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被盗墓者尊为祖师爷,三国时期他究竟盗取了谁的墓,可以养活军队三年?
三国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乱世之一,其中涌现出许多枭雄般的人物,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曹操了,他的一生有许多被后世广为知晓的事迹,其中一个就是被盗墓者尊为祖师爷,那么三国时期他究竟盗取了谁的墓,可以养活军队三年?今天就由小编来说说。
摸金校尉一词是人们不陌生的,这些年人们对盗墓的小说是非常热爱的。摸金校尉一词,最早是说曹操的,在历史上,曹操曾经组织盗墓,当时的曹操被别人称呼为盗墓贼,可是后来,曹操对这个称呼不满意,想到了摸金校尉一词。
这样的情况下摸金校尉就成为了盗墓贼的代表词。现如今的人们对盗墓贼和摸金校尉都不陌生,两个词都是耳熟能详的。三国时期,曹操为了筹集军费,想到了去盗墓。在当时来说,蜀汉也缺军饷,于是刘备想到了一个办法,就是直百钱。
直百钱的出现让蜀汉的百姓苦不堪言,因为购买力的不断下降,导致了蜀汉的百姓没有了生存的余地。为了筹集军饷,刘备想到了直百钱,曹操就是盗墓。这两种方法说起来,曹操貌似还是比较好的,毕竟曹操没有伤害百姓。
在三国时期,刘备对曹操的盗墓给出了讥讽,“操又特置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所过隳突,无骸不露。”这句话出来后,全天下的人都知道曹操盗墓了,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盗墓贼。这哪里是曹操能够忍受的?说白了刘备简直是在侮辱他。
由此曹操想到了一个词,就是摸金校尉。曹操发明了“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等官职,这些职位专门是用来盗墓的,盗墓的钱财用来作军饷使用。最早说曹操盗墓的,不是刘备,只不过刘备说出曹操盗墓后,天下尽人皆知了。
曹操为何发明摸金校尉用来盗墓呢?
一,军饷不足
东汉末年,由于饥荒和战乱,人口锐减,经济凋敝,“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的惨状四处可见。因此,在那个乱世中要筹措军粮是非常困难的事。尤其是碰上大规模持久战时,曹操常因断粮而陷入困境。有一次,曹操和吕布在兖州交战,这一仗打的非常激烈,消耗了做多军粮,而且兖州正在闹蝗灾,粮食无收。曹操向袁绍借粮,袁绍却要曹操把自己家人作为人质送到袁绍处。就在两难之际,曹操手下程昱只好用人肉做成肉干来充当军粮,解决危机。为了避免人吃人的惨状再次发生军中,曹操只有去盗墓,增加军饷。
二,越陷越深
人总是贪婪的,得一就想二,曹操盗了汉梁孝王刘武和李王后的陵墓,所得财宝足够全军十年军饷。但尝到了盗墓好处的将领和士兵们却已不可自拔。在他们看来,与其每次作战前,动员全州百姓交粮或者战后烧杀抢掠的,盗墓是对活人伤害最小也最省事的行为了,更何况每次下墓自己偶尔也可以在身上私藏一些小物件赚点“外快”。于是军中的舆论就变得支持盗墓了,曹操又怎么能违背“民意”呢?只有一条路走到黑了。
三,经济需要
三国鼎立,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经济实力的相对平衡的结果。北方原本较早开发,比较发达,但由于长期战乱,经济实力大减,而南方在西汉普及牛耕后得到一定开发,因此形成了相对巧妙的局面。对于统一北方的曹操来说,最重要的,并非急匆匆的南下,而是尽快恢复北方的经济优势才能稳操胜券。由于汉朝长达四百年的厚葬之风,许多金银被埋在地下,大量贵金属的脱离市场导致国家财富的缩水。因此曹操一方面提倡薄葬,阻止更多金银的流失,另一方面积极盗墓,让被浪费埋没的财宝重见天日,从而保护国家经济,这也就是为什么曹操发明屯田解决军粮问题后依旧盗墓的原因。相比于刘备强制发行币值低的直白钱掠夺百姓财富,曹操取富于墓、用之于民的做法更加有助于国家百姓。
那么曹操盗取的是谁的墓呢?什么样的古墓能够让曹操养活军队三年呢?这个墓的主人,就是汉景帝的弟弟——梁孝王刘武。七国之乱中,刘武战功卓著,战后得到了汉景帝的重赏。由此说来,刘武的墓中,肯定是有大量珍宝的。
梁王墓为了防止后人盗掘,用大量上千公斤重的塞石封死了墓道。这样的情况下,一般的盗墓贼即使是发现了地宫的入口,也根本无能为力。曹操对此肯定不是束手无策的。曹操亲自上阵指挥。史书记载为“操帅将吏士,亲临发掘,破棺裸尸,掠取金宝。”
《水经注疏》中同样记载了“操引兵入砀,发梁孝王冢,破棺,收金宝数万斤。”由此说来,曹操在刘武的墓中,发现了大量的珍宝,对于这些珍宝具体由多少,这就不得而知了。后人只知道靠这些财物,曹操养活了手下的军队3年。
从上世纪开始,考古专家对刘武墓进行挖掘。在这个三国时代就被盗过的墓群中,仍发掘出了金缕玉衣、大型玉璧等珍贵文物2万余件,许多文物价值连城。无法想象的是,曹操到底在刘武墓中盗取了多少珍宝,这样的珍宝恐怕是后人无法想象的。
那么对此你有何不同的见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