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战史风云

战史风云

他是最年轻的军团长,22岁牺牲,衣不蔽体,头颅被割,惨烈至极

说起我军最年轻的军团长,很多人都以为是林彪。

的确,林彪天纵奇才,年纪轻轻就锋芒毕露,尽显军事家应有的气度和风采,以至于25岁就担任了红一军团的军团长,成为了我军军史上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可事实上,林彪并不是我军最年轻的军团长。

我军最年轻的军团长其实是红七军团的军团长寻淮洲——1933年10月,红七军团成立,寻淮洲被任命为军团长,那一年,寻淮洲才21岁。

寻淮洲为湖南浏阳社港区莲溪乡黄狮村(现在的社港镇淮洲村)人,1912年8月出生,家境贫寒,自幼体弱多病,4岁时仍不能站立行走。

可是,谁能想得到?就是这个营养严重不良、4岁尚不能走路的“小萝卜头”,18岁就担任了红12军第35师师长,20岁就任红21军军长,21岁就升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团军团长,22岁就任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总指挥,成为名震一时的红军高级指战员。

现在的历史档案馆里还保存有寻淮洲在莲溪高小的作文本。

作文本上的《现在的我》一文是13岁的寻淮洲的作品,上面是这样写的:“我们现在是小学生,将来要成大国民。故从现在起,就要发奋读书,学业上进,竭力锻炼,增强体魄,提高见识,胸怀大志,将来干一番事业,不负国望,死而足矣!”

俗话说,有志不在年高。

寻淮洲小小年纪,就志存高远,要投身于国家、民族的大事业中去。

1927年,15岁的寻淮洲参加了毛泽东领导的湘赣边秋收起义,并随起义部队上了井冈山。

寻淮洲作战勇敢,参加革命后,屡建奇功,于1928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从副班长、代理排长、连长升至红12军34师100团团长。

1928年2月攻打宁冈新城时,寻淮洲不过是一个代理排长,战斗打响后,他率全排战士首先冲进新城,俘敌20多人,缴枪10余支。

这年5月,寻淮洲担任连长,跟随毛泽东率领的31团在永新一带打游击,有幸受教于毛泽东在战斗间隙向红军干部讲解的游击战战略战术,得益匪浅。

1929年春节,红四军在瑞金的大柏地与尾追之敌刘士毅部的2个团展开了激战。寻淮洲率领全连拼死搏杀,子弹打光了,就用石头作武器。他的左肩受了伤,只匆匆从衣服上撕下一块布在伤口上打个结,又继续投入战斗,指挥连队追歼敌人。

战斗过后,红军部队在遂川休整。31团团长张子清和寻淮洲商议,说经过大柏地一战,红军的武器装备比较紧张。据有关情报透露,距遂川城约15公里的地方,有一个姓卢的土豪,家里有10条枪,但他家家丁众多,附近还驻有国民党正规军,打算让寻淮洲带20人去把卢土豪家的10条枪搞过来。

寻淮洲听了,非常兴奋,说:“卢土豪离我们这里有三十多里地,去20个人,容易走漏消息,干脆,我一个人去就行!”

寻淮洲可谓艺高人胆大,他冒着寒风、顶着大雪,单枪匹马地杀到卢土豪的宅院,在夜深人静时翻入墙内,用枪顶着卢土豪的脑袋,逼迫他乖乖献出了10条枪。

毛泽东听说了寻淮洲的夺枪事迹后,拍着寻淮洲的肩膀说:“我看你这个‘小参谋’应该改一改称呼了,应该叫你‘小英雄’才对啊!干得漂亮!干得漂亮!”

随后,遂川城里的红军全体集合,毛泽东专门请寻淮洲给大家介绍他孤胆夺枪的故事。

毛泽东对寻淮洲的英勇行为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号召全体指战员都要向寻淮洲学习,勤奋学习、英勇杀敌。

寻淮洲把毛泽东的话都记在心里,注意运用所学的军事理论,不断提高自己的指挥作战能力,仗打得越来越漂亮。

1930年,寻淮洲担任红12军100团团长,在歼灭国民党第18师、活捉师长张辉瓒的第一次反“围剿”作战中担任左翼主攻,身先士卒,指挥有功。战后,升为红12军第35师师长。

在1931年3月的第二反“围剿”作战中,寻淮洲仍是战功频建,他先后在富田、白沙、中村歼灭了大批敌军,5月,又在广昌歼灭许克祥1个团。

1931年7月,红军开始了第三次反“围剿”作战。寻淮洲率红35师配合红3军团,在粤北南雄的水口圩和赣南池江地区一举挫败了自封为“铁军”的国民党军阀陈济棠部。

1932年2月,毛泽东指挥红军东路军东征漳州,寻淮洲奉命率部担任掩护,策应了主力部队的战略行动。

1933年2月在第四次反“围剿”的黄陂战斗中,已经担任红21军军长的寻淮洲率21军插入敌后,取得了黄陂、草台冈两战役的胜利,歼敌3个师,缴枪万余支。获得了二等红星奖章,受到了中央军委的特别嘉奖。

1933年10月,红5师与红11军合编成红7军团。寻淮洲任军团长,萧劲光任政委,粟裕任参谋长,刘英任政治部主任。在瑞金,寻淮洲被选为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中央执行委员。

1934年4月,在第三次“左”倾冒险主义者发动的广昌战役中,为配合主力红军作战,寻淮洲率部在归化战役战斗中毙伤敌400余人。接着,攻占永安城,歼敌1个正规团和1个县保安团,俘敌团长以下官兵近2000人。缴获甚众。5月29日,又率部在三元附近的湖源歼敌1个旅,毙伤俘敌1300余人。

1934年7月,红七军团奉命组成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对内仍称红七军团),寻淮洲任军团长兼抗日先遣队总指挥,从瑞金出发,行程3200多公里,转战闽浙赣皖4个省几十个县。

在左倾军事主义的干扰下,9月9日,红七军团被迫离开闽北向浙西开进,与闽浙赣苏区的红十军及地方武装合编为红十军团,方志敏任军政委员会主席,刘畴西任军团长。原红七军团缩编为第19师,红十军和地方武装分别编为第20师、21师。寻淮洲任第19师师长,红十军军团长刘畴西兼任第20师师长,第21师师长为胡天桃。

关于这次合编,用后来中革军委主席朱德的话来说就是:不编不散,一编就散。

红十军团编成之后,军团长刘畴西准备在皖南黄山东麓的太平县(今安徽黄山市黄山区)谭家桥打敌人一个补充旅的伏击。

国民党补充旅旅长为王耀武,本身就是一个非常能打的悍将,而补充旅装备精良,战斗力非常强。

刘畴西是黄埔一期生,有点看不起黄埔三期生王耀武,而且对王耀武补充旅的战斗力并不了解。

骄傲、不了解敌情,已犯了兵家之忌。刘畴西在谭家桥设伏,选择的作战地域其实并不是一个很好的伏击的地域,而且,红十军团这三个师中,以寻淮洲原来的红七军团部队编成的红19师战斗力最强,但刘畴西却把担任伏击主要的作战任务分配给他指挥的20师和21师,没把主力19师放在主攻的位置上。

这样,失败似乎已经成为了注定。

战斗过程非常激烈,乌泥关制高点的争夺战更是进入了白热化状态。

王耀武后来回忆这场战斗时说:“红军三次冲锋虽都受到挫折,但斗志仍盛,其打败补充第一旅的决心并未动摇,又发起了一次规模较大的冲锋。这次红军出动了七八百人,分三路冲过来,一路针对加强营,两路对着第二团中伤亡较重的第一、第二两个营。大有一鼓作气击溃补充第一旅之势,情况紧张、危急。”

这种情况下,王耀武亲到第一线督战,令各部集中迫击炮、机关枪的火力,向冲过来的红军猛烈射击,战斗极为激烈。他回忆说:“据第二团团长周志道报称,在敌人第四次冲锋中,发现红军有十几个人冒着炮火的危险去抢救一个人,抬着向后方走去,看样子,被抬走的这个人可能是敌人的高级军官。”

被抢救下来的,是在猛烈的冲击中身负重伤的寻淮洲。

寻淮洲在此前的战斗中曾五次负伤,这一次为最后一次。

次日,红十军撤出战斗,转移至安徽泾县的茂林镇时,担架上的寻淮洲终因伤势过重而牺牲,年仅22岁。

茂林的人民群众与红军游击队一起,将寻淮洲遗体葬于茂林附近的蚂蚁山上。

方志敏后来在囚室中写《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略述》,这样评价寻淮洲:“19师师长寻淮洲同志,因伤重牺牲了!他是红军中一个很好的指挥员,他指挥七军团,在两年时间,打了许多有名的胜仗,缴获敌枪6000余枝,并缴到大炮几十门。他还只有24岁(编者注:其实是22岁)。”

一位优秀将领草草埋葬在蚂蚁山上。

可惜,英雄的遗体并未得安宁。

王耀武取得了谭家桥战斗的胜利后,派出一个步兵连寻找寻淮洲的遗体。

这个步兵连找到了茂林,找到了蚂蚁山,把寻淮洲的遗体挖出来照相,以作为寻淮洲确实被打死的证据。他们发现遗体尚完好,但上身赤裸,无寸缕遮体。

王耀武得到报告后,判断说:“共军官兵所穿的衣服破烂不堪,难以护体,因被服奇缺,在掩埋其阵亡的官兵时,顺手将死者的衣服脱下,以供活人穿用。”

王耀武的判断是准确的。

数天之后,他们在怀玉山捕获了21师师长胡天桃。

当胡天桃出现在王耀武面前时,王耀武惊呆住了。他回忆说:“这位师长的上身穿着三件补了许多补丁的单衣,下身穿两条破烂不堪的裤子,脚上穿着两只不同色的草鞋,背着一个很旧的干粮袋,袋里装着一个破洋瓷碗,除此以外,别无他物,与战士没有什么区别。”

红十军团的处境确已极度困难。

随后,国民党军第七十九师进驻茂林,又重新上蚂蚁山找寻淮洲墓,掘墓砸棺,无比残忍地割下寻淮洲头颅,用布和石灰包裹着去向上邀功请赏。

悲痛万分的红军游击队又和人民群众一起,冒着生命危险,将烈士遣骸暗中移葬于蚂蚁山的隐蔽处。

四年之后,即1938年,新四军一支队在陈毅司令员率领下,踏着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的脚印向江南敌后进军。他们在茂林西边的荒山坡上找到了寻淮洲的荒冢,陈毅为寻淮洲亲笔撰写了墓志铭:青山有幸埋忠骨,寻淮洲同志是红军青年将校,以游击战斗著称,毕生为革命利益、民族利益牺牲到底,足为抗日战士之楷模”。

2009年,寻淮洲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杰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而陈毅撰写的墓碑现珍藏在茂林镇人民政府,经国家文物专家鉴定,属国家一级革命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