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战史风云

战史风云

揭秘八路军抗战神技:用“辣椒炮弹”来打鬼子

分兵创造有利战场条件

1939年,由贺龙率领的120师刚到冀中地区就逢日军对冀中平原发动第三次围攻。在敌我力量差距悬殊的情况下,贺龙组织三支分队奔赴各地,协助地方组织群众扩大抗日武装,开拓出一个具备良好条件的游击战场。贺龙元帅的成功决策启示我们:在强大敌人的大举进攻面前,要有敢于将有限的兵力分出一部分去为取得未来胜利作准备的勇气与魄力,创造对自己有利的战场条件是决定战斗胜利的重要因素。

用计诱日伪火拼

1944年秋天,驻登封日军对王树声部进行大规模“扫荡”,八路军散布“登封被包围了”的消息,收到消息后的日军不得不回师登封。回师的日军误认为我军已经兵临城下,企图待天黑后将包围登封城的八路军悄然围起来。入夜后,登封城四周响起激烈的枪炮声,城内城外的敌人被夹在中间的八路军挑逗得互相打起来。我军待敌消耗殆尽时一鼓作气解放了登封。由此得出一个战场规律:谋略运用得当,就能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辣椒炮弹”打鬼子

1940年9月,百团大战的第二阶段,时任八路军总部炮兵团迫击炮兵主任的赵章成指挥13团迫击炮连攻打管头据点。该据点周围有四个混凝土碉堡,我军的枪和迫击炮奈何不了它,只能智取。很快,有人提出了用辣椒熏逼日军的办法。赵章成带着几位炮手一起卸下引信,倒出弹体内的炸药。先装辣椒面,最后再把炸药装上,把引信再拧上。午后3时,20发辣椒炸弹全数打出,日军被熏得鼠窜,突击队没用10分钟就解决了战斗。可见,战无常式,水无常形,只要开动脑筋,就能找到出奇制胜的好办法。——西双版纳军分区 杨安定

以少胜多战果丰

1953年4月23日凌晨,步兵第7师20团6连6班在143高地西南无名高地防御战斗中,充分发挥我军夜战、近战特长,坚持“远了不打、看不见不打、没有把握不打”的“三不打原则”,将敌人放至20米甚至10米左右才开火射击,连续挫败了两个排敌军的多次进攻。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永远是人,只要我们充分发挥不畏艰险、不惧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任何强大的敌人都不足惧,任何强大的敌人都能战胜。

八路军神枪手参加阅兵:三发子弹拔掉敌人据点

人物小传:,1923年10月出生,河北蠡县人,1937年参加革命,1938年12月入党;在冀中军区游击战中屡建奇功,曾被授予“神枪手”“战斗模范”“战斗英雄”称号;离休前为石家庄高级步校研究员,在抗战胜利65周年纪念大会上,作为老兵代表发言。

“能在天安门接受祖国的检阅,此生无憾”。初见92岁高龄的马法古,是在抗战老兵下榻的首都大酒店。他胸前挂着3枚勋章:三级独立自由勋章、解放勋章、独立功勋荣誉章,无声地诉说着老兵的光荣与英勇。

老人家告诉记者,他这辈子最引以为豪的称号有3个:“神枪手”“战斗模范”“战斗英雄”。

抗日战争中,马法古在冀中平原经历了多次日伪军的大扫荡,并于1943年被派到抗大陆军中学学习。一手好枪法就是那时练成的。马法古的射击秘诀有四:端枪要稳,枪上放一个铜板,击发时铜板不能掉;臂力要足,枪管前面挂上砖,一块块往上加,不能晃;第三是瞄,子弹飞出去会往上偏一点高一点,瞄着下沿正好打在中间;最重要的是击发时,要攥着响,攥着响枪不会晃动。说起这套绝活,老人颇为自豪:“这些射击要领掌握好了,一打一个准。”

1944年从抗大陆军中学毕业后,马法古被分配到冀中军区四十二区队当排长。

回忆峥嵘岁月,马老最为得意的一次战斗,是仅用三发子弹就拔掉了一个伪军据点。1945年的夏天,为了扩大解放区,缩小敌占区,上级首长命令拔掉静海县王辛庄的一个伪军据点。这个据点背靠一条河,据点四个角上有碉堡,墙上有垛口、枪眼,易守难攻。马法古接到命令之后带领队伍从三面包围了这个据点。

当时,一个敌人偷偷从枪的垛口向外看,只露出半个眼睛,马法古“砰”的一枪正中目标。这一枪让据点里的敌人慌了神,又有两人从垛口向外张望,他弹无虚发,2发子弹又把这两个敌人送上了西天。吓破胆的敌人再也不敢露面,都隐藏了起来。一直等到天黑,伪军见无路可逃,又听八路军喊话说缴了枪发路费回家,哗哗放了一阵空枪,就把枪捆起来举手投降了。这一仗,马法古用神枪绝技迫敌投降,“神枪手”的称号不胫而走。

在马法古家里,至今还保留着缴获的一床日军军毯。军毯上写着当时使用者的名字——山田武彦,这是他在1945年一次战斗中缴获的战利品。闺女劝他送到军事博物馆去,他心有不舍:“等我过世了再捐吧,现在留个念想。”他说,每当看见这军毯,就想起了战火硝烟的峥嵘岁月,想起那些没能等到共和国黎明的战友们……

“接受党和人民的检阅,代表的不仅是我个人,更是那些千千万万和我共同战斗的战友们。”闻听此言,记者感慨,英雄虽已年迈,但他曾经的光荣与梦想人们不会忘记,它早已铭刻在共和国的丰碑上。

抗战时期:八路军组建神枪手班专打日军的鸽子

今天我们把鸽子称为和平使者,而在古代,鸽子很多时间扮演的却是“战争使者”。

甲午战争日俄战争中,日军开始启用军鸽通讯,并尝到了甜头。侵华战争中,日本陆军中的步兵、骑兵都广泛用军鸽通讯。

值得一提的是,二战时的日本举国上下非常狂热,民间的赛鸽组织、养鸽专家全力支持,以自己的信鸽加入“皇军”为荣。可以说,日本军鸽汇集了国外和日本本土最顶尖的鸽子。

日军1932年版《阵中要务令》的“通信设备和实施”条目中,军鸽和军犬这两种动物,赫然与“通信、无线电”一起,并列为四种通讯工具。日军联队的每个通信中队,都配有军鸽班和军犬班。

影视剧中的八路军神枪手

甚至,在为“九一八事变”张目的日本军歌《满洲行进曲》中,还有“弹片飞舞中的军鸽”歌词。日本军鸽以灰壳为主,身长翅宽,雨点居多,尤擅中短距离。

这些双爪下捆绑着特制“信书管”(竹筒或铝筒)的军鸽,像幽灵般飞翔在中国天空,充当着日军的耳目。侵华日军的发报机配备也很少,多数是用信鸽报告战况及军情。八路军队伍吃了许多亏才知道,还专门成立了一个打鸽子的神枪手班。

鸽子在战争中有很重要的作用

这篇故事来自一个抗战老战士的回忆:“在抗日战争时期,我在晋察冀军区的部队作战,随团部行动的有一个神枪手班,这个班每当与日军接战时,专门盯着空中,看见鸽子就开枪,务必要打下来。这些鸽子就是鬼子的信鸽,成立这个神枪手班就专门对付信鸽为主,对付鬼子机枪及军官为次要任务。

有一次一名神枪手忙于瞄准鬼子军官,飞走了一个鸽子,虽打死一个鬼子军官,但战斗结束后这个神枪手背了一个处分,在全团总结战斗会上,团长说:你虽然打死一个鬼子军官,但放走一只信鸽,这会招来多少鬼子?所以你功抵不了过,所以你必须要背一个处分,下一次绝不轻饶。”

在另一次战斗中,一个被日军抓伕背信鸽笼的老百姓,乘乱把鸽子全弄死了,获得八路军奖励了八十斤粮食。

八十斤粮食,在当时可是能救活几家人的特大奖励,可见,日本的军鸽危害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