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战史风云

战史风云

八年全面抗战:国军中表现最好的竟然是杂牌军

几乎从创建开始,国民党军队就分为了嫡系军和杂牌军。所谓嫡系军,就是以黄埔军校为家底的中央军——这是蒋介石赖以起家的命根子。所谓杂牌军,就是嫡系军以外、但是又隶属于国民党军队的其他部队——这些部队多数为地方军阀所控制。1937年全面抗战打响后,蒋介石号召:“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皆有守土抗战之责。”在蒋介石的号召下,各路地方军阀纷纷表态,要率部上阵杀敌。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后的第四天,四川军阀刘湘通电请缨。13日再次通电,主张全国总动员,与日本拼死一决。当年11月,上海失陷后,日军直扑南京。湖南军阀唐生智力排众议主张固守南京:“本人主张死守南京,和敌人拼到底!”

有的军阀甚至比蒋介石更早抗日。早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西北军阀冯玉祥就召集旧部,组成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一举收复多伦等四县。1936年6月3日,广东军阀陈济棠和广西李宗仁、白崇禧,公开反蒋,发表“北上抗日”通电。6月4日,陈济棠、李宗仁领衔成立军事委员会和“抗日救国军”,并表示誓率所部“力国家雪频年屈辱之耻,为民族争一线生存之机”。从武器装备上看,嫡系军武器精良,不乏装备了德国军械的德械师。后期又获得苏联、美军援助,在武器装备上与日军相差无几。而杂牌军武器装备相差得不是一个档次。川军出川抗战时,80%步枪为四川土造,其中还有一部分手工制品,这种枪有些时候打两枪就拉不开枪栓。

从后勤保障上看,蒋介石对嫡系军的军饷能做到足额发放,食物和医疗上虽然与日军有一定差距,比之杂牌军,又不知道高到哪里去。杂牌军就不能享受嫡系军这个待遇了。川军22集团军进入第二战区后,前线官兵缺医少药,连粮食都无法保证,只能就地征发,形同抢夺,极大地影响了军民关系,直接导致了22集团军被赶出2战区。但是,在抗战中,装备奇差、后勤奇缺的杂牌军浴血奋战,取得了不可磨灭的成绩。很多时候,杂牌军表现得比嫡系军更为显眼。比如,1938年2月,日本最精锐的部队之一坂垣第五师团主力部队进犯临沂。临沂保卫战打响。原属西北军阀系统的张自忠率部增援临沂。战至3月18日,临沂保卫战告一段落,张自忠与城内的原西北军庞炳勋部协同作战,保住了临沂城。

比如,1938年,桂系军阀李宗仁指挥徐州会战,在台儿庄歼灭日军二万余人,获得抗战以来正面战场首次战役级别的胜利。如果不是蒋介石的嫡系军汤恩伯次不听李宗仁指挥,还将取得更大的胜利。在正面战场的多次会战中,杂牌军是当仁不让的主角。太原会战爆发后,承担太原会战的部队主要是晋绥军、川军、滇军和原东北军、西北军旧部,中央军只有卫立煌等所辖的部队参加了会战。徐州会战的部队主要是桂军、川军、滇军和原东北军、西北军旧部,中央军仅有汤恩伯部。武汉会战中,在第五战区内阻敌进犯武汉的军队,也主要是桂军、川军、滇军和原东北军、西北军旧部。

事实上,淞沪会战和南京保卫战后,蒋介石已将其中央军大部“调到大后方,或第二线”,“在前线作战的大都是地方势力派的军队”。这种做法,大有借日本军队之手,清除杂牌部队的嫌疑。对于国民党杂牌军在抗战中的表现,毛泽东曾给予肯定。1944 年7 月 15 日,针对国民党在河南、 湖南的溃退 ,毛泽东指出 ,蒋之军队 “根本没有民族民主教育 ,提倡反共教育 ,因而大部分军队充满失败情绪 ,失去战斗意志”,“蒋军近四十万 ,除少数武器较差、 待遇较坏的杂牌军比较能作战外,几乎无不望风而逃”。

抗战中赢得对手敬佩:被日军“厚葬”的将军

《亮剑》中有一个镜头,骑兵连连长孙德胜,与日军骑兵战至最后一刻,士兵们都阵亡了,只剩下连长一个人,他依然大吼:“骑兵连,冲!”……最终赢得对手尊重,日军军官说,“厚葬这些军人,他们是真正的勇士。”

这虽是电影镜头,但并非毫无根据。在历史上,就有这么几位将军,与日军死战,最终赢得对手敬佩。

《亮剑》孙德胜剧照

首先是张自忠将军,他是大名鼎鼎的29军军事长官,大刀队的寒光曾让日本鬼子胆战心惊。卢沟桥事变期间,却在天津市长任上背负了沉重的汉奸骂名,以致平津沦陷时,“张逆汉奸”四字充斥当时大小报纸,国人皆欲杀之而后快。后来成为中国抗日战争战场上与敌寇面对面战死殉国的最高级别军事长官,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同盟国所有牺牲军人中军职最高的将军!

张自忠将军像

1940年的枣宜会战之中,张将军率部在宜城南瓜店附近抗击日军,在日军以重兵对张自忠将军进行合围后,为牵制日军主力造成外线我军对日军实施反包围,张将军力战不退,迎面与敌搏杀,最后身中7弹。弥留之际,张自忠将军留下最后一句话:“我力战而死,自问对国家、对民族、对长官可告无愧,良心平安!”,一代名将张自忠壮烈殉国。

日军排成仪仗队列抬着张将军离开战场。日军在发现到张将军的遗体后亦是倍加尊重,准备厚葬将军遗体。张自忠将军用自己的行动赢得了对手的尊重,从喜峰口、芦沟桥,到台儿庄、十里长山,他不止一次让大和魂颤抖。当他最后死在日本人手中的时候,杀死他的人仍然列队向他的遗体敬礼,并像护送自己将军的尸体一样护送他离开战场。

张自忠将军殉国当日(1940年5月16日),38师师长黄维刚带领敢死队,端着轻机枪于16日夜间突袭南瓜店,奋勇抢回了张自忠的遗骸。日军则下令停止飞机轰炸,以免伤到张自忠遗体。日军设在汉口的广播电台也在这一天发出报道,称张自忠为“壮烈战死的绝代勇将”。

国民党方面,蒋介石亲自迎接张将军,“抚棺大恸”,令在场者无不动容,并亲自扶灵执绋,护送灵柩穿越重庆全城。国民政府发布国葬令,颁发“荣字第一号”荣哀状。将张自忠牌位入祀忠烈祠,并列首位。

蒋介石祭奠张自忠将军

张自忠殉国时,年仅49岁,他的夫人李敏慧女士闻耗悲痛绝食七日而死,夫妻二人合葬于重庆梅花山麓。

杨靖宇将军的故事,我们听的足够多了。杨将军被叛徒出卖,弹尽粮绝战死之后,日军对杨靖宇将军的英勇和顽强颇感惶惑:杨靖宇自被陷入重重包围之中以来,被切断食物来源。这些天他究竟怎么生存?为解疑惑,他们剖开了杨将军的胃,他的胃肠里一粒粮食也没有,见到的只是未能消化的草根、树皮和棉絮。参加解剖的主刀医生、民众医院院长金源大为感慨,在场的日军也都觉得不可思议:中国竟有如此威武不屈的人。

杨靖宇将军像

随后,日军命令厚葬这位勇士。伪蒙江县警察、伪官吏接到命令后,找到县城最有名望的蔡木匠和贾木匠,一夜之间雕刻好了杨靖宇的头颅,并用榆木做了一个八尺长、一尺多宽的碑,请县里写毛笔字最好的李咸阳老先生执笔,正面大字楷书“杨靖宇之墓”,背面署名“岸古隆一郎”,边款小字为“康德七年三月五日立”。伪街公所准备了上等寿材,又请来一位日本僧人。这一切准备工作就绪后,伪通化省警务厅长岸古隆一郎3月5日亲自出场,在蒙江县保安村北门外的山岗上搭建起祭祀灵棚,为杨靖宇主祭安葬。安葬仪式按日本习俗,在木碑前横拉着两头细中间粗的草绳,上面挂着白色的纸条,焚香供酒,日本僧人礼拜念经。

致杨靖宇于死地的叛徒有四个:原东北抗联第一军第一师师长、杨靖宇最信任的得力助手程斌;杨靖宇警卫排长张秀峰;伪排长赵廷;跟随程斌叛变的程大队有名的机枪射击手张奚若。历史会将他们永远的钉在耻辱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