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战史风云

战史风云

洪承畴和吴三桂降清的历史意义

洪承畴被收入贰臣录中,一生侍奉贰主,多年来一直带着汉奸的帽子。他和袁崇焕一样是典型的进士出身军事家。他通过镇压农民起义军而崛起为崇祯朝的肱骨重臣,曾任五省经略,擒获起义军首领高迎祥。崇祯十四年,洪承畴又大败李自成,将其成打得只剩几十人躲入终南山中,几乎将起义军赶尽杀绝,洪承畴成为大明手中的一张王牌。此时崇祯以为中原大势已定,遂将洪承畴及其所率十五万人调往关外,命其为辽东经略,妄图象镇压农民军一样剿灭满清。洪承畴深知手中的这支军队已是大明能够调动的最后力量,必须先保存实力。他制定了步步为营,且战且守的作战方略。在这一策略之下,明军取得了初期的胜利。但急躁的崇祯皇帝恨不能马上置皇太极于死地,命洪承畴主动出击,速战速决,洪承畴迫不得已在锦州外的松山与清军决战。此战中明军全军覆没,洪承畴被俘,明朝丧失了最后的资本,不出一年,李自成便在中原将起义军扩张到几十万人,两年后便攻破了北京城。  

洪承畴降清后,得到了皇太极和多尔衮的重用,清军入关后,他建议多尔衮沿用明朝体制,安抚前明官员,以汉学治天下。他受命招抚江南的抗清义军,洪承畴采取以抚为主、以剿为辅的策略,避免大规模的武装冲突,尽量安定社会秩序。然而他在江南的镇压招致了许多汉人的唾骂,他的兄弟和母亲都对他不齿,在那个注重名节的年代,很难想象洪承畴心中会有怎样的压力。  

原本要投降李自成的吴三桂也在无奈中选择了降清,其实与投降李自成相比,降清是一个好得多的选择。和洪承畴一样,他也被清朝当作以汉制汉的工具,带着他的关宁铁骑从北京一直打到云南,擒获南明皇帝,被清廷封为平西王,永镇云南。吴三桂曾经问计于洪承畴,象他这样降清且手握兵权的武将如何自保,洪承畴告诉他“不可使云南有一日安宁也”。于是他不断的在云南境内剿匪以保存实力。但吴三桂在人品上比洪承畴差很多,他不在乎天下和百姓如何,只在乎个人的利益得失。在康熙初年,康熙帝决定撤藩。在天下已安定的情况下,他又起兵造反,然而对手是老辣的康熙帝,最终兵败灭族。  

大明最终灭亡的主要原因在于崇祯皇帝的昏庸。他杀掉了袁崇焕,否则由袁崇焕驻守辽东,东北边疆可保持安宁。在中原由洪承畴镇压起义军,保中原各省和平,逐渐恢复生产,大明或可有转机,或许可延长国祚几十年。可崇祯皇帝启用袁崇焕不到两年便将袁崇焕凌迟处死。从此关外再无人能保大明安危,明朝始终处在中原流寇和满清八旗的夹击之下,国势日渐衰微,灭亡已不可避免。  

洪承畴和袁崇焕皆文武兼备,谋略过人,是那个年代不可多得的良才。只可惜再能干的臣子遇到了无能且刚愎自用的皇帝都没有用,只能延缓帝国的死亡。  

整个有明一代能臣良将层出不穷,但却缺少明主。从嘉靖皇帝开始,帝王的素质便一代不如一代,贪财好色且昏庸短命。若非有张居正这样的大臣支撑,这个国家早已灭亡。与明朝统治者相反,清朝的皇太极,多尔衮以及后来的康熙帝都是历史上难得一见的雄才大略之主。和死水一潭的明朝相比,满清惊人的活力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好处,明朝时期中国的版图不过三百多万平方公里,但满清入关后的一百多年将中国的版图扩张到一千三百多万平方公里,我们今天辽阔的祖国多半是满清打下来的。  

洪承畴和吴三桂的降清是他们在当时情况下唯一正确的选择,他们降清后所做的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尤其是洪承畴,应该给予更多的正面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