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锋枪造价很低 为什么在二战中 中国大量使用冲锋枪?
在一战中,为了适应堑壕作战,各国纷纷想出应对之策。美英军队研发出霰弹枪,而德奥军队则是给部队配发冲锋枪。冲锋枪(Submachine gun,缩写SMG),又称短机枪、短机关枪、机关短枪或次机枪,旧译手提机枪或手提轻机枪,一般泛指使用手枪子弹的连发枪械,冲锋枪的设计者对这种武器的共同设计诉求为“轻便”及“全自动射击”。原因是他们认为世界上第一支冲锋枪是协约国意大利的Villar-Perosa(简称VP 或Mod.1915),采用双枪管设计,发射手枪子弹,装有两脚架但没有枪托。
世界上第一支冲锋枪是意大利陆军上校B·A·列维里于1914年设计发明的维拉·佩罗萨冲锋枪。该枪为双管自动枪,发射9毫米手枪弹,由于该枪射速太高(3000发/分),精度很差,又较笨重,不适合单兵使用,所以不太受欢迎,不过佩罗萨其实是要作为超轻型的机枪使用。后来德国人施迈塞尔(Hugo Schmeisser)在1918年设计的MP18冲锋枪被认为是第一支真正意义上的冲锋枪。
二战以前受到战术思想限制,各国作战不太提倡火力战胜,而是讲究精准射击。因此,冲锋枪没有普及开来,制造技术并不成熟,导致成本较高。随着工业技术进步,冲锋枪成本普遍25美元以下,比步枪的成本还要低。那么当时中国为何没有大量列装冲锋枪呢?
事实上,抗战爆发前夕,中国军队已经装备不少进口冲锋枪。与数百万军队相比,中国进口的那点冲锋枪数量还是非常的少。为此中国兵工厂也仿造了不少的冲锋枪。然而受到技术和成本影响,中国仿造冲锋枪仍是杯水车薪。因此,中国军队只能依靠装备毛瑟手枪弥补近战火力不足。
除此之外,冲锋枪耗弹量非常的大。以当时中国军工水平,无法满足需求。抗战初期,许多部队士兵只能分到五六发子弹,更别提供应冲锋枪所需子弹。而且当时中国运输能力很差,汽车少也就算了,就连马匹都很少。很多时候都得靠人力运输战略物资,大量装备冲锋枪会增加后勤压力。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不同型号和不同口径的冲锋枪相继问世。战后以来,随着自动步枪的发展,冲锋枪与自动步枪的区别越来越小,有些已很难定义和分类,如德国的STG44突击步枪、前苏联的AK47自动步枪等通常也有称为冲锋枪,其口径多在7.62毫米左右。冲锋枪是一种短枪管、发射手枪弹的抵肩或手持射击的轻武器,装备于步兵、伞兵、侦察兵、炮兵、摩步兵、空、海军等。冲锋枪是冲击和反冲击的突击武器,在前两次世界大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冲锋枪的基本特点可概括为:体积小,重量轻,灵活轻便,携弹量大,火力猛烈。但由于冲锋枪枪弹威力较小,有效射程较近,射击精度较差,加之步、冲合一的突击步枪的问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其战术地位逐步下降。从国外轻武器发展势头来看,除了微型冲锋枪、轻型冲锋枪、微声冲锋枪仍有生命力以外,常规冲锋枪将被小口径突击步枪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