难啃的骨头,但是诸葛亮没有派魏延赵云或者是姜维而是选了马谡。

我们都知道马谡是诸葛亮的心腹之一,不管能力怎么样,人家忠心耿耿呀,他拍马谡去就是为了在军队中安插自己的棋子,然后排挤魏延的人。有人说诸葛亮是一个心胸广阔的人,但是看看他怎么对待李严的。再加上马谡表现的并不弱,他的计策平定了南中,反间计对付司马懿,他对马谡能够守住接听还是抱有很大信心的,因此不在乎刘备死前的嘱托。

在街亭失守之后,蒋琬用晋文公的话来回答诸葛亮关于马谡如何处置的问题,其实诸葛亮心里也明白,魏延等人就等着这个机会呢,如果马谡不死,难做的就是诸葛亮。

马谡失街亭败给了谁

马谡刚愎自用,不听诸葛亮建议,不听王平劝导,仍然驻扎在街亭山上,远离水源。这件事情让侦查的魏军士兵知道之后禀告了魏明帝。

马谡照

魏明帝是曹睿,当他知道马谡守在了街亭山上之后大喜,这是一个好时机,在司马懿的建议之下立刻派骁勇善战的张A整理兵马前去街亭。

张A到了之后潜伏下来,然后观察水源的情况,确定马谡舍弃水源上了山之后心中大喜,立刻让士兵用大石头堵了蜀国军队的水源,把粮道毁了,这样一来,马谡无水无粮食,在山上困住了,下令纵火烧山。

蜀军士兵没有水喝,饥渴难耐,于是军心自己就散了,不用别人攻打,自己就败了。趁着山上混乱,张A集结一群人开始进攻。马谡集结主力人马冲破了围堵,一路奔回大本营,退回军中,街亭失守。

马谡没有听从诸葛亮的军令,违背了靠山靠水扎营的原则,孤军上山,让蜀军失了北伐的最好时机,马谡必须要为这件事情负主要责任。

诸葛亮开总结大会:异常痛心的看着被绑着的马谡:“我选错了你,你真让我失望。”之后为了整肃军纪下令将马谡斩首。

死之前,马谡上书给诸葛亮说:“我知道您待我如父子一样,这次我违背了您的指令,这让军法难容,您处罚我是应该的,我死而无怨,恳请丞相照顾好我家人。”诸葛亮老泪纵横,心如刀绞,在马谡死后将他儿子收为自己的义子。

马谡不受重用

刘备是一个具有长远眼光的人,在用人上更是具有突出的才能,比如说他曾经向诸葛亮建议不重用马谡,但是至于刘备为什么不喜欢马谡呢。马谡是一个有才能的人,但是马谡年轻狂傲,这犯了统治者的大忌。

马谡剧照

刘备曾经向诸葛亮说过不要重用马谡,让诸葛亮好生观察,但是诸葛亮没有听从。当时在战争国时期,天下诸雄争霸,蜀国偏居一隅,本身的地理条件导致无论是文臣还是武臣比例都远远不如其他两国,有才能的人本身就很少。

人都是有缺点的,比如关羽不听从别人的建议,特别自负,张飞脾气暴躁做事不经过大脑,魏延就更不得了,常常越级和领导讨论工作,但是这些在大的方面都是有才能的人。马谡也是与他们并称五虎将,他知识渊博,勤奋好学,说起兵法更是烂熟于胸,史书上对他才能的夸奖不吝辞藻。五兄弟按说都应该同样受到重用,为什么刘备不喜欢马谡呢?

首先就是马谡太年轻,不懂的政治里面的门道,无论在什么时候,领导者需要的都是忠心耿耿的臣子,他尊敬下属但是并不等于他乐意见到下属走得太亲近,马谡就是和诸葛亮走得太近了。其次就是马谡是荆州人,和诸葛亮是老乡,刘备怕出现结党营私的事情。还有就是马谡也是一个没有实战经验的纸上谈兵典范,刘备是一个实干家,他不推崇死读书而不实战,军事才华不是靠读书读来的。

马谡没有被斩

关于诸葛亮是否有斩马谡的事情,很多人持有异议,当时马谡战败回到大营之后就被人关押到了牢中然后押解回蜀中进行审判。关于挥泪斩马谡的桥段最初开始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小说作品都是经过艺术加工的,真实的诸葛亮和马谡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呢?

马谡

在《向朗传》中有关于这段历史的描述,当时丞相长史是向朗,而马谡跟向朗关系好。向朗知道马谡没有投案自首畏罪潜逃,被牵连免去官职,无所事事十余年,一直到诸葛亮死候他的境遇才有好转。还有就是马谡死之前给诸葛亮写了一封信,让他照顾好一家老小,而如果是诸葛亮斩的马谡,马谡完全有机会和诸葛亮当面说这一番话,这件事情从侧面反映出马谡是知道自己死前没有机会和诸葛亮见面了,只能用书信托孤,他已经被押解回蜀中,在大军班师回朝之前就会受到审判。

历史上都知道马谡死了,但是如何处死不知道,从《诸葛亮传》和《王平传》都写出了这段历史。马谡传中写马谡最后的结局是病死在狱中,所以他不会是死在诸葛亮手下。

综合以上史料可以得出,马谡虽然犯了大错,但是诸葛亮爱才之心,不会亲自动手,只是把他弄到了牢中,最后马谡死在了那里也不知道是不是会让诸葛亮感到悲伤。马谡死了之后,诸葛亮把马谡的儿子视如己出,照顾他妻小,尽自己最后的义务来减少内心的愧对。

马谡失街亭歇后语

马谡失街亭是历史上脍炙人口的故事,当时关于马谡失街亭民间流传着一句歇后语:马谡失街亭――言过其实。不过还流传着一些其他版本如马谡失街亭――用人不当/骄傲自大/自以为是/自招灾祸。但是综合以上的歇后语都不难看出马谡失街亭的主要原因还是马谡自身的问题造成的。

马谡剧照

马谡是三国时期蜀国的将领,他和他的哥哥马良都是刘备手下有名气的将领,因其才华出众、好谈论军事颇受诸葛亮的赏识。刘备这一幕都看在心里,在最后临终的时候,刘备告诉诸葛亮马谡言过其实,意指马谡说的话比做的好听,擅长理论不善于军事实战,不能重用他,要对他多加考察。但是不久后诸葛亮早已将这句话抛之脑后,在公元227年,向后主刘禅上了一篇奏章《出师表》,表中阐述了当时局势北伐的必要性以及对刘禅治国寄予的厚望,道出了一片赤诚之心。不久诸葛亮便派兵北伐,并且将守街亭的重任交予马谡,由于马谡的用兵不利导致了街亭失守,诸葛亮而后才意识到刘备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的忠告,因为自己没有放在心上,结果铸成了大错,使得平定中原的计划受阻。此后,诸葛亮向刘禅上表要求免去自己的丞相职务以处罚自己用人不当的过失。

马谡因为失街亭的失误而失去了性命,而当初守街亭是马谡自告奋勇要求的,如今落得这个下场是因为马谡没有真正的认识自己,没有认识到自己擅长于理论而不是实践。

马谡怎么死的

马谡的才华和名气深受诸葛亮的喜爱,同时马谡和诸葛亮在探讨军事谋略方面志同道合,经常从白天讨论到黑夜。马谡逐渐成为诸葛亮的亲信。虽然刘备在临终前曾经和他说过马谡言过其实不可重用,但是诸葛亮确认为马谡是一个可用之才。

马谡处死

所以在北伐之时,马谡自告奋勇,加之诸葛亮对其十分器重,因为在此之前马谡有过出色的表现,比如用攻心计平定了南中,利用反间计赶跑了司马懿,使得诸葛亮对马谡更加地信任于他,所以诸葛亮就把这重要的兵权交给了马谡,将5000兵力资源交予马谡。

马谡出兵前往祁山领导北伐战争之时,一意孤行,违背诸葛亮的作战部署,放弃了水源将部队驻扎在南山山顶上,由于水源缺失,导致军心大乱,王平又由于兵力少,寡不敌众无法进行支援,导致街亭失守,从而进一步导致前往祁山北伐魏国的战争以失败的结局而告终,并且使得整个蜀国处于危难之中。作为北伐魏国战争的领导者,这次战争的失败其责任主要在于马谡,而马谡虽是领导人使得这场战争失败,但是为什么罪及至死?虽然马谡是诸葛亮的嫡亲,但是诸葛亮最终还是亲手挥泪斩首了马谡,原因就在于如果马谡不死,蜀国将会发生巨大的内乱,诸葛亮虽然是蜀国的主要领导者,但是他的威望还是不能保全马谡的性命,所以为了稳定人心,诸葛亮还是选择了挥泪斩马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