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战史风云

战史风云

《赤壁》“战火”中归来,备战借风“新功夫”

昨晚,本已进入为期一个月休整维护阶段的国家大剧院再度华灯齐上,为大型新编史诗京剧《赤壁》开启“绿灯”。《赤壁》的二度亮相可谓在“惊艳”之外再有“惊喜”。大幕开启,在首轮演出中就让人叹为观止的“开场舞”便以更精妙之姿呈现:30余名汉代侍女迈着袅娜舞步,徐徐由上场门内鱼贯而出,时而呈纵,时而结行,配合着现场由暗转明的灯光和神奇移动的“上场门”,在更紧凑的节奏和更具张力的调度中,将观众带入歌舞升平的“汉宫佳境”。

舌战“火药”味更浓

首演中,“舌战群儒”一场令人印象深刻,诸葛亮与东吴群臣的一番唇枪舌剑听得人极为过瘾。新一轮演出中,作曲朱绍玉更是将 “舌战”做到了极致,增添了更浓的“火药味”。诸葛亮之前“一对多”的较量,变成了他与每个人“一对一”的针锋相对。东吴群臣一个个杀上场,又一次次败下阵。诸葛亮与众人你来我往,紧张刺激,70余句唱被演绎得行云流水又密不透风。伴随着密如急雨的锣鼓点,观众也憋住了一口气,心跳加速,叫好声、鼓掌声为演出掀起了第一轮的高潮。

小乔抛泪虞翻

“结盟定计”一场,小乔听闻虞翻谗言,不惜以身赴死以靖国难。其中小乔与周郎临别的一段对唱,堪称全剧最具情感冲击的一大“泪点”。昨晚,李胜素扮演的小乔更显游刃有余,缠绵悱恻的情感倾诉和仁义齐天的大义之举再次赚足了观众的眼泪,引来场内唏嘘不已。而黄柏雪所饰演的丑角虞翻则以幽默滑稽的形象频频向观众抛出 “笑弹”。“夸张搞怪”的唱腔、韵白和极具喜感的 “缩头龟步”与小乔的浪漫缠绵、悲悲戚戚形成了极为鲜明的反差。一悲一喜,一静一闹间,观众也跟随剧情时喜时悲,一会儿捧腹,一会儿落泪。

火烧赤壁“新玄机”

《赤壁》极致创意的舞台当晚再度成为焦点,而最让观众叹为观止的火烧战船则添设了更多“玄机”。

与首轮演出相比,更出人意料的是,船体左侧竟霎时间出现近百只羽箭,牢牢扎于船身之上,密密麻麻将坚实的船身扎得 “刺猬”一般,惊叹之际,船正面又突然窜出的数十只箭,叫人看得胆战心惊。曹操在众将掩护下仓皇逃命,几名曹兵仍在烈焰当头的战船上抱头鼠窜,更有甚者爬到了桅杆之上大呼救命。扎满羽箭的连环战船在浓烟、火焰中分崩离析之后,竟开始出其不意地在舞台上下沉。伴随着通红炽烈的舞台效果和紧张刺激的音乐,一环又一环充满“奇思妙想”的舞台呈现将战船坍塌之景象描摹得惊险动人,观众都被神奇的舞台变幻牢牢抓住,现场无不称奇,甚至有人都失声惊叹。

“上次演出结束后,我们就对船体进行了大规模改造,不但让整艘船破裂的速度加快了一倍,更在船体左侧埋伏了 ‘特别机关’,来增强舞台的表现力和紧张气氛,就是希望带给观众出其不意的效果。”舞美设计高广健说。

备战借风“新功夫”

“备战借风”无疑是《赤壁》“变身”最多的一场,与上轮演出相比,全新加入的“做打”绝活,更将《赤壁》打造为一部文戏武戏相得益彰的精彩大戏。执行导演石宏图介绍说,“全新亮相的‘备战借风’,保证让观众看得过瘾。”

[page]

甫一开场,近20名“大靠”演员就拉开阵势,带来了更为精彩的 “集体起霸”。他们时而纵队排列,时而交叉穿行,“转身”、“翻身”等靠功绝活不断亮相,“踢腿”和“平转”交替出现,靠旗随着演员的高难度动作不断“齐刷刷”抖动,一招一式尽显英雄气概,更引来观众叫好连连。一位“老京剧迷”兴奋地告诉记者,靠功是京剧做打中最讲究功夫的,以前的戏里最多也就同时出现8个大靠,《赤壁》一下子出现近20个,简直太精彩了。而且一下展示了这么多绝活,这么精彩的段子在舞台上从没有过,真是痛快。“为了排好这场戏,近20位演员每天顶着20多斤的行头加班加点苦练功夫,每次练完功,衣服被汗浸的都能拧出水来。”石宏图导演一语道破其中甘苦。

众角谢幕展意境

而巧含心思的谢幕也堪称全剧更具悠远意境的一笔。诸葛亮悠然乘一扁舟翩然远去,音乐再次响起,舞台的另一侧,历史英雄们随着“千古风流浪淘尽,万古常新是河山”的感慨缓缓悉数登场,仿佛庄严矗立于历史长河之畔,观众全然不觉得剧已结束,直至几位主演从上场门内再度亮相,观众才如梦初醒般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这样的谢幕方式和剧中的意境融为一体,让人不知不觉看痴了进去,完全没觉得两个小时已经过去了。”观众席中的张女士兴奋地说。京剧《赤壁》再度在全场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和疯狂的叫好声中,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竞报观剧团有话说

在首演的前一天,竞报观剧团就已经在大剧院“品尝”了这道戏剧大餐。由25个不同年龄层次的读者组成观剧团对《赤壁》的评价也是各有各话。“京剧《赤壁》,它传承了京剧很多传统的东西,同时借用了高科技的手段,描绘出很久之前的时空,这是与京剧的一种新的磨合,突破了原有京剧的模式。演出中,还借用了一些歌剧、舞剧的手段来表现,我个人十分喜欢。”年近七十的老戏迷贾明杰说。

而从来没看过京剧的80后女孩罗蓓蕾也兴奋地告诉记者:“带着微薄的对京剧的认识我看了《赤壁》。好多名角我都不认识,这也不能赖我,我原来不喜欢京剧,没有研究过也不怎么懂。可不管我懂不懂,但我必须说那舞台效果太棒了,舞美灯光布景太强大了。虽然唱词我听不懂,但偶尔看看大屏幕大概能知道个把意思了,之乎者也咿咿呀呀的真是匪夷所思,但我就知道名角唱的那叫一个好,那嗓子吊得特别亮特别有力量,很高亢。”

对于大部分中年观众来说,他们则更关注故事本身,“《赤壁》的剧本跟传统戏中的‘三国故事’相比更为集中了,非常简练,有嚼头。可以说每场都是‘戏核儿’,六场戏,没有一点‘废场子’、‘废台词’、‘废动作’。场场有戏,场场‘拿人’,剧中每一个角色都非常生动。没有这么好的演员可能就出不来这么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