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古代野史

古代野史

孔融小时候让梨成典故,为什么后来却说孔融不孝?

在我国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人物,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孔融小时候让梨成典故,为什么后来却说孔融不孝?

"孩子们,来吃梨啦!"

随着父亲的一声呼唤,六七个小朋友笑着闹着围拢过来,一派天伦叙乐之景让时光也染上了温柔的底色。

"孔融,你年纪最小,就由你先选个梨吃吧"。

一名四岁的孩子应声上前,只见他拿起一个最小的梨,而后满意的回来了。

父亲觉得很奇怪,问孔融为什么选最小的。孔融回答说:"我年纪最小,就应该拿个小的,那些大的留给哥哥们吃吧"。

这便是孔融让梨的故事。千百年来,无数的父母用孔融的故事教育子女谦让的美德,就连《三字经》中也留下了"融四岁,能让梨"的动人传说。

凭借"让梨"一举成名后,孔融却如人间蒸发一般,再难听到有人提及他的辉煌事迹。那么,以美德扬名的孔融,后来怎么样了呢?

带着这个疑问,且让我们拨开历史的迷雾,去看看这段未完待续的故事吧。

当年让梨的小孔融很快成长为东汉名士,再度活跃在人们的传说中。不过,这次出场的孔融,却是靠着一段惊悚言论成为万众关注的焦点。

据《后汉书》记载,孔融曾说:"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物寄瓶中,出则离矣"。

这便是令孔融颇受争议的"父母无恩论"。

孔融认为,父母生育子女最开始不过是生物间异性相吸的原始冲动,等到怀孕后,产子不过是水到渠成的自然现象,这一切都是基于生物的本能,因此不能说父母生孩子就是对子女有恩。

这段离经叛道的言论一经传开就引来轩然大波,以"举孝廉"为主的东汉社会容不得这样不遵礼法的话,孔融的国民形象瞬间一落千丈,险些不容于士林。

单看这段言论,很容易推断出孔融不孝的结论。然而孔融自幼以美德扬名,又是孔子后裔,似乎并非品德恶劣的人,那么,孔融父母无恩论的背后,是不是还有什么隐情呢?

俗话说,看一个人怎么样,不要听他怎么说的,而是要看他怎么做的。孔融正好适用这条规律。

公元166年,孔融的父亲去世了。当时年仅13岁的孔融哭得站不起来,一时间,十里八乡都在传诵孔融孝顺的美德。

等到孔融16岁那年,兄长孔褒的朋友张俭被人捉拿,生死存亡之际来到孔融家中避难,谁料孔褒当时正好有事不在家中,于是孔融便自行做主收留了张俭。

后来事情败露,孔褒和孔融都被逮捕,但官吏们却不知道究竟应该是谁的过错。

这时候,孔融对官吏说:"张俭是我私自收留的,有什么罪责我愿意一力承担"。

孔褒一听这话就急了,连忙跟着说:"张俭是来找我的,与我弟弟无关,我愿领罪"。

官吏第一次遇到这样争着送死的兄弟,考虑到人命关天,官吏决定找他们的母亲核实一下事情经过。

哪知孔老夫人听说了官吏来意后却说:"年长的人应该承担责任,这件事的过错在我,请拿我治罪吧。"

这样一门争死的场景深深震撼了官吏,年幼的孔融也因为此举名声大噪,成为了美德的代言人。

从孔融的所做所为来看,他明明是位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优秀青年,为何最终却成为世人眼中的无礼之人呢?

孔融作为孔子的第十二世孙,年少时才能显露,受到当时很多名士赞扬,长大后也不负众望升任虎贲中郎将,在北海做国相。

但是,孔融却在几件事上让人大跌眼眶。

一、自持才高,自傲。

其幕僚左承祖劝孔融结纳袁绍或者曹操,因为当时北方袁绍与曹操势力最大,但是孔融怒而将其杀害。孔融自负于才气秉性,立志平定国家的危难,但因为才器粗略,思想空乏,所以没有什么收获,一直平平常常,也不听人劝解。

二、自认有能力,不作为。

建安元年(196年),袁谭攻打北海,双方的战斗从春天一直打到夏天,当时守城的士兵仅剩数百人,而且当时的流矢和弓箭像雨一样射来,并且已经在城内短兵相接了。但是孔融却仍然读书,谈笑自若,假装镇定。后来在一个夜晚城池丢了,这时的他才逃奔山东,以至于妻儿都被袁谭所掳,如果早点进行有效的突围也不至于落得如此境地。

三、嘴无遮拦,惹来杀身之祸。

孔融曾经笑话过曹丕私自娶袁熙妻子甄氏一事,曹操并没有责怪。但是他却更肆无忌惮了,在曹操北讨乌恒的时候,孔融又讥笑他说:“大将军(曹操)远征,萧条海外,从前肃慎不进贡木苦矢,丁零偷盗苏武的牛羊,可以一并讨伐啊!”在之后更是屡屡说话偏激,最终惹怒曹操,落得全家被杀。

孔融只是因为幼年奇事,名扬天下,一样的妇孺皆知,远近著名。三十八岁的时刻已经是北军中候,武士中郎将,北海相,也就是北海的军政一把儿了。当前来攻打北海,孔融表示出慷慨激昂的样子,饮酒开始工作,似乎好象大有扫荡平定黄巾军的英雄气慨。但真的动起手来,被杀的一败涂地,只能地逃出保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