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匈百年之争中,汉王朝为了抵抗匈奴都做了哪些备战措施?
公元前202年,刘邦正式称帝。中原战火暂时被扫平,但是北方的匈奴又开始蠢蠢欲动了。刘邦初得天下,踌躇满志,结果公元前201年就遭到了匈奴的白登之围,险些有去无回。这一战也让他明白了匈奴并不是那么容易可以对付的,于是刘邦开始积极地为对抗匈奴作着准备,一面抵抗匈奴一面休养生息。那么为了抵御匈奴,汉王朝都做了哪些备战措施呢?
首先就是和亲。大汉初年,为了维稳边境安宁,不知派了多少女子去和亲,这些在历史上鲜有留名的女人为了家国牺牲了自己的一生,却也只能换来短暂的安宁。
汉高祖刘邦当初打算派大公主前去和亲,但是吕后不舍,派人冒名顶替去了。到了汉惠帝时,又派出一个一名宗室之女。汉文帝时本不想再提和亲之事,但是无奈匈奴势大,难以安抚,于是公元前174年,汉文帝也派遣了宗室女前去和亲。到了汉景帝时,虽然同匈奴嫁公主,但是同时也要求通关市。
通关市的好处在于打通双方贸易往来,一方面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在物资方面互通有无,同时也能对边境劫掠起到一定的安抚作用,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经济手段对匈奴起到一定的牵制作用。在汉武帝时,武帝也是明面上修和亲,然后赠予匈奴大量财物来通关市。
汉朝初立的这六十多年间,汉朝常常与匈奴结为兄弟之盟,每年都要送去大量的财宝,多位宗室之女被送去和亲。即便如此,匈奴也还是常常违背约定,袭扰边境。然而和亲政策的作用虽然不如战事来得痛快淋漓,但是对于维稳还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大汉的统治者就趁此机会恢复民生经济,提高大汉国力。
在恢复经济上,汉朝采取了与民休息、重农抑商的政策。在大汉建国之初,没有响应的国力与匈奴对抗,刘邦便采用了“夫道莫大于无为,行莫大于谨敬”的治国思想,萧何为相时,也是对民政策十分的宽和,到了曹参任相时,更是将无为而治发扬光大。让民生百姓清静休养,不打扰民众的安居乐业。包括以狠辣著称的吕后在接管了刘邦的政权之后,也仍保持着这样的统治方式,证明吕雉确实是一代杰出的女政治家。
刘邦建立西汉时,中原大地上经历的战火还没有平息。战乱带来的种种问题导致流民四处窜,荒地一大片。于是刘邦就开始招抚这些流民,鼓励他们做农耕之事。同时抑制商人的地位,来提高农民的地位。后世几代皇帝也一直遵循这个策略,鼓励农耕,发展耕织业。同时,汉初的皇帝很注重轻徭薄赋,赋税更是一减再减,让农民的负担没有那么重。
就这样一面用和亲和赠予财宝的仿佛安抚着匈奴,维稳边境,一面休养生息地过了六十余年。到了汉武帝继位时,国家实力已经非常富足了,为后期的对匈奴作战提供了强大了物资基础。
和亲政策并不是一劳永逸的,这一点汉朝的统治者再清楚不过,因为匈奴已经多次违背和亲盟约,一再侵犯边境。所以汉初的帝王一面担忧着匈奴的祸患,一面还是不得已要提和亲之事。但是同时也在不断地提高武装实力。
在西汉时,统治者非常注重士兵的单个作战能力,所以对于军队的日常训练也是有要求的。到了每年十月的时候,就跟今天的国庆一样,也是有各种阅兵仪式的。平时也经常有军事演习,同时还有各项考核,优胜劣汰。除了士兵的作战实力之外,军备也是十分重要的。大汉建国初年时,对于武器的制造是非常谨慎的,统一都由中央管理。在军备的改良上也下了很深的功夫。
刘邦在白登之围时就深刻地明白了匈奴的强大。原因就在于匈奴的马非常精良,但是刘邦自己连同样颜色的四匹马都找不出来,所以汉王朝在马匹上也很重视。在汉文帝时,就曾鼓励民间养马。养战马一匹就可以免三人赋税,可见对养马的重视程度。同时,汉王朝也要禁止优秀的马种被送往关外,以免自己苦心养马却帮敌人提高了实力。
在一系列的养民政策下,大汉的实力得到了逐步的提升,人口也开始有所复苏。汉文帝时,针对边境问题,开始增加边防驻军。在汉武帝时,军队人数也在不断的扩充。增设八个校尉,并大量扩充北军,军队实力得到提高。
为了与匈奴的战争,汉王朝在对外对内方面都做了充足的准备。公元前127年,汉武帝时开始修筑汉长城,一面积极备战,一面做好防御工事。汉匈之间的争斗从刘邦开始就是汉王朝的心结,这场争斗也从各种小摩擦不断升级,直到汉王朝蓄力完毕,大战即将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