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誉为“吾之子房”的荀彧,有多厉害?为什么最后被曹操所赐死,就连其侄儿荀攸都没有为他求情?
三国时期有许多著名的军师以及谋士,说到曹魏势力中著名的谋士,那么除了郭嘉,最为出名的非荀彧莫属了,他被曹操誉为“吾之子房”,那么他有多厉害?为何最后被曹操所赐死,就连其侄儿荀攸都没有为他求情呢?今天就由小编来说说。
荀彧可以说是曹操手下的首席谋士、最大的功臣之一,他对曹魏政权的贡献不像一般的谋士,为某一次的战争、某一件事情出谋划策,他最大的贡献是在全局战略上的。他一手为曹操策划了统一北方的军事战略,还多次修正曹操的战略路线。他所提出的“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迎奉天子”都是曹魏政权确立和成功的基本战略。并且处理军国大事数十年,是曹操最离不开的战略家之一。
那么他有多厉害呢?
荀或字文若,生于桓帝延熹七年。他虽然很早就表现出杰出的才能,但由于受到第二次党锢之祸的牵连,直到二十七岁那年,才被颖川太守阴修举为孝廉,随即担任了守宫令。国画块,《三国志·荀彧传》说,荀或的任职中央的时间是在永汉元年。永汉是献帝的第一个年,从公元189的九月到十二月。在此期间,荀彧的叔父荀爽迫于董卓的压力被迫出仕,并在董卓的操纵下,在短短93天内三度升职,从一个隐居的学者,成了朝廷的司空。因此,荀或的出任守宫令,也应该是董卓的意思。
荀彧对汉室忠心耿耿,他虽然很愿意做朝廷的命官,却无法容忍董卓的不择手段,因此在守宫令这一职位上没呆多久,很快就请求外放,做了兖州任城国亢父县的县令,随后又辞官回了老家。大概在献帝初平二年夏,他接受老乡、冀州牧韩馥的邀请,带着部分族人避难冀州。荀或之所以愿意接受韩馥的邀请,关键并不在于老乡关系,而在于他们曾经共事过,彼此都有好感。在韩馥的眼中,荀或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而在荀或的印象中,韩馥则是个克尽职守的汉室忠臣。但是,出任冀州牧后的韩馥已经不再忠于汉室,初平二年正月,他与袁绍一道自称大将军,密谋拥立大司马、幽州牧刘虞。《吴书》记载说,他还曾经写信给袁术,谋求袁术的支持。韩馥这人野心不小,能力却相当有限。这个窝囊废在初平二年七月禁不住袁绍的威胁和利诱,将冀州拱手相让。
因此,当荀彧满怀希望地抵达冀州之时,出面接待他的,已经不是发出邀请的韩馥,而是新任冀州牧袁绍。尽管袁绍给了荀彧很高的待遇,但野心勃勃的他,显然不是荀彧理想中的人选。而且,袁绍对于意欲离去的荀彧,并没有加以挽留,虽然他也了解荀彧的才干。不能任才使贤,这是袁绍生最大的问题。与此相对应的则是,荀彧之所以投奔当时还势单力薄的曹操,原因就在于曹操迄今为止的表现,确实当得起汉室忠臣的称号。往事姑且不论,仅就眼前的伐董事业来说,曹操意欲伐逆定乱的诚心无可置疑,他在这场运动中的表现同样可圈可点。二十九岁的荀彧,有足够的理由认定曹操就是他期待中的足以完成拨乱反正重任的最佳人选。曹操对于荀彧的来投,自然欣喜万分,欣喜到把荀彧比做西汉的开国功臣张良。虽然荀彧的才能与张良在伯仲之间,曹操的这句话却很不合适,至少对荀彧来说,很不中听。
荀彧的才能不在于两军对垒时的出奇制胜,却也曾客串过一把临阵指挥的统帅角色。那是在献帝兴平年上半年,曹操第二次亲征徐州牧陶谦期间,他的老朋友张邈和部下陈宫陡然翻脸,攻占了曹操几乎所有的地盘,然后拥立吕布做了兖州的新主人。在这一突发事变中,为曹操留守后方的荀彧,处变不惊,不但身人虎穴,成功劝说兵临城下、蠢蠢欲动的豫州刺史郭贡保持中立,而且委派程昱去范、东阿,激励两地守将的斗志,让他们据城坚守,这就保全了鄄、范和东阿三城,也为曹操杀回兖州、收复失地,创造了条件。
荀彧是一个谋略高手,善于在形势转换时,制订战略决策。兴平二年夏,陶谦病死。正与吕布作战的曹操,很想乘机攻取徐州,然后再回头收拾吕布。荀彧予以明确反对,他一方面结合历史上的经验教训,论证了收复兖州根据地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又从当前的利害关系,分析了争夺徐州的利弊得失。
正是在他的劝阻下,曹操放弃了不成熟的念头,倾力对付吕布,最终把吕布赶出了兖州。
在战略上,劝曹操“迎奉天子”,造成曹操奉天子以令诸侯的战略优势,为其此后统一战争的顺利实施奠定基础,为曹操规划制定了统一北方的蓝图和军事路线,在曹操多年征战中荀彧很少随军出征,基本上“居中持重”,为曹操筹划调度军国之事,多次修正曹操的战略方针,还为曹操举荐了钟繇、、等人才。
建安八年(203年),曹操上表,封荀彧为万岁亭侯,荀彧觉得自己没有战功,把表压了下来,曹操写了一封信劝说之后,荀彧才接受了万岁亭侯的封爵。
然而曹操、荀彧两人的亲密无间最终因道不同而破裂,建安十七年(212年),曹操五十九岁,年近花甲,时日无多,又新立平定关中之大功,于是董昭就劝曹操,以汉初诸侯王制,进魏公,立社稷,并让赐九锡,这下可触及到了一些人的政治底线,曹操的首席谋臣荀彧站出来表示反对:
(明公)兴义兵,除暴乱,本为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不宜如此。
说好的一起匡扶汉室,明公你这是要闹哪样?荀彧是朝廷的老臣、重臣,又向以德行周备名重天下,他的意见态度相当重要,曹操很愤怒,就将荀彧调离尚书令之职,还借口让荀彧到伐吴前线劳军,荀彧到了之后又被扣留在军中,封荀彧为光禄大夫。
荀彧见曹操如此,也知道两人是渐行渐远,心越来越冷,因此生病留在了寿春,曹操命人给荀彧送了一个食盒,荀彧接来一看是个空盒,转身就服毒自尽了。
曹操给荀彧送空盒子,其实意思很明显,就是想让荀彧面对现实,你想当汉臣食汉禄,可汉禄就是这个空盒子,空空如也,如果不是我把江山重新拼凑起来,大汉还有什么汉禄可给?这一切都是我们白手起家挣来的,这个魏公这个九锡我配不上吗?
而荀彧也明白曹操的意思,只不过他以死来表明自己的态度:大汉早就立下了不封异姓王的誓约,公爵不会是你的终点,我不能说服你,也无法阻止你,但汉皇室的尊严我必须去维护,这是我的职责,虽然我能理解你,但我决不妥协。
那么在他被赐死时,身为荀彧的侄子荀攸为何没有为荀彧发声求情,而是保持沉默呢?
在如此乱世当中,要是能有人在自己的危难时刻帮忙发声,其实最重要的就只有两点原因。
第一个就是两个人的感情到了一定程度,就比如说刘备和关羽之间的关系,当初关羽败走麦城,刘备因为和关羽之间的情义,所以才会挺身而出的。另一方面就是两个人之间三观一致,思想上有共鸣。就比如说诸葛亮和马谡之间,马谡熟读兵法,诸葛亮和马谡两个人之间聊天也是有很多的共鸣的。
那么提到荀彧和荀攸的话,其实两个人之间虽然是叔侄关系,但熟读三国的人应该了解,其实这两个人之间实际上并没有太多的交集,都是凭借着自己的能力在三国立足的。当然了,再加上荀攸是一个比较谨慎的人,做事会认真考虑后果。所以在权衡利弊之后,他并不会为荀彧发声求情的。
那么对此你怎么看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