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战史风云

战史风云

抗日将士洒尽最后一滴热血,筑起新的长城

文章来源:原创整理 | 图片来源:网络

上一期说到日本为窥取我国东北三省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奉行蒋介石“不抵抗”政策的张学良率东北军尽数撤进关内,日本几乎没费多大的军事代价就生吞活剥了东三省。

但是,日本的狼子野心并没有因蒋介石的“不抵抗”而遮掩,反而更加明目张胆,吞并中国的野心暴露无疑。

日军在吞并东三省后就马不停蹄,又开始了我国华北地区的侵扰,蚕食。

甚至迫不及待在1933年元旦之前,就把战车开到了东北通向华北的咽喉要道,华北门户“山海关”城下。

1933年元旦夜11时,日军开始发起进攻,开始了占领热河省进一步蚕食中国华北的战役,中国守军也掀开抗击日本的第一枪,长城抗战序幕。

战前山海关主将何柱国旅长的发出民族的呼声:"……愿与我忠勇将士共洒最后一滴血。为人类张正义,为民族争生存,为国家雪奇耻,为军人树人格。"

山海关守军在旅长何柱国率领下奋起反击,与日军浴血拼杀三昼夜,千余守城官兵战至弹尽援绝,才被迫退。

1月3日,山海关失陷,日军转攻热河,3月4日,省会承德失守。

3月5日,南京国民政府为了遏制住日本嚣张的气焰,调动了包括东北军、西北军、晋军在内的17个军30多个师,总兵力约20万人。

在喜峰口、古北口、冷口、张家口等100多个长城关口,开始了“一寸山河,一寸血”的阵地争夺战,

但是,古老的长城和中国守军的热血,最终还是没能挡住日军的进攻。

1933年5月,坚守了三个月的长城各口均被日军攻占。


(伪“满洲国”宣传画)

1933年5月,国民政府不顾“全国军民的呼声”签下了一纸丧权辱国的城下之盟"塘沽协定",默认了日本对东北三省和热河的占领。

1934年4月,日本外务省官员发表《天羽声明》,声称"日本与中国有特殊关系,故日本应与各国不同。

1935年2月,蒋介石声明"中国不但无排日之行动与思想,亦无排日之必要";汪精卫发布"禁止抵制日货"等政府令。

5月,日本政府指控杜重远主办的《新生周刊》发表的文章《闲话皇帝》"侮辱天皇"。中国法院以诽谤罪判处杜重远有期徒刑1年零2个月,不准上诉。

6月,南京政府颁布《敦睦邦交令》,要求国人对日本人的所作所为保持沉默。

中日签订"秦土协定",日军借此控制了察北地区。

7月,"何梅协定"正式达成,日本攫取河北省、察哈尔省和平津两市的大部分主权。


9月,日本中国驻屯军司令官多田骏发表声明,宣称:"必须对组织华北五省联合自治团体的工作予以指导。"

至此,日本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借助国民政府的恐日心理,完成了所谓的“华北自治”的计划。

开始了对华北地区,丰富的煤铁盐的大规模的掠夺,以以战养战的策略为其掠夺有用的军事资源。

1935年11月1日,国民党四届六中全会后,100多名国民党中央委员在会议厅前摄影,蒋介石未在现场,汪精卫等排在第一排。

伪装成记者的孙凤鸣突然闪出,高呼“打倒卖国贼”,向汪精卫连开三枪,汪精卫中枪倒地,孙凤鸣被卫兵击伤。

在审讯中他满怀激情地说道:"请你们看看地图,整个东北和华北那半个中国还是我们的吗?再不打,要亡国,做亡国奴了!"

然而,这次事件并没有动摇,当时中国最高统治者蒋介石的对日国策,面对日本的蚕食,继续推行他的妥协政策。

1935年11月,在日军的扶植下,汉奸殷汝耕在通县宣布成立"冀东防共自治委员会"。

12月7日,国民政府迫于日本人的压力,着手解散北平军分会,决定成立名义上主权属于中国的半自治地方政府"冀察政务委员会"。

12月10日,声势浩大的一二九运动爆发了。

斯诺在去陕北之前,作为《伦敦每日先驱报》驻远东的记者,亲眼目睹了"一二·九"运动的爆发。并且他见到了被抓到警察所里的清华女学生陆璀,完成了一篇独家报道--《中国的贞德被捕了》。

那斯诺就问:你们为什么要上街?你们是手无寸铁的学生,你们认为你们能达到目的吗?

陆璀是这样回答的:我们不愿意做亡国奴,我们相信人民大众,只要把人民大众唤醒了,那我们中国就不会灭亡。

时任国民新编第一军中将总参议的续范亭在国民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期间,劝谏国民党要员,陈述抗日之志。

但是并没有被接纳,于是他决心用鲜血向政府表白,并唤醒更多的同胞。

愤然写下《敦促抗日绝命书》:"革命三十载,半生颇自爱。……慨乎国已不国,……忧愤交并,拔剑穿胸。……愿同胞精诚团结,奋起杀敌。"后

1935年12月的南京,来到中山陵前,

他先在那背诵总理遗嘱,然后哭了很长时间,最后用匕首来刺自己的腹部,准备以死明志。

但是那个匕首不够锋利,结果没有刺到要害。

后来看守中山陵的警察,把他找到救出来,救出来就进了中央医院。

1935年山西王“阎锡山”,面对日军进入绥东,侵扰蚕食自己地盘的时候,为了守护切身利益,提出"守土抗战"的口号。

为了充实自己的力量抗日,希望借助共产党的力量发动群众,抵抗日本侵略,开始了尝试与共产党接触。

1936年11月,阎锡山与共产党谈判成功,阎锡山同意共产党在自己的辖区按自己抗日主张开展工作。

1936年秋天,山西一些进步青年提出成立"抗日救国同盟会",但此时国民政府不允许提"抗日"一词。

阎锡山将名称改为"牺牲救国同盟会",牺盟会于九一八事变5周年纪念之际成立,阎锡山自任会长。

同时任命中共代表薄一波为太原绥靖公署主任办公室秘书,具体负责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的工作。

薄一波到任不久,中共北方局又派杨献珍、董天知、韩钧、周仲英与薄一波共同组成中共山西公开工作委员会,专做公开、合法的工作。

随后,山西公开工委接办牺盟会,同阎锡山建立了特殊形式的抗日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利用这一合法形式,发展大量青年知识分子和群众入会。

薄一波还提出了一个培训新型军政干部的计划,牺盟会通过主办"军政训练班"、"民训干部教练团"培养抗日力量,许多苦于报国无门的爱国青年纷纷涌向山西。

牺盟会在山西迅猛发展,短短几个月,会员发展到60万。

成立牺盟会之后,通过牺盟会特派员的形式,各县共产党组织被迅速建立起来。

不少县的牺盟会领导机关就是中共县委机关,牺盟会特派员就是中共县委书记。

为八路军进入山西和共产党在山西建立抗日根据地奠定了基础。

1936年初,由日本统制派军阀全面控制了政局,随后上台的广田弘毅内阁,积极推进侵略战争的政策。

日本在《国策基准》这个文件当中,第一次明确提出日本大陆政策的目标和日本的海洋政策的目标,就是不但要"北进",还要"南下"。

日本在8月11日,决定了它的对华政策和华北政策。

日本明确提出修改了以前的华北五省自治的政策,明确提出要实行华北五省分治,让华北五省独立于或脱离中国的中央政府。

此时,西北"剿共"副总司令张学良就曾与中共代表周恩来秘密会谈,他们连夜达成了双方休战、共同抗日的协议。

但是坚持"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蒋介石,仍旧一意孤行。

1936年12月4日,蒋介石第二次飞抵西安,再次迫令张学良、杨虎城立即将军队全部开赴陕北"剿共"前线。

12月7日,张学良抱着破釜沉舟的决心,向蒋介石进行了"哭谏"。

他慷慨陈词,声泪俱下,但蒋介石毫无所动,严厉斥责他"幼稚"。

12月9日,西安城内1万余名学生为纪念一二九运动一周年,前往临潼华清池蒋介石住地请愿,蒋介石命令"格杀勿论"。

张学良赶到灞桥劝阻学生。面对手无寸铁、只是要求抗日的学生,张学良无法执行蒋介石的命令。

两天之后,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向蒋介石实行"兵谏",西安事变爆发。

事变当天,国民党在南京紧急召开中央常务委员会,以何应钦为首的一派极力主张"讨伐"张学良、杨虎城,甚至准备轰炸西安,中央军做好了进攻西安的准备,内战有一触即发之势。

1936年12月17日,周恩来作为中共中央代表乘张学良的专机飞抵西安。

周恩来力劝张学良、杨虎城和平解决并释放蒋介石。

12月23日,张学良、杨虎城同到达西安的国民党代表宋子文、宋美龄进行谈判,周恩来作为中共中央全权代表参加了谈判。

三方达成包括改组国民党和国民政府,释放一切政治犯,停止"剿共",一致抗日等六项条件。

在得到蒋介石的承诺后,张学良决定释放蒋介石。

1937年4月5日,清明时节,在陕西省黄陵县桥山之巅,国共两党派出张继、顾祝同和林伯渠等人,各自携带祭文共祭黄帝陵。

毛泽东为此手书《祭黄帝陵文》:"东等不才,剑屦俱奋,万里崎岖,为国效命。频年苦斗,备历险夷,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论军民,不分贫富。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

黄帝陵一直是炎黄子孙五千年血脉相承的象征。这是国共两党首次共祭黄帝陵,在外敌入侵、山河破碎之际,这次的共祭黄帝陵更具有特殊的意义。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

已经憋屈良久的中国军人冲上战场,拿着简陋的武器,凭着血肉之躯,以一腔满腔热血,拉开了八年全国抗战的序幕!

7月8日,中国共产党发出通电疾呼: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号召"全国同胞、政府与军队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掠!"

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最后关头》的演讲,他说:"万一真到了无可避免的最后关头,我们当然只有牺牲,只有抗战。""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

至此,中国民族各党派,各阶级,团结一致抗日,中国在不当亡国奴的民族呼唤中觉醒!

中华民族开始凝聚成一道新的长城,一道坚不可摧的万里长城

编辑;袁载誉

号/qq号:3108286070

欢迎加好友一起交流学习指正,一起读史,一起成长。

版权申明:若您觉得我们侵犯您的权利,评论留言即可,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