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征和李世民关系那么好,魏征死后不久李世民为什么亲手砸烂其墓碑?
说起唐朝的统治,就不得不提一位众人皆知的皇帝,他就是开创贞观之治的唐太宗。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津津乐道唐太宗李世民与唐朝名臣魏征的君臣和谐、上下同心的佳话。那么为什么魏征死后不久李世民为何亲手砸烂其墓碑?
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下曲阳(今河北晋州)人,从小丧失父母,家境贫寒,但喜爱读书,不理家业,曾出家当过道士。隋大业末年,魏征被隋武阳郡(治所在今河北大名东北)丞元宝藏任为书记。元宝藏举郡归降李密后,他又被李密任为元帅府文学参军,专掌文书卷宗。
唐 高祖武德元年,李密失败后,魏征随其入关降唐,但久不见用。次年,魏征自请安抚河北,诏准后,乘驿驰至黎阳(今河南浚县),劝嵛李密的黎阳守将徐世绩归降 唐朝。不久,窦建德攻占黎阳,魏征被俘。窦建德失败后,魏征又回到长安,被太子李建成引用为东宫僚属。魏征看到太子与秦王李世民的冲突日益加深,多次劝建 成要先发制人,及早动手。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由于早就器重魏征的胆识才能,非但没有怪罪于他,而且还把他任为谏官之职,并经常引入内廷, 询问政事得失。魏征喜逢知己之主,竭诚辅佐,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加之性格耿直,往往据理抗争,从不委曲求全。为大唐王朝的发展壮大,为贞观之治开创,提 出了许多治国良策,大多被唐太宗所采纳。
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李世民对魏征大胆直谏的所为,并非没有丝毫其他看法想法,只能说是心存喜忧 参半的心绪。喜的是魏征能大处着眼,为国进言,不惧权势,处事较公;忧的是魏征不留情面,不顾龙颜,常有“犯上”之嫌。特别是魏征死后不久,李世民就发现 魏征以往的行为存在“两大硬伤”:其一,魏征在死之前曾经向唐太宗秘密推荐当时的中书侍郎杜正伦和吏部尚书侯君集,说他们有当宰相才能,得到重用。魏征死 后,二人都因牵连到太子李承乾谋反事件之中,杜正伦被罢免,候君集被斩首。李世民开始怀疑魏征在朝廷有因私营党的嫌疑。其二,魏征曾把自己给皇帝提建议的 书稿给当时记录历史的官员褚遂良观看。唐太宗怀疑魏征故意博取清正的名声,心里很不高兴。
试想,唐太宗联想到魏征曾帮助原太子李建成反对自 己夺取政权,心中肯定火冒三丈。想当年,他对魏征如此不计前嫌百般器重,而魏一命呜呼后却爆出了结党营私、沽名钓誉的事情来,焉能不龙颜大怒?于是乎,为 泄不平,李世民采取了两项步骤惩罚魏征:先是下旨解除婚约,不再同意把衡山公主许配给魏征长子魏叔玉;后是大怒之下,亲自砸掉了魏征的墓碑(其义明显是怒 之辜负圣恩,愧对宠信)。
这确实让人很难理解,几天前还如胶似漆,恨不得把对方当镜子,这才刚死了没几天就立马砸了人家的墓碑,还不顾皇家的脸面公然毁约。不过,从另一个人的事来看,倒可以解释这个问题。
魏征死后六年,也就是贞观二十二年,中书令(相当于宰相)马周去世。这马周也是一位很有传奇色彩的贞观名臣。当年李世民搞了一次征文大赛,让大臣们每人写一篇文章,结果一位武将出身的常何拔得头筹。李世民当然知道这个常何有几斤几两,要让他写出这么有水平的文章,就是杀了他也办不到,于是就问他这篇文章是谁写的。
这常何也是个直肠子,直接就把家里的门客马周给供了出来。李世民一听常何府中还有这样的奇才,忙派人去请。可没想到的是,派去的人灰溜溜地回来了,说连马周的面都没见着。李世民只能又派第二个人去请,马周还是不露面。
李世民一看,这还遇上个大爷,我就陪你玩到底,于是又派了一个人去请。直到第四个人去,马周才洗了把脸,跟着那人来到了皇宫。李世民问了他几个问题,马周对答如流,让李世民大喜过望。
这次见面后,马周连连升职,不到一年时间就被提拔为监察御史,负责监察百官、巡视郡县、纠正刑狱、肃整朝仪等事务。李世民曾背着皇后说:“我与马周,暂不见则便思之。”而马周也尽职尽责,给李世民提了不少意见和建议,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不在魏征之下。
马周去世后,李世民为他举行了国葬,还把他的遗体陪葬在自己的昭陵,极尽殊荣。这跟魏征死后砸墓碑相比,一个死了都要爱,一个死了都不放过你,真是有着天壤之别!
马周在临死前,让家人把他十几年来给皇帝的奏折都翻出来,颤颤巍巍地划了根火柴,亲自将奏折一把火通通烧光。家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说:“春秋时的管仲、晏婴经常数落国君的过错,显得自己很伟大,还让史官都记录下来,让自己千古留名。这样的事我不做。”
看到这儿,我们就该明白了,李世民为什么会爱马周而恨魏征。
一个是死了都要爱,辅佐他,就要尽心尽力,就算死后也不能彰己而贬人,公开他丑的一面;另一个则是死了都不放过你,生前不怕给你提意见,死后也要有勇气把你丑的一面公之于众。
原来,死了都要爱和死了都不放过你,不光是李世民对待马周和魏征的态度,更是马周和魏征这样对待李世民在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