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乾盛世难道是假象?英国小男孩摸乾隆帝龙膝后竟主张炮击大清!
1792年9月26日,英国政府任命马戛尔尼为正使,乔治·斯当东为副使,以贺乾隆帝80大寿为名出使大清,这是西欧各国政府首次向中国派出正式使节。这次出使可谓规格极高,先说两名使节,队长马戛尔尼在英国地位很高,贵族出身,堪称当时英国最著名的外交家,政治家,在印度,加勒比群岛任总督,在英国被封为伯爵。副使乔治·斯当东牛津大学的法学博士,在外交领域也是见多识广。再加5艘豪华战舰,随员700多人。这些人里囊括了各种英国专家:哲学家、机械学家、生物学家、植物学家、医生、画家,等等。还装了600箱礼物,价值1.3万英镑。当时英国对中国最深刻的了解是从《马可波罗·游记》中看到的,虽然这时的英国已经开始了工业革命,在海洋上称霸欧洲,但对神秘的天朝还是很恭敬的,所以必须备足寿礼,毕竟马可波罗把中国描述的那么的繁华强大。大英帝国派出这么一支高质量的队伍来到中国,可见对中国的态度。
1793年8月5日(清乾隆五十八年六月廿三),英国使团乘坐一艘60门炮舰“狮子”号和两艘英国东印度公司提供的随行船只抵达天津白河口,之后换小船入大沽,毕竟是外国使节前来祝寿,大清直隶总督亲自迎接,送上大量礼物食品。英国使团副使斯当东的记述甚为详细:“由于礼物太多,船上空间狭小,只能收下一部分”,而“以后不须提出请求,大批免费供应的物资源源不断送去”(《英使谒见乾隆纪实》)。这个隆重的接待礼仪让英国人很是欣喜和满意,从心底赞叹这东方盛世,但接下来让英国人意想不到的怪事接踵而至。
直隶总督送完物品刚刚离开,由于“有些猪和家禽已经在路上碰撞而死”,所以英国人把一些死猪、死鸡从“狮子号”上扔下了大海。岸上看热闹的中国人一见,争先恐后跳下水,“马上把它们捞起来,拿回家洗干净后腌在盐里”。在天津登陆后,使团沿白河北上北京。展现在他们面前的不是繁华大都市的景象,而是一片破旧的房屋与贫困消瘦的人们。财务总管巴罗在《我看乾隆盛世》中写到:“事实上,触目所及无非是贫困落后的景象”。
如果说一片贫困的景象让他们无法相信,那接下来社会上的专制环境更是让他们大失所望。登陆定海时,英国人对当地官员提出一个请求,找一个熟悉海路的人把他们领航到天津。年迈的总兵大人一口答应,随即派人抓了一群人。巴罗写道:“他们派出的兵丁很快就带回了一群人。他们是我平生所见神情最悲惨的家伙了,一个个双膝跪地,接受询问。”更让英国人开眼界的是,沿白河返程时,由于水位下降,船开不动,脾气大发的主事官员竟然“命令手下的兵丁让船长和全体船员挨板子”。“那些可怜的家伙提供了船只、服了两天的苦役,这就是所得到的唯一奖励!”《马可波罗·游记》中的中国是接受儒家思想教育的,充满尊重与和谐的,可眼前的事情一下子就粉碎了他们对大清的好感。
9月13日,使团抵达热河,向中国政府代表和珅递交了国书,并就礼仪问题发生争执,马戛尔尼竟不愿跪拜,在使团方面的坚持下,最终双方达成协议,英国作为独立国家,其使节行单膝下跪礼,不必叩头。14日,83岁的乾隆在承德避暑山庄接见了使团,英国使团向中国政府赠送了一批国礼,其中包括:前膛枪等武器、望远镜、地球仪等天文学仪器、钟表和一艘英国最先进的110门炮舰模型。但这些东西天朝怎么看得上,我大清地大物博,无需外国的任何东西,况且这些东西于我们也没用。
乾隆对英国送来的礼物毫无兴趣,但使团里的一个12岁的英国小男孩让他有了挺大兴趣。这个小孩虽然只有12岁,但在来中国的路上,就他一个人学会了中文,这让乾隆很是高兴,让他走过来,奖励他摸摸自己的膝盖,这是极大的赏赐啊。这位摸了龙膝的小男孩就是副队长乔治·斯当东的儿子,小斯当东。由于学会了中文,小斯当东这次出使就对大清有很多的了解,也对大清本质看得很透彻的。1840年,英国议会讨论对大清发动战争的时候,小斯当东是最坚决赞成的一个。他说:“中国听不懂自由贸易的语言,只能听懂炮火的语言。”
随后马戛尔尼就双方自由贸易方面向乾隆帝递交了一份合约,乾隆帝均以无先例为由拒绝了英国的要求,他认为中国作为天朝上国,不需要外国的商品即可自给自足,双方不存在平等贸易的基本条件。无奈,使团在澳门停留了一段时间,并于1794年3月17日离开中国,9月6日回到英国朴次茅斯军港。
马戛尔尼的随员安德逊说:“我们的这次出使只有三句话:我们进入北京时像乞丐;在那里居留时像囚犯;离开时则像小偷。”斯当东男爵说:“贫穷得令人惊讶,一路上我们丢掉的垃圾,会被生活在底层的百姓捡去吃”,所见的大清军队军着也如同“叫花子般”。历史所推崇的康乾盛世在马戛尔尼一行的所见所闻中,似乎并没有那么强盛,以后的被外国侵略者瓜分似乎也在情理之中。马戛尔尼的记载和历史书上到底哪个才是真正的康乾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