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格局与战略《隆中对》
在公元207年左右诸葛亮为刘备谋划的《隆中对》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战略,因为对后来历史发展有惊人相似,长期被推崇,几乎成为诸葛亮智慧的象征。但是在历史上也有苏洵等人批评,现代毛主席也否定《隆中对》战略。应该首先看看《隆中对》产生时的历史环境,207年时曹操刚平定袁绍集团,又挟天子令诸侯,直接控制了中国华北和中原地区的全国五分之一领土,其他地区被十多个集团和兄弟民族控制。
其中辽东公孙康和凉州的宋建称王,另外还有关中马腾、韩遂;江东的孙权;荆州的刘表、刘备;益州的刘璋;汉中的张鲁;交州的士夔、吴巨;上庸的蒯琪;以及鲜卑、西羌、南蛮、西域等很多兄弟民族势力。
曹操当时还没有暴露其代汉的意图,在政治上依然有优势,能号令诸侯,其他地方集团都名义上服从他,诸葛亮称不能与他争锋,孙权集团中有他的哥哥诸葛瑾,诸葛亮是亲江东,因此提出联合孙权,避让曹操,攻打荆州、益州的战略,这在207年是可行的战略,刘备也部分采纳,扩充在荆州的地盘,从新野移驻樊城,与襄阳相对,但是他拒绝了刘表托付,也不同意诸葛亮攻打襄阳的计策,致使荆州被曹操占领,《隆中对》至此已经失败。但是曹操在赤壁战役失败后,侮辱张松疏远益州集团,刘备部分收复荆州,因此又重新执行割据荆州、益州与群雄争天下的《隆中对》战略,也酿成刘备集团的历史悲剧。《
隆中对》首先要避让曹操,但是建安十五(210)年曹操发表《自明本志》公开了要代汉的意图,刘备从江东借了两郡,却没有利用曹操政治优势下降的机会,再次发起讨曹,当时他拥有六郡加上刘琦的江夏郡,尽管不如曹操,已经超过孙权的六郡,却依然采取避让曹操的政策,也没有向南攻占交州,坐视孙权攻占了交州、广州,扩大了地盘。
当时刘备只是积极分化益州,在当地扶持亲自己的势力,盲目执行着过时的《隆中对》战略。建安十六年曹操公开任命自己的儿子曹丕为副丞相,进一步推进代汉,连关中的马超、韩遂都起兵反对他时,刘备依然没有北上联合马韩反曹,继续避让曹操,当时曹操已经不是不可争锋,马韩占据关中,拥兵十万,当时曹操有多少兵力?《自明本志》中曹操自己说他统兵三十余万,这其中也包括当时还拥护曹操的马腾集团,刘备完全可以北上联合马韩与曹操较量,当时曹操已经失去了关中,这时是挽救东汉政权最后的机会,可惜刘备依然执行《隆中对》的避曹方针,马超、韩遂与曹操相持半年后,在九月失败。
《隆中对》寄希望“天下有变”,在以后数十年中没有一次变局超过马韩反曹这样对汉室有利的事件。在这年十二月刘备入益州,不久开始攻打刘璋。《隆中对》的第二个重点是联孙,刘备入蜀后,没有攻打张鲁占领汉中去联合马超、韩遂,曹操攻打孙权时,孙权要求刘备履行同盟支援的义务,庞统提出的三策中的下策,带着刘璋给的四千人回荆州援助孙权,虽然不能占领益州,但是可以巩固孙刘联盟,也可以加强与刘璋的关系。从后来的曹操要放弃许昌,曹丕不听司马懿的话放弃襄樊看,刘备有机会攻占襄樊、宛城、许昌这些地方,再控制上庸,向汉中、关中发展,益州同样在刘备集团的控制范围内。回荆州最主要是能巩固孙刘联盟。刘备没有援助孙权,自己攻益州,不履行同盟义务,不让孙权攻益州,现在自己去攻取,因此孙权怒骂刘备狡猾,开始讨要荆州,双方矛盾。
刘备长期攻益州,也使曹操能从容平定了马韩、宋建、张鲁等西部割据势力,并且自立魏公,排除了主要的代汉阻碍,刘备则把荆州的主力都调入益州,才平定了益州,这场战乱让益州损失严重,不再富庶,如果曹操听司马懿的话,连益州都会丧失。
至此《隆中对》暴露了它最大的弱点,那就是刘备集团要攻取荆州、益州,而孙权集团同样也要攻取荆州、益州,这成了双方不可调和的矛盾,也注定了孙刘联盟的基础是脆弱的。执行《隆中对》只是让曹操和孙权坐大,不可能兴复汉室,刘备主力入蜀,无力同时与孙曹对抗,被迫与孙权议和以湘江为界平分荆州,后来建安二十三年按《隆中对》两路北伐计划,在关羽攻襄阳时,刘备北上汉中,就像毛主席评论的那样,这样分散了兵力,建安二十三年的许昌之乱,尽管有数百名官员被杀也算变乱,但仅许昌附近,不足以算天下大变,可是刘备集团依然按《隆中对》计划北伐,两线兵力都不足,西线仅占领了汉中,迫使曹操退兵,但是也无力继续北上,二十四年秋刘备自立为汉中王,立吴氏为汉中王后,与孙氏绝亲。同时关羽也顿兵襄阳城下,与孙权矛盾加剧,孙刘联盟瓦解。
《隆中对》最大的弱点也最终导致了它的失败,执行《隆中对》最终也必然像后来那样避让曹操,就只能坐视曹丕代汉,联合孙权,也最终只能承认孙权称帝。天下三分是多种因素造成的,不是因为《隆中对》,把《隆中对》当成教条必然失败。
- 上一篇:春秋霸主齐桓公远征戎狄最神异的事情
- 下一篇:刘关张与夏侯惇联手战高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