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战史风云

战史风云

美国人都学这个战术:曾让日军吃了大亏

一九三九年九月十二日,多田骏接替回国的杉山元担任华北方面军司令官,继续为第二期肃正收尾,同时开始第三期肃正。肃正的日军呈高度分散部署,后勤部队主要通过公路线来为他们提供给养,对公路线的争夺一直是作战双方关注的焦点所在。在晋东南,以邯长路(邯郸至长治)最为关键。这条公路经过武安、涉县、黎城、东阳关,一直伸入太行山区的腹心地带,理所当然地成为八路军要予以破击的首要目标。                                活跃在青纱帐周围的八路军早在日军老师团撤走之前,彭德怀就在邯长路上部署了交通破击战。一般情况下,那里白天是日军摆皇军威风,一到夜晚,便成了八路军的天下——部队以迅速的动作,把据点监视起来,然后让群众一拥而上,男女老少一齐动手,锹、镐、斧、锯统统用上,有的砍电线杆,有的割电线,有的毁桥梁,有的破涵洞,有的挖路面……只消几个小时,公路就会被挖成一段一段,成了一条被斩成数截的毒蛇。这样被毁得面目全非的公路,别说日军的汽车不能开,就是人马也很难通过。群众刚刚破路时多少会有些害怕。经过几次破击,又知道旁边有部队掩护,大家伙的胆子变得越来越大,积极性也越来越高。破完了路,往往还不忘捎点战利品回家,比如电线可以用来晒衣裳,电线杆的木头也可以拿回去箍个小桶什么的。路破了,就得修,修路的其实还是这些老百姓,当然都是被日军抓来的。不过除非日本兵眼睛一眨不眨地紧盯着,群众都会采取磨洋工的办法,能拖就拖,能捱就捱。有时八路军也会采取你在前面修,我在后面破,或者你白天修,我晚上破的办法,反正是尽可能让日军的公路通不了车,走不了人。日军老师团撤走后,限于兵力不足,为了维护邯长路,日军被迫从各据点抽调兵力,组织五十到一百人的机动部队,在公路两侧三四公里的范围内反复实施清剿。彭德怀见招拆招,他把内外线部队进一步分散,以连排为单位组成游击支队,游击支队以下,再分成三五人一股的游击小组。这些游击小组在日军据点外围的交通沿线活动,专打日军的机动部队。山西有些地方多麻雀,特别是秋冬季节,漫山遍野,无所不至。这种现象显然给八路军指战员留下了很深印象,刘伯承有一次作报告时,便把用零星兵力袭扰敌军的战术命名为麻雀战。麻雀战术不需要太多人的配合,三三两两就能够组成一队。作战方通过这种战术,不仅可灵活运用各种地形来与敌周旋,最终达到灭敌目的,还能够很大限度的减少己方伤亡。后来中国抗美援越,越南人也学会了麻雀战术,从而让美军在越南吃了大亏。因为这个原因,麻雀战术受到美国军界的重视,连美国最着名的西点军校都会专门讲解麻雀战术。                                公路破击战游击小组打的实际上就是麻雀战,它非常符合彭德怀麻痹敌人的作战原则。所谓麻痹敌人,就是要使敌人对八路军的活动情形捉摸不定,疑神疑鬼,其主要方法是昼伏夜动,声东击西,有意暴露,及时隐蔽。日军的机动部队只要一出动,不是这里传来一阵枪声,就是那里遭到一顿火力袭击,他们被弄得晕头转向的同时,还搞不清楚子弹到底是从哪里射来的。即便有时发现了游击小组的踪迹,等日军辛辛苦苦从这座山头追到那座山沟,人也早就不见了。正愣着神呢,侧面又会打来一阵枪,只好掉转头再追,结果是来回奔忙,却一无所获。在清剿区,日军被零打碎敲地打掉了好几股,搞得机动部队草木皆兵,乃至于见到利于游击小组隐蔽的地形就发慌,成为有山不敢靠,见沟不敢过,遇林不敢进。这就叫昼伏夜动,声东击西。至于有意暴露,及时隐蔽,则是故意示弱或暴露自己的驻地,但当日军兴冲冲地赶过去的时候,又能及时隐蔽起来。彭德怀的概念是,只有首先让敌人运动,才能慢慢地找到歼敌机会。当日军机动部队受到引诱,远离据点和交通线之后,各游击小组会迅速集结,化零为整,重新组合成连以上的游击支队,然后对日军后方据点里的老弱残兵来一个突然袭击。等日军机动部队闻讯返回时,老窝往往就被八路军给端掉了。在反第二期整肃的后期,八路军虽然没有进行过什么大的战斗,但麻雀战、端老窝之类的小战非常频繁。据皮定均说,在那段日子里,团参谋处的战绩统计表上每天都会增加消灭日军的数字,一般都有十几、二十几个,最多时达到五六十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