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三大征虽然胜利,但却给明王朝留下了隐患 万历三大征究竟给明王朝留下了什么?
万历三大征分别是:万历二十年的宁夏之役,万历二十五年的抗日援朝,万历二十八年的平定播州之乱。这三场大战巩固了中华疆土,维护了明朝在东亚的主导地位。万历三大征虽然胜利,但却为明朝埋下隐患。
提起万历三大征我们大家可能并不是十分熟悉,他是万历皇帝统治期间明朝对外的三次比较重大的军事行动,虽然万历三大征在历史上的知名度并不是非常高但是它为明朝所做出的贡献却是非常之大。经过万历三大征之后,大明王朝不仅平定了边疆地区,除去了背叛明朝的大臣杨兴龙,也帮助朝鲜人民打退了当时的日本侵略者,即稳定了外部环境,又平定了国内的局势,可以说对大明王朝的统治有很大的稳定作用。当然事物都有两面性,万历三大征也给大明王朝带来了很多弊端。我们今天就来主要看一下万历三大征指的是哪三件事,并且来分析一下这三场军事活动给大明王朝带来的影响。
第一战是宁夏之役。这次的军事活动是为了镇压哱拜之乱,哱拜于万历二十年二月十八日纠合其子承恩、义子哱云及土文秀等叛乱。企图推翻大明王朝的统治,为自己谋求更多的土地和统治权利。针对博拜的这场叛乱活动,明朝政府首先派出了当时的副总兵李昫摄总兵事进剿,希望能够一举击溃当时的叛军,但不想其的实力十分强大又经过了多年的谋划,并不能一举攻破。后来为了能够尽快安定边疆地区,明朝朝廷又调李如松带领宁夏总兵和辽东、宣、大、山西兵及浙兵、苗兵等进行围剿。
经过许多场残酷的战役,各路援军在代学曾为总督的叶梦熊的统帅下将宁夏城团团包围,并决水灌城。叛军因此失去外援,城内弹尽粮绝。这种危机环境之下,叛军内部又发生了火并,被内外夹击的叛军大乱,明将李如松趁机攻破大城,之后又将哱拜家团团围住,拜阖门自尽,承恩等被擒。至此,哱拜之乱全部平息,大明王朝的西部边疆地区得以平定。通过这场战争,也震慑了西部其他的外部势力,让其对于大明王朝的统治不再抱有惑乱之心。
第二战是播州之役,是为了打败叛将杨应龙所发动的军事活动。杨兴龙的底蕴非常深厚,他家族祖上的势力可以追溯到唐朝末年。唐朝末年杨兴龙祖上杨端打败南诏,继而割据播州世袭官位,当时杨家的势力非常之大,以至于这个家族经历了两宋与元朝统治都没有衰败。明朝之时,依旧在中原地区有着重要的地位。
明朝洪武五年,杨氏家族的首领杨铿降明,此后被视为苗疆土司,在明朝的朝廷当中也有了一席之地,并且前后历经二十九代,可谓是经久不衰了。万历十四年皇帝赐杨应龙都指挥使衔以表恩宠,可是杨兴龙并不甘心于这样的肯定,于万历十七年背叛了明朝朝廷,烧杀掳掠无恶不作,甚至企图推翻大明王朝的统治,让他自己坐上皇位。
明朝的政府官员出兵镇压,杨应龙也是时叛时降,反覆不定,这种行为直接惹怒了万历皇帝。为了镇压杨兴龙他派大军前往剿灭他的杨氏家族,在明朝国家军队的面前,杨氏家族开始渐渐显露出了弱势,最后杨兴龙引以为傲的杨军被政府官员剿灭,播州之役也以朝廷军队的大获全胜而告终。
这第三战是朝鲜战役,它并非是明朝与入侵者们的斗争,而是明朝帮助朝鲜人民对抗当时日本侵略者的斗争。 一五八八年,太阁丰臣秀吉基本统一日本后面临着各大诸侯土地分分不均的现状,为了解决这一矛盾,他决定对外发兵以获取更多的土地。那时的朝鲜就成了他首要针对的目标,为了维护朝鲜的统治也为了不让自己本国的边疆地区发生冲突,大明王朝先后两次派兵帮助朝鲜击退了日本。
万历三平西北、东北、西南的巨大魄力解决了相当大一部分棘手的国防问题。的确,作为一个边患十分严重的王朝,大明从建立之初就在不停地处理此类事件,几乎所有皇帝都遇上过,比较著名的有明成祖朱棣多次亲征漠北、瓦剌折腾的土木堡之变、正德平鞑靼还有东南戚继光抗倭等等。
在这样一个边患迭起的时代,朱氏集团的一代一代总裁却秉承了一个相当一致的默契:有冲突基本考虑的都是怎么征讨,皇帝养成了“专治各种不服”的暴脾气,这个朝代,创造了“无汉唐之和亲,无两宋之岁币”的奇迹,一直为后人所称道。
它不仅是个成绩,更重要的是代表了种不可侵犯的尊严——因此,万历三大征之后,骄傲而满意的万历皇帝不厌其烦地莅临处死战犯的现场,让自怠政以来受过的气一吐为快,让天下都朝贺他这位全胜的帝王至高无上的威严——无限风光啊!
光亮越强的地方,影子也越黑。风光的背后,总是会有伤口。
万历大哥在为他空前的军事里程碑洋洋得意的时候,有没有记得冷静地回望一下大战之后,他千疮百孔的社稷,有没有记得谦虚地思考一下这场战争我们有多少漏洞呢?
他显然没认真想过。就连他的大臣们,还有很多后人也没有认真想过,大家都被这所谓“远迈汉唐”的闪亮成果所吸引,很难看到这风光背后难以愈合的伤口。如今,我们就来分析看看,除了胜利的喜悦,这三大征究竟还给明王朝留下了什么?又暴露出了怎样的“旧疾”呢?
经济
先说经济,给大家一个数据,《明史》记载:“二十年。宁夏用兵,费帑金二百余万。其冬,朝鲜用兵,首尾八年,费帑金七百余万。二十七年,播州用兵,又费帑金二三百万,三大征踵接,国用大匮。”计算一下,三场战争花去了一千多万的国库存款,相当于横征暴敛情况下的明末政府大约一年的全部收入,这个数字是比较可怕的,若不是万历小时候他老师张居正为他积累下的雄厚财政基础,这仗是很难撑下来的。
但是张居正已经去世很久了,再也没有一个那样强大的宰相给他来一场“中兴”了,经济已经到了很吃紧的阶段,但是国家依然到处都需要用钱啊,明末自然灾害奇多,赈灾的钱哪来?灾荒年月民变就多,镇压民变的军费又从哪来?都是大问题!更有后来,女真崛起,辽东军饷又要出。三大征留下的经济危机不容小觑。
但是纵观整个战争过程,万历似乎仗着自己财大气粗,没有很刻意地节约下点滴费用,相反,他是带着一种炫耀、甚至调皮的心理去打仗的,这体现出的还是我们曾经说的,万历本身责任感的缺乏,每场战争都是以惨败为开始的,接着调换将领、重新重视才得以胜利。
这其中固然有官员无能的问题,但作为一个帝国的决策者,万历没有为国用支出有精打细算的本能,是他的失职。如果这场战争更谨慎一些的话,应该不至于费这么多钱。肉疼啊。经济的内伤是万历三大征很突出的后遗症。
军事
再说军事,虽然这三场战争都赢了,却并不能说明军是强大的,因为每一场都打得用尽全力、精疲力竭,是勉强撑下来的。平哱拜,最后不得已用了下策,放黄河水淹了人家才赢的;逐日本,是拖啊拖,拖得丰臣秀吉死翘翘了,趁机歼敌的;就连收拾一个西南山区的小土司,都是输惨了以后,把出国作战的大将调回来才胜利的。
所以细看看反而暴露出明军的作战能力其实很疲软,而且不同的地方水平相差太大。曾经戚继光、李成梁等训练出的军队是很硬,但其他地方草包就很多了,比如哱拜就是因为看见宁夏的明军跟自己差太远才坚定了造反的念头。一个人庞大帝国的国防能力这么脆弱,万历注意到了吗?如此勉力完成的大型征战,明军要休整多久才能恢复战斗力?如果还有第四场战役,他们还撑得住吗?
当女真的铁蹄踏燃辽东新的烽火之后,外强中干的军事就要暴露它真正的不足了,而且刚刚杀完十年大仗的军队,也疲惫得厉害,没力气再战了。这,也是三大征无法忽视的大创。
朝政
还有中央,朝政。战争让我们发现,明朝的政府还真是不乏白痴,一个比一个会说,说的都是错的;理论家遍地都是,能实际作战的寥寥无几,代表人物:魏学曾、党馨、石星、江东之等等。这反映出的是万历他手下的官僚队伍真的很腐败,他长时间躲在紫禁城怠政,这官场能干净得了吗?
官场不干净,直接影响的就是军队的战斗力。腐败,贪污,万历年间军饷不足、将士哗变的事情不在少数,那么重视边事的万历皇帝不至于按着粮草不给供应,只能说是官员谋取私利,底层士兵苦不堪言,试问打仗何来动力?而这些还没有人及时管,最高领导人长期罢工,他不了解这前朝有多乌烟瘴气,也就任由底下该贪污贪污,该涣散涣散去吧。他心里更多的是他自己懒惰自私的本性。
万历三大征,他没有百分之百怀着巩固边防的目的去战,尤其是后两场,还是带着一丝所谓“天朝上国”皇帝的傲慢炫耀的心理,不是很在乎过程是不是最合理,效果是不是最好,他更关心结果,试想一个几十年不愿迈出宫门一步的皇帝,两次登上城门欣赏处死战犯的场面,你不是脚疼得不能下床吗?!你不是心悸头晕不能见人吗?!砍人这么血腥的场合你见得了啊?
所以,万历把这场征战,竟放了乐趣在里面,他享受这种俯视败将的快感,他陶醉于这种几乎变态的成就感。万历能领导三大征胜利说明他很精明很有能力,可这并没法让他配得上一些研究者给他的“功过康乾”的评价,只能说明他对这个感兴趣愿意管了。我们客观理智地读读这个受争议颇大的皇帝,会发现事实才是最公允的评价证据。
这个皇帝,有着识人用将的慧眼,也有把握大权的心机,却太缺少了一个统治天下的帝王应有的胸怀大略,太缺少了一个高度专制政权的君主必要的责任感,也太缺少了一个庞大帝国的决策者关键的忧患意识。作为皇帝,万历不够称职。这是胜利背后最大的阴影,也是对比看来,人们突然发现这天天睡觉的头儿其实是握紧了大政方针,惊讶佩服下,而忽略掉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