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小时候让了一个梨,吃梨的哥哥孔褒却因此让出了一条命!
在我国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人物,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孔融小时候让了一个梨,吃梨的哥哥孔褒却因此让出了一条命。
孔融是东汉末年的学者,有名的“建安七子”之一。孔融还有五个哥哥,一个小弟弟,兄弟七人相处得十分融洽。
有一天,孔融的妈妈买来许多梨,一盘梨子放在桌子上,哥哥们让孔融和最小的弟弟先拿。
孔融看了看盘子中的梨,发现梨子有大有小。他不挑好的,不拣大的,只拿了一个最小的梨子,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爸爸看见孔融的行为,心里很高兴,心想:别看这孩子刚刚4岁,却懂得应该把好的东西留给别人的道理呢。于是他故意问孔融:“盘子里这么多的梨,又让你先拿,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个最小的呢?”
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应该拿个最小的,大的应该留给哥哥吃。”
爸爸接着问道:“你弟弟不是比你还要小吗?照你这么说,他应该拿最小的一个才对呀?”
孔融说:“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应该把大的留给小弟弟吃。”
爸爸听他这么说,哈哈大笑道:“好孩子,好孩子,你真是一个好孩子,以后一定会很有出息。”
“孔融让梨”是我国千百年来流传的一个真实的道德教育故事,说的是东汉末文学家孔融在四岁的时候就懂得把大一点的梨让给自己的哥哥吃,并且说“我小儿,法当取小者。”(《世说新语笺疏》)
孔融让梨的故事,我们在小的时候就因诵读《三字经》中的“融四岁,能让梨”而熟悉。而且,孔融还是大圣人孔子的二十世孙,可谓是名门之后呀。
孔融长大后的故事我们大家也基本熟悉,可是,你知道那位吃了大梨的哥哥长大后的故事吗?
孔融的哥哥名叫孔褒,比孔融大三岁。在孔融16岁时,东汉爆发了党锢之祸,名士张俭因揭发宦官侯览及其家属在当地的罪状,却反遭陷害,官府要抓捕他治罪,张俭被迫流亡。
据《后汉书·张俭传》记载:“俭得亡命,困迫遁走,望门投止,莫不重其名行,破家相容。”
张俭一路逃亡,官府一路追捕,张俭经过住宿的人家,因此被牵连而处死的人数以十计,甚至宗族亲戚都被杀害。
清末维新派人士谭嗣同的绝命诗“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中的“张俭”望门投止说的正是这回事。
张俭与孔融的哥哥张褒也是好朋友,张俭情急之下曾逃到孔府,那天碰巧孔褒不在,16岁的孔融出来迎客。
张俭看到孔融太小,就没说实话,但聪明的孔融看到张俭神色慌张、欲言又止的样子,知道他一定是有什么为难的事,就对张俭说:“我哥虽然不在家,但你是他的好友,难道我就不能做主收留你吗?”
张俭听了孔融说的话,心里踏实下来,就在孔府里躲藏了几天后,又找了个机会,安全地逃走了。
不料,有人向官府告发了张俭曾逃匿在孔家,官府正郁闷着抓不到张俭呢,就把孔褒、孔融兄弟二人拿下,并且审问他俩,是谁擅自藏匿并协助张俭逃跑的?
孔融说人是他留下的,他认罪;孔褒却说张俭是我朋友,他是来求我的,和弟弟孔融没关系,坚持要由自己服罪;而孔母也说她是家长,她该对此事负责,结果闹成了“一门争死”。
郡守无法裁决,就上报了朝廷。朝廷一看乐了,真不愧是孔家后人,互相这么忠诚孝悌而又仁义,但是,这犯的事儿总得有人负责啊,最后就治了孔褒的罪,孔褒也因此而被处死。
孔融小时候让哥哥吃大梨,长大后仍然争着替哥哥认罪,虽然最后没能救了哥哥,但是他友爱兄长、凛然争死的事迹却流传了下来。
孔褒作为哥哥,小时候吃弟弟让出来的大梨,长大后又和弟弟争着认罪,虽然张俭藏在他家中,他并不知情,但事情败露后,朝廷要问责杀人的时候,孔褒仍争着认罪,他们兄弟俩这种友爱互助的精神也永远地流传了下来。
孔褒虽死,孔融由此名声大振。
陈留人夏馥,为前“八顾”之一,听说张俭为逃一己之命,牵累了无数无辜人员,不由得悲叹道:“自己作孽,应由自己承当,却凭空去牵连善良的人;一人逃死,祸及万家,实在生不如死,何必活下去!”说完,剃光须发,遁入林虑山中,隐姓埋名,“亲突烟炭,形貌毁瘁”,过起了野人生活,连过了两三年,没有人知他的去向。夏馥的弟弟偷偷给他送去一点衣物,夏馥大怒,警告他说:“你这是将灾祸带来给我啊!”将他斥走。
汝南人袁闳(袁安的后人,袁绍、袁术的堂兄弟),本来也想学习夏馥的做法,远遁深山,奈何家有老母亲,不忍远离,于是筑起一个土室,不设门户,只开一小窗,自己趴在土室中生活,每日从小窗纳入饮食;母亲想他了,就到土室的小窗前和他聊天,母亲一转背就把窗掩闭;母亲之外,即使是兄弟妻子,一律不得相见,这种非人生活一过就是十八年,最后在土室中病故。
陈留人申屠蟠为避祸,不得不在树上筑巢……
正是因为有这些节行高洁的名士,东汉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整体道德水平最高的时代。
梁启超称:“东汉尚气节,崇廉耻,风俗称最美,为儒学最盛时代。”