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史话:志愿军用一车高粱换来美国兵
1952年10月,抗美援朝期间,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中国人民志愿军后勤部暂编汽车18团5连,奉命从阳德运送一批高粱米到前线。当车行至目的地附近时,突然,防空岗哨鸣枪示警:敌机来了,注意隐蔽。于是,全部车辆赶紧熄灯,摸索着前进。
行驶在最前面的运输车,不慎驶过了志愿军前沿阵地,误入美军防线一公里处。驾驶员看到前面不远处灯光闪烁,觉得不对头,赶紧调转车头往回驶。孰料,在紧张倒车时,后轮一下子滑到了公路边的沟坎里,任凭怎么加大油门往上冲,车子就是爬不上来。
抗美援朝资料图
在这紧急关头,一辆满载美国兵的卡车正驶过来。美军驾驶员以为掉到沟里的卡车是己方的,于是立即停车,跳下车来,准备帮忙往上拉。我方驾驶员机智地从自己的车子里跳出来,绕过车头,登上美军的卡车,猛踩油门,将卡车启动,借着照明弹的余光,冲过美军封锁线,回到阵地。整个过程,车上的美军一点儿也没有觉察。
志愿军前线阵地的士兵,一看是美军卡车,立即发出停车信号。我方驾驶员停好车后立即说明情况,车上的美国兵以为到了目的地,一个个跳下车来。
抗美援朝资料图
“葡萄藤——根。”(即“放下武器”)志愿军战士们用刚学会的英语齐声喊道。
虽然志愿军战士的发音不准,但美国兵还是听明白了。他们一个个将枪放在地上,或是留在卡车上,将双手举过头顶,乖乖投降。
汽车团团长命令战士们加强戒备,一边收缴武器,一边清点俘虏人数,车上整整有25个俘虏。结果,我军驾驶员就这样机智地用一车高粱米换回了一车美国兵。
延伸阅读:抗美援朝回忆录:战士用生命捍卫每寸阵地
两军对垒,志愿军打的是信念,坚信战争是正义之战,坚信中央的英明领导,而对手打的则是装备,是数千驾战机的空中优势和坚船利炮。
上甘岭战役
胜败或早有定局,但战况之惨烈和志愿军慷慨赴死的精神,超乎想象。
王顺才几年前与战友合著《汉江血痕》一书,真实再现了殊为惨烈的汉江阻击战……
王顺才把美军描述成“逃跑大王”——他们是雇佣军,要保命回国领美元呢。
上甘岭战役
对于美军的协调火炮、坦克以及空中支援能力,志愿军战士们很是羡慕,但对美国军队的战斗力,却大大瞧不上:
他们的步兵缺乏战斗力,胆小怕死,不具备进攻和防御的胆略。他们不习惯夜战和白刃战。如果没有炮火支援,就会不知所措。当补给停止时,他们便会完全丧失斗志。
但三次战役过后,敌我双方对彼此的战术已较为熟悉,加之攻占汉城,打过汉江后,志愿军战线拉得过长,后勤补给又供应不及,情况开始发生变化。
1951年1月,第四次战役打响。王顺才所在部队在汉江沿岸阻击敌人。
抗美援朝资料图
阻击战一打就是50个昼夜。
当时,战场上气温低达零下30摄氏度,四顾是茫茫冰雪。志愿军缺粮,缺子弹,缺军械供应,不少战士患上了夜盲症。
敌军飞机向汉江阵地俯冲投弹,然后是炮火轰炸,其后就是步兵轮番往上冲。由于前方减员严重,原本在师政治部的王顺才,被补调至连队任指导员。
抗美援朝资料图
敌军的飞机和炮火来了,志愿军就低低地伏在壕沟里。炮火一停,端枪和摸到阵前的美军步兵对射。
弹药打光后,志愿军就抱起石头砸。而每一处阵地的失守之前,都会是最后一个肢体不全的战士,拉响手榴弹或是爆破筒,滚向敌人。
作家魏巍曾在《汉江南岸的日日夜夜》一文中写道:这儿的每一寸土地都在反复地争夺。这儿的战士,嘴唇焦干了,耳朵震聋了,眼睛红了,他们用焦干的嘴唇吞一口炒面,一口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