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战史风云

战史风云

吴初将军考

一、本文起源。

今读洪饴孙[三国职官表],其“将军”一职皆从建安十三年(208年)后算起。初不知为何,乃复先查[蜀志]。得知蜀汉最早封拜将军者,有以下数人:

1、关羽传:“先主收江南诸郡,乃封拜元勋,以羽为襄阳太守、荡寇将军,驻江北。”谨案:关羽之前所领偏将军、汉寿亭侯为曹操所封。关羽传:“曹公禽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曹公即表封羽为汉寿亭侯。”

2、张飞传:“先主既定江南,以飞为宜都太守、征虏将军,封新亭侯,后转在南郡。”谨案:张飞之前所领中郎将为曹操所封。张飞传:“先主从曹公破吕布,随还计,曹公拜飞为中郎将。”

3、赵云传:“及先主为曹公所追於当阳长阪,弃妻子南走,云身抱弱子,即后主也,保护甘夫人,即后主母也,皆得免难。迁为牙门将军。”谨案:未详其时。只知在刘表卒后(208年)至刘备入蜀(211年)之间。又据其下注引云别传曰:“从平江南,以为偏将军,领桂阳太守,代赵范。”则其迟至建安十四年(209年)才领偏将军,升至牙门将军当在是年之后。

从上所见,蜀汉开国元老如关羽、张飞、赵云者,皆迟至建安十四年(209年)始领将军位。

于是又复查[吴志],得知其于建安十四年(209年)亦有大封将军之举。有以下数人:

1、周瑜传:“权拜瑜偏将军,领南郡太守。”2、吕蒙传:“曹仁退走,遂据南郡,抚定荆州。还,拜偏将军,领寻阳令。”3、程普传:“拜裨将军,领江夏太守,治沙羡,食四县。”4、韩当传:“后以中郎将与周瑜等拒破曹公,又与吕蒙袭取南郡,迁偏将军,领永昌太守。”5、吕范传:“曹公至赤壁,与周瑜等俱拒破之,拜裨将军。”

由是以为,非不载尔,实无可载。

然,复查[吴志],却发现又有吴景、徐琨、孙瑜、孙贲孙翊、孙河、董袭、朱治等八人,竟早于建安十四年(209年)之前已称将军号,遂又疑之,乃撰此文。

二、封爵法则。

从[蜀志]得知,刘备除建安十四年封拜元勋外,还有过三次批量封赏。1、建安十九年(214年),定蜀。其时刘备置有大批杂号将军,如诸葛亮马超黄忠、赵云、法正、麋竺、孙乾、简雍、魏延、李严、霍峻、黄权等(各见本传)。谨案:李严始领将军位于建安十八年(213年)投刘备之际(见本传),于定蜀后为升任。

2、建安二十四年(219年),自领汉中王。其中最高级别者有四:⑴、关羽传:“二十四年,先主为汉中王,拜羽为前将军,假节钺。”⑵、张飞传:“先主为汉中王,拜飞为右将军、假节。”⑶、马超传:“先主为汉中王,拜超为左将军,假节。”⑷、黄忠传:“先主为汉中王,欲用忠为后将军。。。。。。遂与羽等齐位,赐爵关内侯。”

3、章武元年(221年),登基称帝。其中最高级别者有二①:⑴、张飞传:“章武元年,迁车骑将军,领司隶校尉,进封西乡侯。”⑵、马超传:“章武元年,迁骠骑将军,领凉州牧,进封斄乡侯。”

刘备自任左将军②时,自然不能置前、后、左、右四将军,但为何刘备不于称王时即置骠骑、车骑将军?由是得知,虽云自置将军(既非朝廷所授),但仍有一定的法则需遵守。或曰,刘备领左将军一职久矣,为何不于建安十四年(209年)之前置将军号?因其自脱离曹操后,刚夺徐州,即被击溃;而后走奔袁绍,寄居刘表。直至此时,方大胜曹操,拥有自己的一块地盘。如果说刘备是“有身份、无地盘”的话,孙权则恰与其相反--“有地盘、无身份”(其时仍只是杂号讨虏将军)。而刘备有识此点,于是在建安十四年(209年)南郡争夺战后,“表权行车骑将军”(见吴主传)。而孙权于此时也有了心境上的变化。之前之所以不敢逾越,是因不敢正面面对朝廷,亦既曹操。而于此役大胜后,知道了自己至少拥有与其对抗的能力,这才放手而为。

[page]

注:①、既云称帝,则任何将军皆可置,此独不载大将军者,有二说:其一,正如空三公之位以待天下贤士。此亦空最高武职以待天下英才。然,隐逸不仕之博学名儒多有之;而敢位居“曾任一方诸侯”的马超和“万人敌”张飞之上的领军人物却不多。其二,此位本属关羽。然其大仇未得亲报,乃空之。此诚高见,窃以为是。②、先主传:“从曹公还许。表先主为左将军。”又据先主传:“璋推先主行大司马,领司隶校尉。”但其为刘璋所推,后复相攻击,再加上仅为“暂行”,当仍以朝廷所封左将军为正职。因而刘备称王时上言汉帝曰“谨拜章因驿上还所假左将军、宜城亭侯印绶。”(亦见[先主传])

三、孙吴初期。

1、孙坚时期。孙坚传:“术表坚行破虏将军,领豫州刺吏。”此既孙坚所领最高职位。因而其部下位不过司马、行校尉。⑴、黄盖传:“孙坚举义兵,盖从之。坚南破山贼,北走董卓,拜盖别部司马。”⑵、韩当传:“幸於孙坚,从征伐周旋,数犯危难,陷敌擒虏,为别部司马。”谨案:[程普传]未载初期职位,但应与同传之黄盖、韩当同,为别部司马。⑶、朱治传:“中平五年,拜司马,从讨长沙、零、桂等三郡贼周朝、苏马等,有功,坚表治行都尉。从破董卓於阳人,入洛阳。表治行督军校尉,特将步骑,东助徐州牧陶谦讨黄巾。”

又有“郎中”一人。孙贲传注引吴书曰:“香从坚征伐有功,拜郎中。”

又有“骑都尉”一人。孙破虏吴夫人传:“景常随坚征伐有功,拜骑都尉。”

又有“偏将军”一人。吴主权徐夫人:“琨少仕州郡,汉末扰乱,去吏,随坚征伐有功,拜偏将军。”

此三人亦应为袁术所置。且皆云“随、从”孙坚征伐有功,则位不应高于孙坚。盖吴景、徐琨职前脱一“行”字。

2、孙策时期。孙策传:“曹公表策为讨逆将军,封为吴侯。”此既孙策所领最高职位。因而其部下位不过校尉、中郎将。⑴、董袭传:“迁扬武都尉。从策攻皖。”⑵、孙静传:“策破昕等,斩之,遂定会稽。表拜静为奋武校尉,欲授之重任,静恋坟墓宗族,不乐出仕,求留镇守。策从之。”⑶、孙辅传:“以扬武校尉佐孙策平三郡。”⑷、张昭传注引吴书曰:“乃上为校尉,待以师友之礼。”⑸、张纮传:“孙策创业,遂委质焉。表为正议校尉,从讨丹杨。”⑹、凌统传:“(凌操)迁破贼校尉。”⑺、张昭传:“孙策创业,命昭为长史、抚军中郎将。”

然,疑其亦脱“行”字。孙策传注引吴录载策表曰:“臣讨黄祖,以十二月八日到祖所屯沙羡县。刘表遣将助祖,并来趣臣。臣以十一日平旦部所领江夏太守行建威中郎将周瑜、领桂阳太守行征虏中郎将吕范、领零陵太守行荡寇中郎将程普、行奉业校尉孙权、行先登校尉韩当、行武锋校尉黄盖等同时俱进。”

而到各人本传中,多不言“行”。⑴、周瑜传:“是岁,建安三年也。策亲自迎瑜,授建威中郎将。”⑵、吕范传:“七县平定,拜征虏中郎将,征江夏,还平鄱阳。”⑶、程普传:“后拜荡寇中郎将,领零陵太守。”⑷、韩当传:“及孙策东渡,从讨三郡,迁先登校尉。”

是[孙策传]所注引[吴录]误?又或者是[吴志]略之?论者或认为当以[陈志]略强于[裴注]。然,[吴主传]给了我们答案。吴主传:“郡察孝廉,州举茂才,行奉义校尉。”

时又有“将军”两人。⑴、孙破虏吴夫人传:“汉遣议郎王誧。衔命南行,表景为扬武将军,领郡如故。”疑其与孙策受封“骑都尉”的时间不同。孙策传注引江表传曰:“建安二年夏,汉朝遣议郎王誧奉戊辰诏书曰:今以策为骑都尉,袭爵乌程侯,领会稽太守。”就在外领兵来说,“将军”的级别应高于“骑都尉”。又据孙策传注引江表传曰:“建安三年,策又遣使贡方物,倍於元年所献。其年,制书转拜讨逆将军,改封吴侯。”朝廷可派王誧来一次,既可派其来两次。当然,亦不排除此为曹操欲乱其政而使的离间计。

⑵、孙贲传:术表贲领豫州刺史,转丹杨都尉,行征虏将军,讨平山越。此为袁术所表。

四、孙权初期。建安十四年(209)之前。

[page]

吴主传:“建安五年(200年)曹公表权为讨虏将军,领会稽太守。”据上所言,孙权亦位不过杂号将军,因而亦多置校尉、中郎将等(分见各传,例多不录)。现试析上所述的八个特例。初看之下,可将其分为两类:一为外戚宗亲,如吴景、徐琨、孙瑜、孙贲、孙翊、孙河六人;一为臣子,如朱治、董袭二人。然,仍可细分如下:

1、无疑者有三:⑴、外戚长辈、三世老臣。孙破虏吴夫人传:“汉遣议郎王誧。衔命南行,表景为扬武将军,领郡如故。”谨案:孙破虏吴夫人传:“本吴人,徙钱唐,早失父母,与弟景居。”吴景,乃吴夫人之弟,则为孙权之舅。又,前文已表,此非私署,乃朝廷所授。

⑵、宗亲同辈、三世老臣。孙贲传:“术表贲领豫州刺史,转丹杨都尉,行征虏将军,讨平山越。”谨案:孙贲传:“建安十三年,使者刘隐奉诏拜贲为征虏将军,领郡如故。”奉诏,则应奉朝廷之诏。又时值曹操南征之时,不无分化孙权集团之意。

⑶、三世老臣。朱治传:“建安七年,权表治为吴郡太守,行扶义将军。”谨案:此处实言为“行”,则“暂领”将军之职,非实授。

2、存疑者有三:⑴、外戚同辈、三世老臣。吴主权徐夫人:“琨以督军中郎将领兵,从破庐江太守李术,封广德侯,迁平虏将军。”谨案:吴主权徐夫人传:“祖父真,与权父坚相亲,坚以妹妻真,生琨。”则徐琨为孙权小姑之子。或曰,据同传“琨生夫人,初適同郡陆尚。尚卒,权为讨虏将军在吴,聘以为妃,使母养子登。”则为孙权之岳丈,又是长辈尔。然据吴主传:“(赤乌四年241)五月,太子登卒。”孙登传:“立凡二十一年,年三十三卒。”则应出生于建安十四年(209年),亦应于是年后纳徐氏。而徐琨于建安六年(201年)迁平虏将军,则其时仍为同辈。然其不仅“拜将”,而且“封侯”,兼与孙权上位仅相差一年,为孙吴最早封侯者。疑其又非私署,乃朝廷之命。又,此处正可证明徐琨之前所领“偏将军”之前脱一“行”字,否则安得先为“将军”,后为“中郎将”。

⑵、宗亲同辈、三世老臣。孙韶传:“伯父河,字伯海,本姓俞氏,亦吴人也。孙策爱之,赐姓为孙,列之属籍。后为将军。”吾粲传:“孙河为县长,粲为小吏,河深奇之。河后为将军,得自选长吏,表粲为曲阿丞,迁为长史,治有名迹。”谨案:孙河卒于建安九年(204年)。又据孙韶传注引吴书曰:“又从策平定吴、会,从权讨李术,术破,拜威寇中郎将,领庐江太守。”是其从县长升为太守、从中郎将升为将军在建安六年(201年)之后。然同为“宗亲同辈、三世老臣”的孙贲、孙河二人中,在孙坚卒后,既由孙贲领其部曲。不应以孙贲仅为“行将军”而孙河却为实领“将军”一职。疑其亦“行”之。

⑶、宗亲同辈。孙瑜传:“建安九年,领丹杨太守,为众所附,至万馀人。加绥远将军。”谨案:此为部曲增多而“加”将军之号,非实领之。今考其父,孙静传:“权统事,就迁昭义中郎将,终於家。”其兄,虞翻传注引吴书曰:“权统事。定武中郎将暠,策之从兄也,屯乌程。”其弟,孙皎传:“始拜护军校尉,领众二千馀人。”皆为校尉、中郎将,不得独于孙瑜为将军也。又孙瑜传:“后从权拒曹公於濡须,权欲交战,瑜说权持重,权不从,军果无功。迁奋威将军,领郡如故,自溧阳徙屯牛渚。”则事在建安十七年(212年)之后。按周瑜传:“乞与奋威俱进取蜀,得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语在建安十五年(210年)。论者以为是撰者将其后所领“奋威将军”误录于此。然按上所言,则孙瑜此时正职或为“奋威校尉”、“奋威中郎将”尔。[吴志]以同名升级者尚有:⑴、程普传:“后拜荡寇中郎将。。。。。。迁荡寇将军。”⑵、黄盖传:“拜武锋中郎将。”孙策传注引吴录载策表曰:“行武锋校尉黄盖等同时俱进。”⑶、陆凯传:“拜建武都尉。。。。。。迁为建武校尉。”⑷、陆凯传:“以(陆)胤为交州刺史、安南校尉。。。。。。就加安南将军。”⑸、孙峻传:“徙武卫都尉。。。。。。领武卫将军。”

3、皆可者有一:同母弟。孙翊传:“建安八年,以偏将军领丹杨太守,时年二十。”因其身份的特殊性,由朝廷封拜、由孙权私署实授或暂领皆有可能。而据同传:“太守硃治举孝廉,司空辟。”司空,则曹操。亦为朝庭封拜的可能性最大。

4、疑误者有一:二世老臣。董袭传:“鄱阳贼彭虎等众数万人,袭与凌统、步骘蒋钦各别分讨。袭所向辄破,虎等望见旌旗,便散走,旬日尽平,拜威越校尉,迁偏将军。建安十三年,权讨黄祖。祖横两蒙冲挟守沔口,以栟闾大绁系石为碇,上有千人,以弩交射,飞矢雨下,军不得前。袭与凌统俱为前部,各将敢死百人,人被两铠,乘大舸船,突入蒙冲里。袭身以刀断两绁,蒙冲乃横流,大兵遂进。祖便开门走,兵追斩之。明日大会,权举觞属袭曰:“今日之会,断绁之功也。””谨案:“讨彭虎”事,[吴志]未载其时,今据[建康实录]补。建康实录:“(建安十二年)秋,鄱阳有山贼彭虎等聚党数万,使将军董袭讨之。袭身长八尺,武力绝人,声发若雷,贼帅望旗散走。”董袭于此事后即“拜威越校尉”,又在同年“迁偏将军”,不知为何。而其于“讨黄祖”时,孙权曾亲赞其“断绁之功”,却又未见封赏。疑“迁偏将军”四字当在此事之后。又前所言周瑜、吕蒙、程普、韩当、吕范等皆自建安十四年(209年)方领“偏、裨”之号,董袭似乎不应早于此数人。

[page]

五、余音。

1、疑误。黄盖传:“建安中,随周瑜拒曹公於赤壁(208),建策火攻,语在瑜传。拜武锋中郎将。武陵蛮夷反乱,攻守城邑,乃以盖领太守。时郡兵才五百人,自以不敌,因开城门,贼半入,乃击之,斩首数百,馀皆奔走,尽归邑落。诛讨魁帅,附从者赦之。自春讫夏,寇乱尽平,诸幽邃巴、醴、由、诞邑侯君长,皆改操易节,奉礼请见,郡境遂清。后长沙益阳县为山贼所攻,盖又平讨。加偏将军,病卒于官。”前文已述,于赤壁之后升任“偏、裨”将军者有周瑜、吕蒙、程普、韩当、吕范五人。其中周瑜和程普为“左右督”,自不需多言。而余者如吕蒙、韩当、吕范者,却也未必功大于“建策火攻”的黄盖。何独以黄盖为中郎将?又据吕蒙传:“从讨丹杨,所向有功,拜平北都尉,领广德长。”则是“都尉”亦可升作将军,吕蒙既可,又何独以黄盖不能?又韩当传:“后以中郎将与周瑜等拒破曹公,又与吕蒙袭取南郡。”亦未载何时从“先登校尉”升任“中郎将”。若为临时所设,又为何独黄盖不能设?据此,则以为“武锋中郎将”或应系于前,而应将“加偏将军”系于此。

2、不详其时。孙辅传:“策立辅为庐陵太守,抚定属城,分置长吏。迁平南将军,假节领交州刺史。遣使与曹公相闻,事觉,权幽系之。”

孙韶传:“后为广陵太守、偏将军。权为吴王,迁扬威将军,封建德侯。权称尊号,为镇北将军。”

陈武传:“及权统事,转督五校。仁厚好施,乡里远方客多依讬之。尤为权所亲爱,数至其家。累有功劳,进位偏将军。建安二十年,从击合肥,奋命战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