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古代野史

古代野史

荀彧被曹操赐死时,他的侄儿荀攸为什么没有求情?背后原因让人感叹!

三国时期有许多著名的军师以及谋士,说到曹魏势力中著名的谋士,那么除了郭嘉,最为出名的非荀彧莫属了,然而他最终却被曹操赐死,这是怎么回事呢?又为何在他被赐死时,他的侄儿荀攸为何没有求情呢?今天就由小编来说说。

在统一北方诸多战役中,官渡之战可说是曹操政治生涯的一大拐点,从此他便以旗形的架势进入了宽阔的上升通道。官渡战役,可说是三国中以少胜多最具特色的一场战争。敌我力量的悬殊使曹操内心深处的怯意总是挥之不去。加之相持已有时日,军粮已经频频告急,硬撑下去恐不会有好结果,曹操因之心萌退意。但因这场战争实在关系重大,进退都将牵动全局,曹操在决策之前,不得不听听荀彧的意见。于是飞马传书,很快便收到了荀彧的答复。

荀彧的意见非常明快、坚决:顶住,千万要顶住,绝对不能考虑后撤!他详细地为曹操分析当前的战争形势。由于双方处于胶着状态,所以都遭遇着几乎相同的考验。我方感到军粮后援困难则数倍于我兵力的对方对此就更感到窘困。双方对仗的成败关键,除现实的物质力量外,士气是另一个决定因素。而士气则绝对是可鼓而不可泄的。一泄之下,就将兵败如山倒。现在双方正僵持着,兵士们的意志都处于不稳定的状态下,一旦哪一方先撤,就等于承认自己已输了,败军的兵丁,何来战斗的勇气?这样反而使对方犹如突然给注射了一支兴奋剂,战斗力顿时亢奋起来。他们乘胜追击,那我方就将遭到全面崩溃的后果,所以你一定要坚定信心,顽强地顶住,切不可有动摇的念头。

同时,因考虑到敌我力量的悬殊,你一定不要寄希望于常规的取胜之道。你要觅取尚未显露的机会,用奇兵来突击对方,取重点突破来转换全局形势,取得最后胜利。一封书信犹如一帖强效清凉剂,使曹操的头脑顿时清醒起来。他重新凝聚起斗志,顽强地坚持下去。正处于此转折关头,适逢袁绍营中的许攸来投。许攸提供内部机密,要曹操去鸟巢烧粮。诸多谋士颇多猜疑,但曹操果断地接受了许攸的献计,进行了夜袭乌巢的非常军事行动,一把火。一夜之间奇迹般地改变了战局的命烧光了袁绍所有的军粮。

运,使拥有十万之众的袁绍,最后只剩下数百随从没命地逃奔,才好不容易拣得了一条老命,回到了河北老家。袁绍羞恨交加,不久便活活地吐血而亡。所以连曹操本人都对荀彧的才智和贡献钦佩不已。他在上献帝的奏折中,将取胜的第一大功归于荀彧,所谓:“天下之定,彧之功也。”

荀彧不仅本人对曹操的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还为曹操引进了不少杰出的人才,如郭嘉、钟繇司马懿等都是荀彧向曹操推荐的。这些人都称得上是顶尖级的人物。可以说在曹操事业每一块丰碑上,都铭刻着他们闪亮的名字。可见荀彧识别人才的能力,也是令人称绝的。但令人感到不无遗憾的是,他虽识英雄,却不辨奸雄。更糟糕的是错把奸雄当英雄,从而竭力辅佐奸雄成功,结果国家和人民并未由此得福,本人也落了个悲哀的下场。

公元212年,曹操打算晋位为国公并加封九锡,由于这一行为相当于算是在模仿王莽篡汉的手法,突破了荀彧的底线,因此荀彧对曹操等人这种行为不同意。在这样的情况下,荀彧以曹操应“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为由劝阻曹操,就此与曹操决裂。曹操深知他与荀彧的关系无法挽回,于是他赐给荀彧一个食器,当荀彧打开食器时,发现里面空无一物。要知道食君之禄,忠君之事,曹操既然已经决意走上篡汉之路,荀彧唯有以死明志,在这样的情况下,荀彧最终服毒自尽。可以说,正是由于曹操的威逼,才造成了荀彧的死亡,那么在他被赐死时,身为荀彧的侄子荀攸为何没有为荀彧发声求情,而是保持沉默呢?

在如此乱世当中,要是能有人在自己的危难时刻帮忙发声,其实最重要的就只有两点原因。

第一个就是两个人的感情到了一定程度,就比如说刘备关羽之间的关系,当初关羽败走麦城,刘备因为和关羽之间的情义,所以才会挺身而出的。另一方面就是两个人之间三观一致,思想上有共鸣。就比如说诸葛亮马谡之间,马谡熟读兵法,诸葛亮和马谡两个人之间聊天也是有很多的共鸣的。

那么提到荀彧和荀攸的话,其实两个人之间虽然是叔侄关系,但熟读三国的人应该了解,其实这两个人之间实际上并没有太多的交集,都是凭借着自己的能力在三国立足的。当然了,再加上荀攸是一个比较谨慎的人,做事会认真考虑后果。所以在权衡利弊之后,他并不会为荀彧发声求情的。

小编觉得,要说起荀彧被曹操赐死,荀攸没有求情也是人之常情,毕竟两个人之间的关系并没有那么深厚。

那么对此你怎么看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