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故事

历史故事

顺治为什么出家,原来是这两种原因

顺治皇帝能征善战,且书画诗文都很有法度。顺治皇帝崇尚佛法也笃好儒术,读起儒家经典爱不释手。他曾在南海子向臣子讲《老子》。对释、儒、道经典,他都能融会贯通。

据《清室外纪》所述,顺治皇帝和大臣商定,对外假称“驾崩”,实际上前往天寿山寺(一说五台山),出家为僧。图为五台山清凉寺。

他开创了用手指画画的先例,由于作品生动逼真,朝鲜国王还特别派遣使者,乞请赐画。时人认为,博学多才的顺治皇帝是膺命降世的真人,能使大清基业兴起,绝非偶然。

根据正史记载,顺治皇帝六岁即位,十三岁亲政,二十三岁时驾崩。其短暂仓促的一生,不免令后世扼腕伤叹。不过,据民间记载,关于顺治帝的生平还有另一个版本:顺治皇帝离开皇宫,出家为僧。

据《清室外纪》所述,顺治皇帝年幼时期,就寻求空灵静寂。他曾经写过一副对联,大意是说:过去的事我都已经历过;未来的事,也不过如此。人生在世索然无味。既然已经参透这个道理,为何还要驻足世俗。所以有关顺治皇帝逊位之事,当时的百姓几乎人尽皆知,且都相信。顺治皇帝和大臣商定,对外假称“驾崩”,实际上前往天寿山寺(一说五台山)出家为僧。

天寿山寺有一张僧人画像,画像表面上漆,外面涂着黄金。当时一般的僧人,都是披着红色的袈裟,但这张画像中,僧人穿的僧衣是黄色的龙袍。当时的人们说,这件僧衣龙袍是清圣祖康熙大帝送给这名长老的。

长老在世时,康熙皇帝曾经亲自三次来到这座庙中。长老面见康熙帝,不行叩首礼。长老圆寂后,康熙帝送来一尊铜像和珠玉,作为陪葬祭物。长老去世后,寺庙为他修建墓塔,每年对外开放一次,供世人凭吊瞻礼。凡是来到天寿山寺的人都说,这里埋葬了一位皇帝。虽然真伪难以考证,当时讲这些话的人,都如同亲身经历一般。

另一说,顺治皇帝出家,是因董鄂妃去世的缘故。

顺治十五年(1658年)正月,顺治帝的第四子,即董鄂妃所生的皇子,不满周岁就夭折了。董鄂妃悲痛欲绝,两年后撒手人寰。顺治帝宠爱董妃,为此罢朝五日。

一天,他坐在偏殿,偶然目睹梧桐叶落,触景生情,令他感怀。顺治帝对左右侍臣说:“人生在世,不过几十个寒来暑往,人人追逐名利,何时才到尽头。朕虽然贵为天子,开国后继承家业,如今也有十八年了。长此下去,何时才能满足心意?朕觉得世事犹如天上的浮云,转眼即过。事后追忆,那味道如同嚼蜡一般,不如真修悟道,才能达到无上的高妙境界。何况朕年幼时,就有出家修佛的志向。如今饱经无常世事,已然看破情网。如果不在这时解脱,还要等到什么时候。”

说罢,立刻召见大臣玛尼哈特等人入宫,期勉他们辅佐幼主。当时顺治皇帝交代得简洁扼要,众位大臣听毕,苦苦劝说,希望他能留下。然而顺治帝意志决绝。就在大众苦劝的同时,顺治帝已经命人取来袈裟、僧帽,从容脱下龙袍,改穿僧服,然后飘飘然步行而去,径直走出东华门。

玛尼等大臣全都长跪于地,拉着顺治帝衣服的后襟,希望能留下皇帝。只是帝心决绝,众臣见无法挽回,就请派侍卫护送,顺治帝坚持拒绝。由于众臣苦劝,最后,顺治帝只好同意让四名护卫随行。但还没有走到五台山地界,顺治皇帝就命他们回京了。

顺治十八年正月,朝廷发布顺治帝病亡的消息,并留下一份顺治帝遗诏。顺治皇帝以十四项罪名罪己,昭告天下。

顺治皇帝崇佛由来已久,也早有修佛意愿。

自幼博览群书,无所不通,顺治帝尤其对禅语禅机领悟颇深。处理政务闲暇时,就召请玉琳、木陈两位和尚常驻万善殿,顺治帝常常和他们谈论禅机,由于天赋异禀,他对大乘要义竟能全部彻悟。

西山新法海寺,对面有一个湖泊。顺治皇帝曾经驻跸在此,远眺湖光山色。寺殿中有一巨大的石碑,刻着“敬佛”二字,就是顺治帝的亲笔御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