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后人严重低估了的诸葛亮北伐的重大意义
关于诸葛亮的北伐,贬的一方认为是徒劳无益地空耗国力,褒的一方认为是以攻为守的无奈之举;我认为,如果站在今天的立场上在回看中国历史,就会发现一个被后人严重低估了的诸葛亮北伐的重大意义。
那就是诸葛亮毕生孜孜以求的“兴复汉室”的理想究竟有没有意义?究竟有多大意义?
有一句流行于民间的俗话,叫做“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
我们就要问了:是不是谁做皇帝都一样?
如果站在当年曹操和孙权等人所处的时代和立场上来看,也许不无道理:“凭什么皇帝就一定要你姓刘的来做?我来试一试就不可能比你做的更好吗?”他们想要自己试一试的冲动也许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在他们之前,除了两位秦朝皇帝以外,就全是姓刘的汉朝皇帝了。
但是,时间过去了近2000年后的今天,我们已经看惯了朝代更替,看惯了风云变幻。结合这近2000年这中国历史的进程来看,得出的结论是:皇帝由谁来做是大不一样的!并不是谁都适合做皇帝的!
谈到中国历史上的辉煌时代,人们常用“雄汉盛唐”来概括。
至于汉朝对于中国历史有多么的重要,有太多太多的资料,我就不在这里赘述了。仅说一点,即使已经到了东汉末期的群雄混战的时代,北方内附的匈奴和其他群胡都未敢轻举妄动,仅乌桓稍一蠢动,便被曹操荡平。
这说明即使汉朝到了如此衰弱的时代,余威仍在,足以震慑住北方群胡。
而匈奴贵族刘渊,只能到晋朝的“八王之乱”,国力严重内耗之后才敢大举作乱。而且刘渊还打着汉朝的旗号。
汉朝是一个注重德才兼备的时代,而曹操则只求才,不管德,至于到了晋朝,则更是一群既无德也无才的人作了晋朝的佐命之臣,司马炎作为开国皇帝,竟然那么的暮气沉沉,甚至连接班人都没有选好,从而造成后来的“八王之乱”自相残杀。于是晋朝在短暂的统一之后,便进入了“五胡乱华”的时代,那情景真是“中原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始永嘉”。中原板荡,神州陆沉;胡风弥漫,腥膻遍地;汉官威仪,沦为左衽。广大中原人民背井离乡,颠沛流离,挣扎在死亡线上。其悲惨之状也许只有以后日寇侵华造成的大迁徙可以相比。在此之后,便是二、三百年的南北朝更加混乱的时期。
有许多人津津乐道、热情讴歌这一个时期的所谓“民族大融合”,对于这些人,我真是不知道说什么好了,说轻一点,是缺乏良知;说重一点,是没有良心。他们岂不知在这所谓的“融合”背后流淌着多少人的血和泪!不知道他们如果自己亲身处于那个时代,经历了悲惨的血雨腥风、生离死别之后,还会不会眉飞色舞地大力颂扬什么“民族大融合”?
这也就使得我们更加怀念那个人民安居乐业、国家繁荣富强的汉朝!
这也就使得我们更加怀念为“兴复汉室”鞠躬尽瘁奋斗了一生的诸葛亮!
诸葛亮作为丞相,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炼,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极,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疆不侵弱,风化肃然也。至今梁、益之民,咨述亮者,言犹在耳,虽甘棠之咏召公,郑人之歌子产,无以远譬也。
我们不妨大胆设想一下:假如诸葛亮“兴复汉室”成功,就是又一次“光武中兴”,而那些乱臣贼子吸收了王莽和曹操两次篡汉失败的教训之后,或许能够知难而退、安分守己,也许以后再无朝代更迭,汉朝能够万世一系,人民都过着太平幸福的日子——当然,这也许太过于理想化了,但即便是不能,退而求其次,最起码也可能象“光武中兴”以后,再会有二、三百年的太平盛世,而不是混乱的南北朝时期,紧接着便可下承隋唐……那整个的中国历史就完全是另一番景象了!
只可叹,天不佑汉,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泪水,决不仅仅是为诸葛亮和蜀国的百姓所洒,更是为后来遭受那么多苦难的天下苍生所洒!
- 上一篇:本站原创广播剧:舌战群儒
- 下一篇:新《三国》赤壁之战太失望,诸葛亮都伪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