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县发现疑似司马懿转兵洞
近日,在温县招贤乡一处麦田里,记者探访发现一处砖圈的地下洞穴群,八个类似土砖窑大地坑,分两排一字排开,每牌四个,大小一致规整。每个地坑的顶部塌陷,坑底部四面各有有高1米的拱门,相互连通,与此地坑相隔百米,有一高高的土台,长满杂草树木,四周平坦,高台便格外高大显眼。 据同行的当地同志介绍,温县招贤乡是三国时期我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司马懿的故里。不少人怀疑这里是司马懿的转兵洞,据说地下洞通往县城,至于有大多规模,因没有发掘,至今仍是个谜。而土高台一说是祭酒台。这里既没有任何标牌说明,也没有任何保护设施。
记者从有关方面获悉,今年三月,该县文化局在给该县一位人大代表呼吁保护开发司马懿故里的提案回复中称,他们至今没有发现转兵洞等司马懿的历史遗存。
据考证,司马懿对付诸葛亮北伐的主要策略,是“坚壁拒守,以逸待劳”,以优势兵力采取防御战略,最终不战迫退蜀军,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司马懿在平定辽东时率魏军完成对襄平的包围,采取“起土山、挖地道、造楼车、钩梯”等攻城器具,昼夜强攻。由此可见,司马懿或者那个时代,都善用“地道战”。
司马懿主张军屯,所进行的大规模的屯垦,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穿渠三百余里,溉田二万顷,自寿春到京师,农官兵田,鸡犬之声,阡陌相属。” 众所周知,温县是全国闻名创造了小麦高产记录的农业名县,“温麦”在黄淮海地区耕种面积最大。这里自古就有“精工细作”的农耕传统,不知是得益司马懿的主张,还是家乡成就了司马懿的屯田思想,由此成就了曹魏一统天下的功业。
资料表明,温从夏朝到三国末期,历时约2000年,县治一直没有变更地方,春秋战国时曾一度成为全国有名的商业都市。该古城今已痕迹皆无。
据《水经注“卷七”》所载,古温城在古济水的东岸,虢公冢的西面,虢公台的北边。现今依据济水故道和虢公冢、虢公台的确切位置推断,古温城当在今上苑村北济水东边。
虢公台与司马懿的瓜葛,是因为战争。景初二年,司马懿东征公孙渊,路过老家时,在虢公台上大摆宴席,和当地官吏、父老乡亲畅饮数日,所以虢公台又叫贺酒台。而记者拍下的此处高台,是否为司马老人回家夸官的贺酒台,是否是挖兵洞运出的土堆堆垒而成,只有靠文物专家考证界定了。
感言:随着大腕导演吴宇森的《赤壁》和高希希重拍电视连续剧《三国》上演,三国热一时兴起。三国体现了古人的高超智慧,所以三国题材绝不会热闹一阵,是可以好好发掘和利用的。现今,各地都在争名人,打文化牌,以期借名人效应带动经济、旅游等有大的发展。而司马懿铁定的温县爷们,没人来争,也争不去。可惜,当地抱着宝贝却不珍惜,任凭荒冢孤洞风吹雨打。最近,处在征求意见的焦作“十二五”规划讨论稿中,一气列入众多文化和名人的保护开发项目,可大名人司马先生连个影子都没提。看来,他老人家也只能在致辞之中曝光露脸了,而没有人问他“现在可好!”错过保护和开发的黄金期,老司马让人凭吊观瞻、感喟其智慧和辉煌,只能到故纸堆去寻找去想象了,这不能不是天大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