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年羹尧和雍正的关系,为什么雍正要杀他?背后原因竟然是如此
清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在这个时期有许多著名的将领,今天就由小编来说说其中一位年羹尧,揭秘年羹尧和雍正的关系,为何雍正要杀他?背后原因竟然是如此。
年羹尧(1679年-1726年),字亮工,号双峰,中国清朝名将。原籍凤阳府怀远县(今安徽省怀远县),后改隶汉军镶黄旗,清代康熙、雍正年间人,进士出身,官至四川总督、川陕总督、抚远大将军,还被加封太保、一等公,高官显爵集于一身。
公元1717年(康熙五十六年),策妄阿拉布坦遣其部将策凌敦多布入侵西藏,杀死拉藏汗。四川提督康泰率兵出黄胜关(今四川省松潘县),军中哗变,引军而还。年羹尧遣参将杨尽信抚谕大军,密奏康泰失兵心,不可用,请求亲赴松潘协理军务。皇上嘉奖其实心任事,遣都统法喇率兵赴四川助剿。
年羹尧也没有辜负康熙帝的厚望,在击败准噶尔部首领策妄阿拉布坦入侵西藏的战争中,为保障清军的后勤供给,年羹尧再次显示出了卓越才干。他运筹帷幄,驰骋疆场,配合各军平定西藏乱事,接着又率清军平息青海罗卜藏丹津,立下赫赫战功。
公元1724年(雍正二年)入京时,年羹尧得到了雍正帝特殊宠遇。年羹尧不仅在涉及西部的一切问题上大权独揽,而且还一直奉命直接参与朝政。他有权向雍正直接上报,把诸如内外官员的优劣、有关国家吏治民生的利弊兴革等事,随时上奏。他还经常参与朝中大事的磋商定夺。在有关重要官员的任免和人事安排上,雍正则更是频频与年羹尧交换意见,并给予他很大的权力。在年羹尧管辖的区域内,大小文武官员一律听从年的意见来任用。
但在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风云骤变,年羹尧被雍正帝削官夺爵,列大罪九十二条,于公元1726年(雍正四年)赐自尽。
那么,为啥他会死在雍正的屠刀之下?
明面上的罪,大概有这么几条:
第一,对皇帝不敬。
由于年羹尧出身镶黄旗、雍正又当过镶黄旗主的缘故,雍正没即位之前就对在外当官的年羹尧颇为依赖,把他当作夺位的一大资本。
但年羹尧并非满人,他与雍正关系虽然亲密,内中又透露着一点点不太贴实。
年羹尧似乎没有察觉到雍正内心对他的一点点异心,言语之中不知避忌,多次引起雍正的不满。
康熙末年,诸皇子争位日趋白热化,年羹尧自认为看透了雍正密谋夺位的心思,给雍正上书说,“今日不负皇上(指康熙)、异日必不负雍王”,一下子把雍正内心那点盘算全抖露了出来。吓得雍正严辞斥骂年羹尧胡说八道。
雍正即位后,年羹尧还在上书中建议皇帝要“为善日强”。新朝开元,正该颂扬新皇的新气象,怎能说什么“为善日强”,雍正理所当然地有点生气。这不是说我以往做的善事不够,以后要多做些吗?再加上雍正得位历来有阴谋夺储的非议,这句话实在大大地刺激了雍正。年羹尧也是饱学之士,在文字上犯这种低级失误,纯粹是态度问题。
年羹尧平定青海叛乱后,雍正的帝位得到极大巩固,他激动地说年是他的恩人。按说当臣子的哪敢当得起这样的评价,应该立马上书谢罪,以示谦抑。年羹尧却欣然受之。他受领雍正的赏赐时,轻佻地说“臣贪皇上这几件宝物”,雍正虽然笑骂之,但心里暗恨他恃功居傲。
年羹尧在西北领兵时,雍正发皇城侍卫到军前效力。年羹尧大摆威风,居然让侍卫去给他摆队(帐下充作仪卫),京中听说议论纷纷。在军中,他又目空一切,蒙古王公见其面都要下跪。年羹尧给部下东西称“赐”,下发的命令称为“谕”,这都是严重不合规矩、有僭越之嫌的举动。
西北立功的一些人,起初报请赏赐雍正没有同意,后来经年羹尧建议又加以封赏。朝野顿时传言,皇上虽然明断,但在大事上还要依赖年羹尧。雍正听说后非常生气,专门对臣子们说:“朕岂冲幼之君,必待年羹尧为之指点?又岂年羹尧强为陈奏而有是举乎?”
怨念很大啊!
毕竟皇帝都还是有自尊心的。特别是碰上雍正这种刚愎自用而又杀伐决断的皇帝,年羹尧还不思收敛自己言行,无疑在雍正的黑账本儿上添了一大条。
事实上,也正是这次事件,引发了雍正对年羹尧的不满,雍正也开始反思他对年羹尧的态度。
第二,骄横跋扈。
选官用人之权,是皇帝最为紧要的权力之一。但是年羹尧在这方面触了忌讳。
年羹尧在西北带兵时,雍正为了表示对他的支持,给予他极大的权限。年羹尧的职务是川陕总督,凡属川陕范围内的官员,上到巡抚这样的一省之长,下到千总、把总之类的小官,雍正都同年羹尧商量,只要后者提出用人建议,雍正无不遵从。
一些川陕范围之外的重要人事任免,雍正也时不时的征求年羹尧的看法。这就明显超出了年羹尧的职权范围,这应当是内阁大臣或吏部尚书的事。为啥雍正非要征求年的意见?不外乎雍正即位之初形势不稳,他对各地官员了解确实不多,故而从年羹尧的视角,多收集一些下情。
如果换作一个懂得尺寸的大臣,应该尽量避免行使这种出格之权,否则宠遇一过,很容易成为把柄,毕竟,谁能保证永远得到皇帝的信任?
三国时曹操对立嗣问题拿捏不定,征求贾诩的意见,贾诩惶恐不安不敢回答,唯恐引发干涉立储的非议。后来在曹操的再三追问之下,才小心谨慎地以刘表废长立幼为例,而绝口不言曹丕、曹植的名字。
年羹尧显然没有贾诩的自知之明,也不善于压抑自己的欲望。他仗着雍正信任,越来越大胆地干预选官用人之事。他插手干预安徽、江苏、直隶、江西等省巡抚、按察等高官之任免,竟然一一得到雍正允许。
任外之官尚且如此放肆,辖下之官更是不用说了。年羹尧的总督衙门、各州府县道令长,都必须是他的亲故之人,川陕两省一时之间胶缠固结,成了年羹尧私相授受的独立王国。
朝中吏部、兵部慑于他的嚣张气焰,对他保荐的文武官员一律开绿灯,导致朝中流传出“年选”的说法。
“年选”与当年顺治、康熙时吴三桂的“西选”并没什么两样,都是挑战天子用人权的怪胎现象。年羹尧虽知有此一说,仍然不知收敛,最终触怒了雍正。最后将其下狱论罪时,“擅权用人”之罪成了他最重要的一条罪名。
第三,排挤雍正其他心腹。
大凡人沾上了权力,从没有止境之时。皇帝还好,无论多么专制独裁、大权独揽,国家的体制赋予了他合法性,再怎么专权也没人管。
可权臣如果学着皇帝搞集权,那就危险了。
年羹尧正是这样的人。
雍正高度信任他、极度宠爱他,他还不满足。他要把为人臣者能争取到的所有权力都争到手,为此,他不惜与雍正手下的其他几位宠臣撕破脸皮,公然地争权夺宠。
怡亲王允祥与雍正的关系天下人尽皆知,年羹尧居然也产生了妒意。他对人说,别看怡亲王表面上公忠体国,其实他太虚伪了,到底藏着什么心眼谁也不知道。
这话传出去,雍正非常生气。常言道,疏不间亲。年羹尧这话说的真是愚蠢至极。后来治其大逆之罪,这一条也被作为罪证之一。
名臣李绂素以刚正清廉著称,年羹尧违制给儿子年富提拔官职,时任吏部右侍郎的李绂以不合规制而驳回。年羹尧遂借机上奏,指责吏部办事不力,怼的李绂大为光火。
雍正想起用他当皇子时的家奴傅鼐,让到他地方上做官,以收集各地民情政声。年羹尧又不高兴了,他对雍正说,如果放出去的人太多,皇上的耳目就杂了。
这种言行当然又引起雍正的不悦,合着皇帝只能把你当耳目,只有你奏上来的是真实情况?
河南巡抚田文镜在地方甚有治绩,雍正时常夸奖他,支持他在河南办大事。年羹尧看得眼热,于是又上奏折参田文镜,企图像弹劾罢免其他省的督抚一样,把田文镜扳倒。不过雍正甚有主见,对年羹尧这种无理的指责置之不理。
可叹年羹尧,虽然也是一时之雄杰,终因被权力迷住了双眼,行为变得越来越张狂,竟至于不知君臣相处之底线在何处,更何谈揣摩皇帝的心思了。
直到他被罢去总督之职,贬到杭州,下了狱,他还摇尾乞怜,请皇帝饶其死罪,庶几可再为皇上效劳。到临死之时,都没搞清楚雍正是个什么样的主子。大愚若智,真年羹尧之谓也。
后世争议
对于年羹尧缘何失宠被赐死,各史家众说纷纭。官方说法是因为年擅作威福、结党营私和贪赃枉法而获罪,雍正后有朱批:“大凡才不可恃,年羹尧乃一榜样,终罹杀身之祸”、“年羹尧深负朕恩,擅作威福,开贿赂之门,因种种败露,不得己执法,以为人臣负恩罔上者诫。”《清史稿》、《清代七百名人传》都认为年羹尧是恃功自傲而致被杀。但是也有人认为年的死是因为功高震主。有野史称其掌握了雍正篡位的秘密。亦有说法指出,雍正本无杀年羹尧之意,而是当朝清流官员们连番上折弹劾请求赐死年羹尧,雍正碍于众议不得已应允。
年羹尧平时治军甚严。葛虚存《清代名人轶事》:“大将军羹尧军法极严,一言甫出,部下必奉令唯谨。尝舆从出府,值大雪,从官之扶舆而行者,雪片铺满手上,几欲堕指。将军怜之,下令曰:‘去手!’盖欲免其僵冻也。从官未会其意,竟各出佩刀,自断其手,血涔涔遍雪地。将军虽悔出言之误,顾已无可补救。其军令之严峻,有如此者。”
高阳在《清朝的皇帝》说:“细细考查,此人(年羹尧)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才具;否则亦不至于连世宗(雍正)那些令人肉麻的迷汤都分辨不出来,被灌得如中酒一般,沉醉不醒,自速其死。因此,在康熙年间,所受天语褒赞,无非雍亲王故意替他说好话的结果。”
那么对此你怎么看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