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战史风云

战史风云

人心各异的关东诸侯讨董卓之战,董卓才是战斗的胜利者

关东诸侯军有确实记载的是11路军马参战。以袁绍为盟主。分为:袁绍,王匡一支屯兵河内,曹操,张邈屯兵酸枣。袁术和孙坚屯兵鲁阳,合称关东联军。

但这几路军马人心各异,曹操,孙坚为热血青年,势为匡扶汉室而出兵。韩馥,刘岱为投机之人,捞取救驾勤王的美名而出兵。

而作为名门望族的袁绍,其实并不愿意出兵。他们只想利用这场战斗打响自己的名号,利用反董卓盟主的威望招揽名士和军队,以此能割据一方。毕竟袁绍和袁术本来在中央,在地方根基较弱。通过关东诸侯与董卓军的对抗,既可以削弱董卓军亦可以削弱关东诸侯的实力。而自己则坐收渔翁之利。

既然作为盟主都不愿意出力,那韩馥,刘岱这样的人肯定不愿意作替死鬼。所以整个关东联军10之7,8并无交战之意。采取的都是防卫策略。

反观董卓军,董卓军貌似强大,实则虚弱。在兼并了中央军,丁原军后,似乎兵力雄厚,但是中央军,丁原军团,董卓军嫡系之间有不可调和的矛盾。真正能够作战的只有董卓军的部队而已,数量较少。而洛阳虽然易守难攻,但是洛阳远离董卓的根据地西凉,后勤很难供给,而且庞大的洛阳城难以管理。若洛阳内部势力和关东军勾结,董卓军势必被瓮中捉鳖。因此董卓军在尝试了几次试探性攻击之后,选择坚壁清野,火烧洛阳,迁都长安。西都长安距离凉州颇近,进退可据。又有函谷关为屏障。是防卫关东军最佳的场所。这样使得关东军不得不在焦土洛阳上屯兵,远征董卓。董卓以逸待劳,胜算大增。

因此这场战斗的结果,也就是关东军攻占了洛阳(实际上是董卓军放弃的)。袁绍认为已经达到了宣扬其威名的目的,世人皆知袁绍率领的关东军”战胜“了强大的董卓,为袁绍扩充军事实力做了很好的宣传。而那些投机的诸侯门自也乐于见到这个成果。毕竟拿下了象征性的首都洛阳,就意味着胜利。这些诸侯也落得个好名声。

孤掌难鸣的曹操,也只好撤退。

所以虽然关东讨伐董卓,表面上关东诸侯占领洛阳而胜利,实际上董卓依旧强大,而关东军却瓦解而内乱。实际上以董卓军以退为进成为了战斗的胜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