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战史风云

战史风云

决定玄武门兵变成败的关键人物不是李建成,也不是李世民,而是他

开门见山,这个“他”,略微熟悉唐朝历史的人都知道,名叫常何,当时是守卫玄武门的禁军统领。

常何,一脸神秘。

本来这个人的名字已经淹没在汗牛充栋的史籍中,没人注意,更没人提起,如一朵浪花融入大海,泛不起一丝涟漪。但是到了上世纪初(1910年——1914年),一代史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游学西欧,在法国巴黎图书馆发现了敦煌写本李义府撰的《常何墓志铭》,由此考证出戍守玄武门的勇将常何原为太子李建成的部属,却为李世民所利诱罗致,才使原处劣势的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中稳操胜券。陈先生着重指出:“唐代守卫宫城北门之禁军,以其屯驻地关系之故,在政变之际,其向背最足为重轻”。然而,对此事关李唐一代中央政治革命成败的关键问题,“旧史记载殊多隐讳”。因此他在发覆以后欣然指出:“此亦新史料之发见,足资补释旧史所不能解之一端也”。

陈寅恪,一脸博学。

上面这一段读者诸君肯定没有仔细看。不要东张西望,说的就是你。不承认,站起来,你说说,这段写的是啥。怎么,还得返回去重看好几遍?坐下。朽木不可雕也。

这段话大意是说,常何本来是李建成的人,当时负责玄武门防卫。但是这人却被李世民策反了。结果导致李建成毫无防范,于是被干掉了。真是道可道非常道,出道就怕无间道。最后李世民对他还不错,死后还让李义府给他写了墓志铭。要知道李义府的文笔在大唐可是杠杠滴,高宗时官至宰相。能让他动手写墓志铭的寥寥无几。常何为何获此殊荣?其中肯定大有猫腻。


李义府,一脸猫腻。

现存下来的墓志铭是这么写的:常何“其先居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酒(错字。应为迺,音nǎi,“乃”的异体)祖道陈留(河南开封)之境,因徙家焉。父绪”。贞观十二年为右屯卫将军,上奏云:“微臣属会昌之运,遂叨荣轩陛;臣父遇可封之日,尚沉沦家巷。不胜私愿,乞预朝班”。太宗降旨,“荣亲之典,授公父朝散大夫”。

还没仔细看?还想回头看?读历史不读文言文,我也就醉了。这段意思是说,常何祖先是河南温县人,后来搬到河南陈留。这是当时写墓志铭的标准格式,就是先写“郡望”。结果常何郡望很一般。贞观十二年,常何为右屯卫将军(大家把这个官职记住,后文用得上),给老豆向李世民要待遇:“我在您的关怀和领导下现在倒是混的很牛气,可是我老豆还没有一官半职。您能不能给我一点小面子,给他弄个官当。”李世民很开明,给他老豆常绪一个“朝散大夫”的官位。朝散大夫为从五品小官,是一种“散官”。只有待遇,没有具体职务。换言之,只领工资不干活。后来非常出名的白居易,就当过“朝散大夫”。


白居易,一脸闲散。

常何幼时“习行阵于通庄,植族旗于曲陌”;稍长,“倾产周穷,损生拯难,嘉宾押至,侠侣争归”,隋末,“乡中豪杰三百余人,以公诚信早彰,誉望所集,互相纠率,请为盟主”,“共察公言,咸遵指授,训戎习武,阐义弘仁,尊卑叶

同,垒壁严固”。

这段是纯夸奖。墓志铭么,都是说好听的,上坟烧报纸,全是哄鬼话。常何打小就有侠义之风,长大之后领袖群豪,公推为武林盟主。整个一个唐代版的及时雨宋公明。

宋公明,一脸豪气。

中间一段描述常大侠光辉岁月的墓志铭不可考。有人说是陈先生没有从法国抄回来。但是新旧唐书都有其传记,可以补充。他早年带着一帮“乡中豪杰”参加瓦岗军,跟随李密徐茂公陈咬金秦叔宝等大佬混江湖。后来李密被王世充击败,又跟着王世充讨生活。李世民攻破洛阳,生擒王世充,接收了王世充的老班底,将他带回长安。刘黑闼叛乱,李渊派太子李建成前去征讨,常何随太子前往,战场上表现优异。回来李渊论功行赏,让他作了守卫玄武门的禁军统领。

玄武门,一脸孤寂。

唐朝采用中央卫府统率、地方府兵番上的军事制度,也就是后世所谓的“南北衙”。“南衙”指的是驻防于宫城南面的皇城内、归尚书兵部直辖的十六卫,而“北衙”则指驻防于皇城北面宫城和禁苑中归皇帝直接掌握的禁卫军。

“北衙军”的雏形来源于当年跟从高祖李渊太原起事的三万部队。这些部队与唐皇室出生入死,立下赫赫战功,不仅忠诚,而且战斗力很强。李唐定都长安,朝廷对这些部队重礼优待,大部分兵士被赐予关中地区肥沃粮田,复员务农,当了或大或小的地主;一小部分骁勇之士则编成了唐天子手中的近卫部队,号称“元从禁军”,屯驻于宫城北面玄武门外,子承父业、代代相传。

“北衙军”之设立初衷并非征战和“勤王”,而是完全忠诚地、目的明确一致地服务于皇帝个人,因此可以说是一支私兵。北衙军建立之初规模较小,兵源主要来自“元从禁军”,其后为了扩大规模,便逐渐转向从民间招募士兵,特别是从外府兵中拣选健儿入充。

常何就是这样被挑选入卫的,并且还当了“北衙军”统领。让一个敌对阵营反正过来的外府兵担任如此重要职务,由此可见李渊对他的器重。


北衙军,一脸傲娇。

下面说到正题。

武德九年六月初三(公元626年7月1日),李世民决定绝地反击,制定好行动计划后,问了三个人。一为李靖,一为李勣,一为常何。李靖的态度是沉默,没有说支持,也没说反对。李勣说了一句千古名言:“此秦王家事,外人不便置嘴”。这句大家熟悉吧,看过三国演义的同学都知道,刘备想收刘封为义子,问诸葛亮,诸葛亮说:“此陛下家事,问关张可也”。李勣(也就是徐茂公)和诸葛亮一样,都是军师,都是玩脑子的人,就连在这种问题上说的话都一样。李世民的军事冒险成功后,大力重用二人。给二人的评价是:“社稷有守,国有纯臣”。何谓纯,纯正,纯粹,纯一。我们是大唐的将军,是国家的人,不是你秦王府私兵。你想搞兵变,随你大小便。我们不掺和。

徐茂公,一脸纯正。

相比之下常何就没有这么“纯”了。但是也不如好多人所说的那么黑。常何在这个问题上,其实也从某种程度上保持了中立。有人说常何是李建成的人,说的不对。常何是禁军统领,本质上来说是李渊的人。李建成对他有知遇之恩,带着他建功立业,成为李渊御前红人。但是李世民对他也有不杀之恩。当年李世民攻伐王世充,费了老鼻子劲了,差点就被王世充和窦建德包了饺子。攻克洛阳后,李世民对王世充的人大肆报复,杀了王世充好多旧部,非常出名的单雄信就是被他报复而死。徐茂公将自己官职和前程捐出来想保单雄信一命都未果。常何在这场洛阳守卫战中肯定是给王世充卖了大力的。但是李世民既往不咎,没有过分为难他。


单雄信,一脸不服。

此时李世民危难来求,常何也是左右两难。答应了李世民,对不起李渊和李建成。但是不答应吧,又在李世民这里心中有愧。毕竟李世民此时的处境他也知道。何况李世民跟他亮出了底牌,他也晓得其中利害。于是他采取了折中的办法,那就是让李世民和李建成单挑。

这样,秦王,你待我不薄我知道,可是太子对我也不错。明天太子进城,你们兄弟单挑。都是爷们,来个公平决斗。生死成败就看天意吧。李世民答应了。有人说这不扯吗,有这么小儿科吗。那是你不了解大唐人,大唐人就是这么豪爽任性。所以绝对不要用清宫戏的阴谋论恶意揣测大唐人。甄嬛传和美人心计看多了,人会变傻的。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公元626年7月2日),李世民率领长孙无忌尉迟恭房玄龄杜如晦宇文士及高士廉侯君集、程知节、秦琼段志玄屈突通、张士贵一行十三人早早埋伏在玄武门城门内。唐朝人五点到七点上班,也就是卯时,上班了有专门的值班人员“点卯”,也就是划考勤。五点之前,玄武门的城门是不开的。李世民一干人是在五点之前偷偷进入玄武门埋伏下来的。

五点之后,城门打开,李建成和李元吉骑马而入,走到临湖殿,感觉不对劲,赶紧掉转马头往回跑,李世民一看要跑,起身就追,边追边喊,“大哥大哥等等我,兄弟有话对你说”,但是李建成置若罔闻,李元吉还张弓搭箭,射了李世民三箭,奈何没射中。李世民弯弓搭箭,一箭射杀跑在李元吉前面的李建成。


龙虎斗,一箭穿心。

李建成死后,李元吉被后面观战的尉迟恭等人合力杀死。就是说,在李世民杀死李建成的过程中,他们一直是旁观的,用我女友话说,看老绵羊洑水。或曰,他们为何不一拥而上杀死李建成,这样把握更大。要是李世民一个发挥失常,被李建成跑了,岂不坏事。其实这就是常何跟他们谈好的条件。李世民和李建成单挑期间,秦王府的人和北衙军的人都在观战。所以根本没有什么“常何率领禁军把太子府和齐王府的两千人挡在门外不让进于是给李世民留出了杀死李建成的时间”等等臆测之词。这都是看书不仔细,人云亦云之说。我对此真的很无语,我在这里就想说一句,大家看历史,真的多想想。用一句英语,高中一年级课本,猴子对鳄鱼说的,useyourhard。

有人说,在这个事件上常何明显拉偏架。李世民武功明显比李建成高出好几个档次,让二人单挑,肯定是李世民赢啊。但是大家却忘了,李建成身边还有武功高手李元吉,李元吉“力敌十夫”,是曾经和尉迟恭能过好几招的人。李世民在二对一的劣势下将李建成射杀,自己也差点被李元吉用弓弦勒死。换言之,李世民占了天时地利,但是李建成也有人和,二人机会相对均等。李建成失败,这也是天命吧。

李世民上位后,立即整顿禁军。他从“元从禁军”中选取善骑射卫士上百人,分两番轮流在玄武门宿卫,穿虎皮衣、骑皇家六色驳马,跟着他田猎、演武,并赐以军号“百骑”。这支部队长期屯驻北门,因此被称为“北门长上”。(“长上”对应“番上”,意即长期宿卫而非轮流宿卫)。贞观十二年,太宗又选取材勇卫士置左右屯营于玄武门,称为“北衙屯营”,隶属于南衙十六卫中的左右屯卫,号为“飞骑”。

常何时为右屯卫将军,依然掌握禁军。可见在玄武门这件事的处理上,李世民对他的中立态度是认可的。但是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他就是决定玄武门之变的关键人物。要不是他给李世民放水,李世民根本没有机会釜底抽薪。


玄武门,一片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