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战史风云

战史风云

投靠日军为其卖命,被蒋收编最终起义:这人这部队

20世纪30年代,日军占领河北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并把其作为“中国青年归顺兵”的教习所。图为日军教员正在向伪军教授日本语

文 | 周渝 节选自《国家人文历史》2015年11月上独家稿件《说说太阳旗下最卖命的三支伪军》,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欢迎广大读者以个人名义分享至朋友圈

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日本投降这长达14年的卫国战争中,侵略国日本先后在华扶植了伪满洲国、伪维新政府、汪伪国民政府等叛国伪政权,这些势力之下亦组织有诸如“皇协军”“华北治安军” “和平建国军”等名目众多的部队,如今对这些部队都有个共同的通称——伪军。一般而言,伪军中多属投机倒把、浑水摸鱼的“骑墙派”,不仅战斗力低下,而且也是军统或中共地下党重点策反的对象。为日最为卖命的除了熊剑东的“黄卫军”和“铁石部队”外,还有一支吴化文部。

吴化文部—集团型伪军中的悍匪

抗战初期,山东曾是著名的第五战区,徐州会战的主要战场,振奋全国的台儿庄大捷就在这里打响。但随着徐州失守,山东到抗战中后期也成为国民政府权力的真空地带,同时也是关内伪军人数最多的一省,其中规模最大,也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吴化文部。

吴化文是冯玉祥的西北军出身。1929年,吴化文奉冯玉祥之命在韩复榘军中任联络参谋。中原大战爆发后,冯玉祥站在反蒋阵营,而吴化文却跟随韩复榘投靠蒋介石,对冯反戈一击。抗战爆发后,韩复榘因违抗军令被枪决,吴化文部则被改编为独立第28旅。从冯玉祥到韩复榘,再到吴化文,他们的军队始终都带着浓厚的军阀部队色彩。“吴化文的部队多来自于鲁西家乡子弟兵,他对待部属的家长式父兄风格及地缘关系是内部凝聚力的主要来源。”西北军统帅冯玉祥是有名的“倒戈将军”,其麾下也出了诸如韩复榘、孙良诚、石友三、吴化文等一干倒戈将领,其中孙、石、吴三人更是突破民族底线,投靠日伪。

1943年,正式公开投敌的吴化文(左二)到达江苏南京,受到汪伪政权要员褚民谊(右二)、刘郁芬(右一)、林柏生(右三)等人的欢迎

陷入窘境 意欲投敌



吴化文

徐州会战后,身为独立第28旅旅长的吴化文积极收编地方武装,扩充实力,很快将独立旅扩编为师。抗战时期在敌后生存的部队有一个共同的问题,那就是极容易与友军发生摩擦,广为人知的国共摩擦只是其中一例。当时在山东与吴化文发生摩擦最激烈的当属东北军系统的于学忠部,后来吴化文附逆,并为日军异常卖命,对于学忠部发动凶猛进攻,其根本原因就是积累已久的吴于矛盾。当然,从种种迹象表明吴化文投敌附逆并非偶然事件,甚至可以说是蓄谋已久。1941年,在日军的“围剿”下,山东的国军部队一度陷入窘境,吴化文对其部队发表讲话:“咱们生活这样艰苦,八路军、五十一军及省政府和咱作对,我一定给弟兄们想个办法。”这段话不仅是吴化文向部属暗示准备投敌的证言,同时也能看出其视军队为私有的军阀本质。

“曲线救国” 蒋戴失算

吴化文从1942年春开始通敌。当时日军大举扫荡山东国军,于学忠部遭受严重打击,吴化文此时已和日军达成默契而作壁上观。随着山东国军势力日渐式微,日军已不满足于与吴化文用暗通款曲的方式合作,他们要求吴化文公开投降,诱降的同时,日军还对其发动军事进攻逼迫其就范。吴化文在日军攻击下节节败退,招架不住之时他与重庆政府和军统取得联络,军统出于对敌伪进行利用的策略考虑,吴化文“接到戴笠类似‘曲线救国’的密谕”。不过戴笠与蒋介石这回失算了,因为吴化文并不听话,他在得到这层保险后,对部下说:“现在我们投靠了日本,将来如果日本打胜了,我们自然无问题。如果中国打胜了,我就拿着这封电报去见蒋介石。”不仅如此,他甚至还预算到将来国共一定会爆发内战,并说“那时他(蒋介石)如不要我们,咱就去投共产党去,怎么说没有光明前途呢?”

20世纪40年代,吴化文(左二)、刘郁芬(左三)会见侵华日军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官畑俊六(右一)

公开投敌 对宿敌于学忠部发起猛攻

1943年1月,吴化文正式公开投敌,其部被改编为“和平建国军山东方面军”,吴任上将总司令,日本人新荣幸雄担任其顾问。同年4月,吴部改编为第三方面军。据刘熙明所著《伪军:强权竞逐下的卒子》一书载,吴化文部改编后“兵力约一万多人,南京除增加军饷及装备外,张步云伪军也一度编归他指挥。1944年春,吴部有一万九千多人,在日本及汪伪政权的全力支持下,成为山东实力最强,又最重要的伪军集团”。

吴化文见汪精卫照片

无论投敌前还是投敌后,吴化文部在本质上都是一支军阀部队。一方面,他接受日军与汪伪的补给援助,积极扩充势力,另一方面又与国府方面保持联络,“骑墙”以便见风使舵。吴化文的部队虽不像“黄卫军”那样从建军宣言到实际军事行动都紧跟日军步伐,但因其与于学忠部积怨甚深,客观上还是帮日军拆了国军的台。吴化文投敌后,矛头首先就对准了老冤家于学忠。1943年5月,吴部配合日军共约3万余人向沂水、蒙阴间山区游击根据地大举进攻,于学忠部奋起反抗,而吴化文部用日本人提供的武器打起昔日的友军来毫不手软,战斗异常惨烈,“敌我伤亡相当重大”。何应钦在分析形势的公开报道中称:“吴逆化文籍敌之攻势,亦乘机进据山区,目下除吴逆化文部乃拒守山区与我对峙外,已无敌军部队。”

国军将领于学忠

吴化文投敌后,对于学忠部发起凶猛进攻

其实在吴化文对于学忠部进攻之前,国民政府方面就派李仙洲联络吴,李在电文中对他说:“于公为中央大员,似应投鼠忌器,留作他日转圜之机。”暗示吴应为自己留后路,停止对于学忠部的攻击。但吴化文拒不接受,“乃协助日军击溃于部的周光烈第五十一军及刘桂堂部,俘虏挺进第二纵队司令厉文礼等多人,国军惨败”。经此一役,于学忠部被迫撤离山东,至此,山东的国军正规军全面瓦解,只剩3万人左右的游击队。而日伪军数量达到了18万人之多,成为华北伪军人数最多的地区。不过吴化文赶走了山东的国军正规军,在客观上让中共的武装得以更快的在这一地区发展,从1943年夏季到1944年春,中共先后发起三次讨吴战役,俘虏大量吴部人员,缴获大批武器。

被收编 却不得重用

1948年9月,国民党暂编第九十六军军长吴化文(右)在济南高埠部起义。

抗战胜利后,国共矛盾日益激化,尽管国民政府内部一直不乏以汉奸罪审判吴化文的声音,但出于实际利益的权衡,作为地方实力派的吴化文部还是成为国民政府拉拢收编的对象。与许多投降的伪军一样,吴化文部得不到国民政府真正的重用。起初,吴化文的部队被收编为一个军,1946年春被降编为第七纵队,“吴为司令,共一万八千人,一万五千支枪”。几个月后,吴部再次被降编为第二保安总队,从“正规军”沦为地方保安武装。吴化文也意识到蒋介石并非真正信任自己,于是一方面对国府阳奉阴违,另一方面与共产党取得联系。实际上吴化文的猜测没有错,蒋介石不但不信任他,并且早想将其除之而后快,起初没有按李延年等人的建议以汉奸罪审判他,是因忌惮其手中尚握有兵权。1946年夏季,蒋介石密令王耀武,让他召见吴化文,并以违反军令罪将其“就地正法”,但因消息走漏,吴化文拒不来见,躲过一劫。1948年济南战役打响后,吴化文已决定起义,在对部属进行一番思想教育后,于9月21日率领两万余人战场起义,济南战役最终以王耀武被俘,山东国军全部瓦解而告终。

吴化文部被改编为第35军,先后参与了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在战斗中,该部减员严重,解放军遂将其与其他部队进行合并,尽管合编后的部队还以吴化文为军长,但已从本质上结束了该部队私有化的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吴化文离开军队,不再掌兵,他本人于1963年在北京病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